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的“三看”“三问”

2006-08-10 00:00张成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文意理解能力全文

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阅读”是了解并获取文字传达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手段,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测试中的阅读试题便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怎样提高考生考场阅读理解现代文的实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看”、“三问”。

第一、“三看”是抓住文章结构的重点部件快速审视推测文意的一种阅读技法,即看题目(标题)、看文章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

看题目(标题)

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内容最集中的显现,是文章的“眼睛”,它或彰示线索,或暗定基调,或表明写作对象、范围、时地等。因此,作者在写作时是极其注重文章标题的拟制的。其用心如此良苦,我们阅读文章就没有理由忽视对其标题的审视。或许我们通过对题目的审视、分析,会发现一些极其有价值的隐含信息,帮助我们读懂文章和正确解答好后边的题目。

看文章的开头

古人作文有“起、承、转、合”之说,这表明人们在作文时,对思路的梳理和谋篇布局的讲究是十分在意的。现代散文的开头是比较注重简洁明快的,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等等,或点出写作对象,或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或烘托铺垫下文,或提纲挈领统率全文,凡此种种。因此,我们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下意识光顾一下文章的开头是大有必要的。

看文章的结尾

好的开头势必需要一个好的结尾加以映衬。在文章行将结束之时,作者是深知这一“挥手之间”的分量的,他们必将一颗极其耀眼、令全文生辉增色的“珍珠”巧妙地置于文末:或是总结全文,或是卒章显志,或是呼应开头,或是画龙点睛;或自然收束,干净利索,或深化主旨,峰回路转,或留有余地,回味无穷。只要我们认真推究文章的结尾,并把它与文章的题目和开头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就一定可以弄清其中心意旨,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大有裨益。

第二、所谓“三问”,就是指考生在阅读中,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达到弄清文章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即理解文意之目的,进而准确解答好文后有关的问题。

一问“写什么”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表情达意的。考生在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要忙于去做后面的试题,要知道,准确的解答问题是建立在正确把握文意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应静下心来,将文章浏览一遍,然后问一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进而弄清文字表述的对象,以便准确锁定阅读目标,强化阅读活动的针对性,避免在考场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走弯路。

二问“怎么写”

在审清文章的写作对象之后,考生要抓住时机自我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对象的?运用了哪些手法和技巧?如采用了怎样的顺序,选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怎样谋篇布局,运用怎样的语言等等。建议考生边读边思,并用铅笔标注出相关的重点(关键)词、句(过渡句、中心句和前后照应句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便会了然于心了。

三问“为什么写”

我们做完以上工作,还得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的问题,仔细揣摩作者立意、选材和运笔的意图。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真正的读懂文章,为正确解答文后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说来,只要我们认真把握住现代散文文体、行文等特点,巧妙地运用以上“三看”、“三问”的阅读技巧,就一定能做到知此知彼,真正的读懂现代散文,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考场阅读文章的效率,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且高质量地解答好文后的问题。

(张成刚重庆文理学院附中)

猜你喜欢
文意理解能力全文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全文中文摘要
全文中文摘要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