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2006-08-10 00:00孙卫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感官课件案例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深入,正切实改变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也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语文教学的技术发展。本文从教学案例的角度,简要论述二者的结合。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形象趣味性。如前所述,音频、视频等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走入语文课堂教学。基于这种前提下的声像技术,或以美妙动听的音乐或以绚烂多姿的图像,甚至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片断展现在师生面前。课堂上,人们面对的不再是黑白两色的文字与图纸,而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声像资料。这些声像资料“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产生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官之间的转换与交流。”

其二,情境性。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在产生形象性与趣味性的同时,也把师生引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信息技术通过音频和视频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景,使师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再给师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之外,还使师生进入一个预设的氛围中去感受教材的美。

其三,互动性。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打破了原有知识——传递的接受模式,在互联网面前,师生不再是知识的掌握、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师生共同在信息化的“海文化”中遨游,他们更能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征,他们共享资源,互相促进。而且,许多教例也能说明这一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例中,一般都是师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课堂教学中师生拓展性地理解、鉴赏文本。他们在讨论、探究中彼此学习,拓展视野,在碰撞与交流中获得发展。

正如众多论者指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处理好以下矛盾: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信息技术,究其实质,是教学的工具之一,是技术手段,也就是形式。有学者撰文指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原初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因而,说到底,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语文教学中的形式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言的习得,正如李海林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多媒体之所以是需要的,就是因为他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所以,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是形式的东西,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言,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第二,“读文”与“读图”的关系。有论者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作者论述了图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同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图画在把人们引向表象世界的同时,它过分诉诸感官,只注重整体直觉的方式,并不利于人们进一步深思与叩问;图画在追求视觉快感的同时,放弃了对文字式深度的追求,图画艳丽的外表造成了对其意义的遮蔽,形成对世界的祛魅。这易于导致思维的贫乏与单一,乃至形成一种表层文化和教育的浅薄。”

第三,教学案例的预设性与课堂情形动态变化之间的矛盾。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无法避免课件内容、程序的预设性与学生动态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会发现原本苦心孤诣设计好的课件不适用了,课堂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学课件设计的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课件内容与文本之间须保持一定的张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语文教学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面对信息化这一新课题,出现问题和困惑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谋得发展。实践证明,语文教师以教学课件为载体,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案例,正确认识信息化进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我们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孙卫新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感官课件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感官训练纸模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