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美育功能与文学作品教学

2006-10-21 01:25陈长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的想象

曾几何时,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边缘化。有的教师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不具有多少教育价值,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益处。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之下,有的教师心态趋于功利,考什么学什么,甚至有人公开提出,语文教学少些花哨,多些“实在”,这里的“实在”当然是指多讲知识点、多做模拟题。这些认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语文课堂缺少生气,味同嚼蜡:早读已是声若蚊蝇,有气无力;课堂上倘能有声,也是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更有甚者,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毫无感情,索然无味。因此,重新审视朗读的育人功能,以确立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朗读,不仅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更是一种使学生受益无穷的审美创造活动;在朗读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朗读教学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最基本的一种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再现现实生活的生动图景,它经由语言符号唤起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朗读者作为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人,生活经验与生活感受必然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视野的局限,而朗读则可以加以弥补,延展和深化,并提升到审美的层次。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就曾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可见,朗读的表演性,以及表演的创造性,推动这种审美感受的深化和升华,这是仅靠默读难以达到的。

朗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朗读中,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审美感受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经过指导,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以及摹声等技巧,把人或事物的形貌、情态、动作、心理、语言、声音等予以栩栩如生地展现。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必然吸收作者感受生活的丰富经验,从而有益于自身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

可以这样认为,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的丰富又使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循环往复,双向推进,不断趋向更高一级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朗读是文学鉴赏的一种重要形式,想象是鉴赏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之一。鉴赏者要充分地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意境,形成美的观念,获得强烈的美感,没有想象这一心理因素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语言是既清晰又模糊的。说它是模糊的,是因为文学语言是文学家表现思想感情,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符号系统,具有间接性;它需要欣赏者在欣赏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艺术修养去补充,去创造,唯其如此,文学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驰骋想象的审美空间,使读者在联想、想象的创造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同时获得一种创造的满足和愉悦。

自然,默读里也包含了审美想象的因素,但是,朗读是以默读为基础的,它不仅要动眼、动脑,还要动口,这就增加了思索理解和还原语气的过程。朗读人物语言或内心独白,还要设身处地的想象和模仿。朗读者不仅自身要具有敏锐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理解,有所心领神会,还必须借助想象展开广阔的天地,善于通过朗读,诱发、唤醒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记忆,加以深化、扩展作品的内涵境界,使之超越文字表面所表达的东西跃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对想象力的要求比默读更高,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白居易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目的。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作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已有经验情感产生共振,达到“情感共振”的境界。所以,朗读不仅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题鲜明,格调清新,而且词句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朗读者必先受到文学作品情感的感染而激动不已,这时主体与客体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沟通了情感。尔后,在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带着真挚充沛的情感去朗诵作品,以富有浓郁情感的朗诵打动听众。在朗诵过程中,朗读者既是作品情感的传播者,又是作品情感美的表现者和接受者。同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现的是父子亲情,它的感情是深沉的,又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春》描摹的是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它的感情是欣喜的、热烈的。如果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朱自清的《春》,他们一定会被作品中所描写的万物苏醒、花木争荣、春意盎然的景象所吸引,产生一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奋发向上的力量,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受到了精神的鼓舞和陶冶。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美

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义。在化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需要朗读者对语言材料细心揣摩,反复体味,潜心涵泳,从而把握文章的情味,在朗读中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以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感悟熏陶,在不经意间对文学作品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朗读文学作品,文中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必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朗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呼吸、发音、停顿等技巧,正确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传情达意,使其语言具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朗读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整散有序、张弛有度的特点和段落层次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的规律进行揣摩、体味,进而心领神会,逐步成为学生言语实践中一份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方式去朗读,去想象,去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语言美,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以美育人的突出功效。抓好朗读教学这个环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优化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长康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的想象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