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困惑中的思考

2006-08-10 00:00肖英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文本

一、语文课的困惑:语文味的缺失

有幸在小榄中学听了上海朱震国老师的《变色龙》一课,课堂温文尔雅且声声入耳,节奏舒缓张驰而内蕴丰富,让我体味了语言之艺术,授课之艺术。心旌随其导引,在语文的天空中飘摇,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由衷喜爱:原来,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如此美妙。可回首身边的和自己的语文,不由感叹困惑和疑虑: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真正的语文?

1.教学内容的泛化——让语文失去自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语文教学观念日新月异,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急不可待进入语文课堂,直接导致语文课堂中充斥着许多非语文的成分:声、像、物皆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俱全;动即小组合作,静即自主探究;把其他学科老师请进语文课堂也成了综合,把学生带出教室之外即为体验……这些为形式而“新”、为热闹而“新”的语文课实际上是语文课的一种泛化,至少是理念上、内容上的泛化。

有时我们把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看成了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牵扯进去,一幅天象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诚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延伸、综合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游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旁征博引的效果就可谓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了。语文课是以语言和情感为核心的,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这将会导致语文课的变味,从而失去了自我。

2.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让语文失去了内涵

以前的课堂太沉闷,一枝粉笔一张嘴,学生听着想睡觉;现在的课堂太花哨,多媒体、课本剧、合作探究,门目繁多,学生其实在看热闹。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管该不该用、有没有用,一律使用多媒体,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像,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用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其实这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反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毕竟是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文本中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象的精彩描述,本可以由学生大脑想象出的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虽然直观、快捷,但过程简单、结果凝僵化,怎能强化学生的想象再现、语言品味和语感训练呢?

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让老师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进行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有多少能抓住文本的真情表演到位呢?这不到位的表演对绝大多数学生解读文本又有多少帮助呢?除了笑声我们的课堂又能收获多少呢?

有的教师热衷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变了滋味,不问前提,不问准备,出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调转课桌挤着身子展开合作讨论,要么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要么就学生还未充分讨论合作几分钟,教师就已“鸣金收兵”。讨论已被当成新课程的标签。过度的“小组讨论”,充斥着学生不着边际的议论,而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却被取代和忽略。

这些“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的形式主义,表面上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气氛,但收效又有多少呢?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化过程,强调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语文课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力戒浮华,讲求实效。

3.教学艺术的技术化——让语文失去了自由

朱震国老师的《变色龙》一课,处理文本信手拈来,启发学生水到渠成,朗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课堂没有浮躁、没有喧哗,找不到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这就是对语文课堂艺术的最好的阐述。我们再看看魏书生、钱梦龙,并没有把一堂课都上成三步骤、五环节;更没有把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技术化处理。但我们更多的语文课导入、过渡、穿插、板书、总结、教学后记……都有了一个模式,大家都按一定的既定程序操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就好像是在流水线上“做工”。语文教学与学习已变得枯燥无味,审美皆无,个性全无。

按着既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教者备课有矩,上课有章,一步一个脚印。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不能给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这大概是语文教学没有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却培养出了刻板的老师的原因吧。其实文本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课是不能有模式的,而是开放的、自由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是艺术而不是技术。

4.价值指向的功利化——让语文失去了情趣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太无趣!”这大概是所有的人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师、学生、专家、民众,“无趣”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它淹没了语文应当努力张扬的人文性和文学性,一堂语文课讲什么、学什么,不是依据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而定,而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在教的过程中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正如清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格非教授所说:“应试教育中的功利性,把语文牺牲掉了。”语文的素养在于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带着功利目的去背文章,学知识,最后这个知识就僵死了。现代八股文不正是一个例证吗?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有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更要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人格、个性的形成。可以这么说:语文学习就是人的成长,一切的语文活动都是教育学生在审美的世界里体验人生、感受自我——识字是文化的滋养,阅读是精神的交流,写作是情感的宣泄。

二、“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

目前的语文课改中存在许多理论、观念、思想,令人眼花缭乱,但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倾向。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的“语文味”的提出让人感到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质朴,耐人寻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还原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呢?

1.指向:语文味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追求。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唯一规范是自由。”这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规范的教育,没有浮躁,没有喧嚣,营造的是自然、和谐、宁静的教学气氛,高尚的非功利的教学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教学,需要语文教师纯真的情感和创造力,更需要语文教师执着的追求与无私的奉献。学生升学、教师评价的压力让语文课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的“人”和语文味,只有当语文教师把“语文味”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时,把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时,才能迎来语文本色的回归。

2.保障:提升教师语文素养,作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多少文学素养、没有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低下,情感偏颇,思想陈旧,语言干瘪,没有想象和创造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如果一堂课上只听到语文老师絮絮叨叨的提问,对所谓的知识点、考点做“匠气十足”的诠释,对文本毫无情趣的肢解式的分析,那样的语文课肯定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无法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更无法唤起他们对文学的激情。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富有文学味的话语、人文意境的营造、情感的体验、诗意的捕捉、哲理的提炼,才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才能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根本保证。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相比,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有功底深厚的语文知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对文化、文学、审美、情感和思想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处理气象万千的语文,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

3.关键:语文课要创造出言意融合的人文环境。

要教出“语文味儿”,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有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就是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言”与“意”是否完美地切合起来,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言意融合的切入点,善于拉动语言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其次要善于寻求言意融合的恰当方式——诵读、品读。诵读不只是简单记忆背诵,它既是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方式。品读即把读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最后要通过展开言意融合的动态过程创造出言意融合的人文环境。语文教学中不应满足于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而要善于把提出的问题当作“诱饵”,去深入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让每一个问题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悟”出语言内在的真意,再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4.手段:语文课应该少一些技术化处理,多一些艺术性生成。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种“语文味”是情味,是趣味,是熏陶,是内化。有时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有时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有时表现在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有时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有时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中;有时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有时又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不会出现在按部就班的程序中,不会出现在绝对理性的肢解分析中,不会出现在“模式”、“套路”中,更不会出现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课堂中。艺术是技能与言意的完美结合。“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

“语文姓语”。语文课程改革,既要有新理念的向导,又要实事求是,面向实际;既不能因循守旧,又要避免矫枉过正;既要有所创新,又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改革过程中,掌握其“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获益、语文受益,来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语文课再也不能 “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了。

(肖英君广东中山市古镇曹步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