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2006-08-10 00:00王赛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文章过程能力

王赛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人朱熹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那么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善于质疑,不愿意质疑,甚至根本就没有疑惑。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为了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成了追求标准化答案的教学,答案的标准化唯一性,扼杀了学生质疑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习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迷信“权威”,迷信教师,丧失质疑能力。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关键。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1.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疑问,就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获取新的知识。学习中通过质疑问难,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产生独到的感悟体会,并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自觉去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大胆的质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的经验,大胆地进行质疑,从而提出新的看法。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3.培养质疑能力,符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成功的教育它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学生的长期学习和长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转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质疑释疑的过程。“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研究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思考探讨中,就会敢想敢问。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疑虑依赖心理,依据阅读文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情境。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应该是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首先要具有质疑的精神,能大胆地对传统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并把这种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能起到榜样作用。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提问,做到:(1)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讥笑,应该肯定其大胆的质疑精神。(2)学生提问时表达上缺少条理性,应该帮助学生疏理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来提问。(3)一些古怪复杂的问题,教师即使回答不了,也要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总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应该接纳,并且鼓励一起进行探索。教师对待学生质疑提问的正确态度,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方法。

1.从阅读过程角度质疑

(1)读前质疑

读前质疑指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时,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自己给文章罗列出一个题纲,然后再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互相对照,比同辩异。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以下均同),由题目展开推测: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如何去拿来?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观点?阅读前的质疑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一篇命题作文的构思过程。通过这样的质疑训练,在阅读时学生会更留心作者的行文构思,而且会与自己的构思进行不断地比较,取长补短,对课文的写作特点的理解会更深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读中质疑

①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质疑

阅读文章通常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然后将各个部分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不理解,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课文重点词语句子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思路: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要质疑: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要质疑。比如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准确去理解“有”、“无”的内涵,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对重点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二要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望文生义。

②对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质疑

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一些表现手法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就可以展开质疑。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文章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出现了四次: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捐门槛后被剥夺祭祀时,沦为乞丐。描写眼睛,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描写衣着,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描写脸色,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描写空碗,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总起来看,这四次肖像描写先后写出了祥林嫂的变化过程,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是多余的,作者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该否定的却持赞赏的态度,这些不合常规的写法往往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可以就此展开质疑。比如杜甫晚年之作《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又是夜里,作者的孤独伤感可想而知。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而且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这与诗的哀伤主题显得格格不入。细细推敲,正是诗人这种以“乐景”来衬“哀情”的手法,使“天地的广阔”与“诗人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示出诗人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现象。找出文章的矛盾之处,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显得清新明朗美丽。作者这样来描写环境的用意是什么?诗意的环境描写会不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个大矛盾去解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对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

虽说文无定法,但每一类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范文。文章的结构有别于常规的思路,例如倒叙插叙手法,首尾呼应,明线暗线,情节铺垫,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比如鲁迅的《祝福》,把故事的结局提到行文的前面来写,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作者这样样精心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显然,行文悬念的设置,一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如果将小说改写成《祥林嫂的故事》,如何来安排情节结构呢?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质疑分析,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立意的理解,而且在作文练习中,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

猜你喜欢
文章过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