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歇后语

2006-09-21 08:01张天云
现代语文 2006年6期
关键词:歇后语

[摘 要] 歇后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歇后语结构形式灵活,取材广泛,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并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恰当使用歇后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且可以取得言简意赅,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歇后语;语言形式;结构类型;生动活泼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歇后语: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辞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一部分则是对这个比喻的解释说明,象谜底。通过前一部分的描述,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语言具有生动、形象、活泼、诙谐的特点。人们在运用的时候,常常把前半部分的比喻说出来,而“歇”去后半部分的解释说明,让听众自己去揣摩和猜测,从而构成趣味横生的语言环境。所以称“歇后语”。

一、歇后语的来历

歇后语作为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经过口口相传,加工提炼,逐步发展起来的。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正如《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所释:“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缩脚语”式的歇后语,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 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早期的歇后语,虽然没有专用的名称,也没有专门的记载,但是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如:“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意思是说,见到野兔再回头呼唤猎狗,还不算晚;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下来的歇后语。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点:歇后语是一种俗语,是在民间流传的(鄙语)。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文字记载下来的很少,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正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郑綮,在唐昭宗时任过宰相,他的诗体被称为“郑五歇后体”,但是他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与郑綮同时的李涛曾留下一些“歇后体诗”。例如李涛的弟弟结婚时,弟媳的年龄比李涛还大,因而他写了一首题为《答弟妇歇后语》的贺诗。诗中有“惭无窦建,愧作梁山。”两句,“窦建”后歇去“德”,就是用窦建代“德”,“梁山”后省去“伯”,即以梁山代伯。因此,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惭无德,愧作伯”。

唐宋时期,开始有了关于歇后语的记载和专论。唐代李义山在《杂纂》一书中,就收集精辟谐趣的歇后语七百多例。宋代苏东坡和王君玉两人在《杂纂》的基础上又作了大量的修订补充,到了明、清时代,歇后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成为文艺作品一支小小的彩翼,焕发着它的光华。近代以来,直至现代,歇后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它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二、歇后语的结构类型

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的形式。人们使用时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说明部分则让对方自己去领悟。

根据其比喻和说明部分意义上的关系,歇后语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寓意类——用类推、联想的方法来构成,例如: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六窍皆通——一窍不通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存在的或者想象中的事或物设喻。只要了解了喻体的性质,自然也就领悟它的意思。

(二)谐音类——利用谐音双关的形式构成,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飞机上吹喇叭——响(想)得高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此类歇后语,解释说明部分巧用谐音之妙,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语双关。

(三)故事类——运用群众熟悉的故事、典故等构成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大多取材于古代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小说等,其中尤以四大名著为多。例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秦香莲告状——口述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孙悟空当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这类歇后语,需要对古代文化有些了解,只要了解故事的背景,对其含义也就自然领会了。

三、歇后语的特点

(一)涵盖内容的丰富性

歇后语来自民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从歇后语的取材来看,各行各业,天南地北,花鸟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例如:

打破砂锅——问到底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芝麻开花——节节高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孙悟空闹天宫——慌了神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二)语言表达上的生动性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歇后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它的最大特点,是用巧妙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思想,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它运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通过简练、通俗、诙谐而又富于节奏感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显得清新、明快、幽默、含蓄,读起来琅琅上口,听了令人捧腹。例如:

“凭你这顶乌纱帽,能担保朝廷不收拾我张献忠?你保个屁!你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口气怪大,蚂蚁戴眼镜,自觉得脸面不小。”(姚雪垠:《李自成》)

(三)应用范围上的地域性

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许多歇后语历经时代流传,已成为民族共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语言上的方言一样,受地理位置、历史传承、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影响,每个地方都存有着独具风采的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栈桥上跑车——走头(投)无路

崂山顶上挂灯笼——高明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府的耗子——咬文嚼字

冠生园的麻饼——点子多

天津卫的包子——狗不理

杨柳青的年画——一年鼓一张

(四)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也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

责任田分到户——好过了

小孩子吃泡泡糖——吞吞吐吐

三级火箭——越跑越快

屎克螂爬上电脑桌——愣装小鼠标

四、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生动形象、活泼诙谐。在演讲或者写文章时,巧妙运用,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形象性和通俗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遭塌,越不成体统了。”(《红楼梦》第十九回)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元帅在分析抗战形势时,曾幽默地把国民党军队抗日比作“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而把我们的抗日武装比作“芝蔴糖打滚,越滚越粗”。两个歇后语的运用,使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运用歇后语时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令人厌烦。

注释:

⑴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⑵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⑶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⑷钱大昕.恒言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⑸姚雪垠.李自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⑹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⑺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张天云,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歇后语
歇后语问答竞赛
认识歇后语
从三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近歇后语
狗年话狗之歇后语
《歇后语》教学设计
巧填歇后语
歇后语知多少
“鸡当了官”
学会积累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