读写结合,探究互动

2006-08-10 00:00杨宝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方面获得发展。

体现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积累和文本的阅读鉴赏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体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能力、领悟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基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得失,探索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就是以学生的探究式阅读鉴赏活动和拓展式写作表达活动为主体的开放互动式的活动课型,即“读写结合,探究互动”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阅读鉴赏活动

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的阅读感知就不是语文课堂,以往有些主题班会式的语文课是典型的抛却文本的做法,这无疑忽略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感知,忽略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特性和实质。我们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关注课堂教学,必须要回归文本教学,立足文本的把握。同时,语言学习和文本感知需要高度的内化过程,要求学生真实的个性体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积累感知鉴赏活动中自行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自行完善自己的语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一些做法,引进并试验了“品读活动”、“演读活动”、“悟读活动”等多种互动性阅读鉴赏活动,既充分引导学生感知了文本,又调动了学生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学习《荷花淀》中的人物语言这一环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分小组品读揣摩,并分角色朗读。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了人物语言特点、感知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锻炼了朗读能力,并且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在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求学生结合演讲辞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分组研讨,推荐小组成员以课文为蓝本进行演讲。在这一教学情境下,学生把自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转化到了自己的演讲活动中,感知文本和锻炼能力相得益彰。在学习《听听那冷雨》时,对一些精彩语段引导学生美读情读,感悟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既把握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中在解决了语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活动,如在《石钟山》中引导学生阅读感受精美的“月夜荡舟绝壁图”;在《项脊轩志》中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极富人情的生活场景;在《鸿门宴》中组织分角色阅读感知人物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在充分的阅读感知基础上,加强了语文积累,梳理完善了知识;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力。此外,对文本的阅读和感知,是其它教学环节的起点。所以在“读写结合,探究互动”教学模式中,探究式阅读鉴赏活动是第一位的。

二、拓展式写作表达活动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知并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但如果把这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很不应该的,这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教学触发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性思考,辩证地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面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考领悟都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展现出来的,阅读感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表达写作则是一个吐纳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就是看学生的吐纳过程,即学生在对文本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式写作表达活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学习我校史建筑老师的探究成果,史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写作技能的活动设计》一文中提出“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同时阐释了替换、变奏、拟题、仿续、比较五种将课堂文本阅读教学和表达写作有机结合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对文本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行的拓展性表达训练。

如在《项脊轩志》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拓展式写作表达训练,先让学生感悟鉴赏文章中的几幅画面,领悟其中的韵味,把握其中的情感,给几个片段拟小标题,学生拟出了“雅境闲读、庭院深深、隔着门板的爱、红袖添香、枇杷情殇”等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标题,我们真正能感受到同学们与语言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然后引导学生体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变奏”为一首真挚动人的抒情文字: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枇杷飘黄。一年年的光阴将我的思念更加清晰的刻入心中,也刻入你所植的那棵枇杷树的年轮里,荡漾出无尽的哀思。几番风月,屡变星霜,枇杷树已亭亭如盖,层层叠叠的树叶无尽的延展开来,如满天的绿波,轻轻抚弄着纤细的阳光,一抬头就看见了你的微笑,如春风中绽开的绚丽花朵;随风摇曳的身姿,在我眼前一晃一晃,一晃就是几年的光阴。叶落了,一片片飘舞在秋风中,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我与枇杷树都沉淀在浓郁的沉思里。伊人何在?烟水茫茫。

最后是在学完文章后,让学生选择先大母、先妣、亡妻等角度,用文言给归有光先生写封信,由此,学生不但可以对作者思想情感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锻炼了表达能力。同学中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里列举一例:

熙甫,吾于黄泉之下闻汝思妾,遂书于汝,以销汝念。

吾以赂鬼吏之径,得汝《项脊轩志》,读罢,泣无声,涕染薄裳。

忆往昔吾始归汝家,观汝淡泊宁静,居陋室而不失雅,谦卑而好读书,甚得吾心,吾无悔随之。

汝不以妾卑贱,数教妾习字观书,妾深感君诚,遂常访君于项脊轩,乐观君书字,而不扰。

每归宁,吾父母多询汝,吾常言羞。尝有小妹询阁子,皆悦。

其后六年,吾害恶疾,自知司命所属,泣语曰:“待妾归,置妾身于轩后,可乎?君勿常思之,可乎?”君泣而诈许妾曰:“喏!”妾遂弃汝而逝。

然君未得其言,日日思妾,夜夜独泣于轩中,观君置酒于轩中,若待妾至,久而汝醉,默默哀泣,呼吾名不已。此鬼吏怜而告吾。吾亡七日,得魂归轩中,观汝醉呼:“吾妻,吾知汝夜归,何不见吾?”吾心碎矣!只得久泣于冥府,呜呼哀哉!

今得《项脊轩志》,晓君之思一日未曾废弃,然人鬼殊途,无处话凄凉。吾赂鬼吏,得纸一,笔砚一,修此书于君,望君勿思矣。功于文章,志于宦达,以报祖志,慰于妾,妾可瞑目于九泉。

阅读带动写作,写作反哺阅读;阅读是为了借鉴,写作是为了创新;阅读与写作心心相印,写作和阅读双向提升。通过这样的拓展式写作表达训练,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训练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形成创新意识。

三、开放互动的活动课型

余映潮老师说过:“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导读说也好,‘学长式也好,‘语感派也好,‘点拨法也好,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自己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活动是我们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命脉。

语文课堂活动设计,要遵循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同时还强调“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这实际上是从学科特点对我们课堂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指导。

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潜力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独裁的经营课堂,而应该构建一种具有共同基础而有多样发展的课型。我们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这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构建开放型课型,给每个同学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需要相互交流切磋,在互动碰撞中产生阅读的智慧,提升阅读的技能,校正阅读的思维;在相互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完善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

开放互动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和主体。

我们的探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希望广大同仁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杨宝山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西区高中)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语言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