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 名师 名门之后

2006-11-16 07:23
广州文艺 2006年10期
关键词:名门林蓝艺术创作

沈 平

从来没见过,像林蓝这种被世俗的“名气”包裹得如此严实的名媛——父亲是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林庸,母亲是著名书画家、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广州市美协副主席苏华,导师是著名艺术家袁运甫,自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士毕业生,现为广州美院副教授、省青年美协副主席,身边还有一群颇有名气的艺术界姨妈、舅舅等等,加之,成长于这种鸿儒满堂、名流穿梭其间的名门。

很难想象,林蓝虽然有一道道光环缠绕,却从不因此而迷失自己,总是能淡定自若,从容自如地对世人趋之若骛的“名气”拿捏有度,不被名而拖累、不因名而浮躁、不为名而沉湎。她以自己天生的典雅贵气,借助金版水墨的浓淡斟酌,诠释着宋词的婉约、冷艳,以公共艺术设计家的眼光,关注着广州市城市建设的空间艺术。

虽说出身名门,林蓝欣慰的是,父母亲从未给她“名师高徒”的压力。而是任由她不断地开启“十道门”,不断地在门前驻足的选择中,按心仪的方向“破门而入”,从而不断接近梦想,以至于她感叹,即便在少年宫的绘画班里,父母也没用画家的眼光点评、纠正自己充满稚气的“作品”,联想自己对美院学生的习作难免指指点点时,不禁对父母当年的宽容心存敬意。

这种“宽容”,令她的艺术创作如平川纵马,尤其对工艺、材质选择有了更活泛的空间,陶瓷、木雕、玻璃钢、浮雕、编织、壁画等等“来者不拒”,有时,搞公共艺术创作,“混迹于”漆工、木工、泥水工里,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位出身名门的女画家。正因此,“少年得志”般完成了御景湾、名门大厦、香江野生动物园等公共艺术设计。

而公共艺术必须是面对和适应城市居民的,唯他的,在设计理念上只能体现公共意识。作为青年艺术家,她更多的是凭绘画营造自己“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艺术创作个性,渲染自己的审美情趣。

十年前,她便“领衔”选用了日产的当时不为人所识的金版纸。

也许,因金纸名贵,反促使她练就了“弹不虚发”及盈尺间浓缩大美的真功夫。其实,以她精致的金版小品,更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艺术表现张力。

林蓝的金版水墨,于我外行看来,华贵中见儒雅、脂粉中见质朴,古典中见时尚,绚丽中见平淡,小器中见大气,墨韵尽染,活色生香。读林蓝的画,可感觉她对工艺美术的讲究、对油画肌理的巧借,对唯美境界的诉求,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张扬着“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

观其画,闻其名,往往误以为林蓝是入时、娇娆的女孩。实则不然,林蓝朴素、平实而大方,更像是传统的知识女性。反显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气质。偶闲聊,听她说起,读中学时,她衣着比家里的小保姆还简朴,一日,家里来了个“以衣取人”的香港艺人,错将小保姆当林蓝,随手把一只漂亮的坤包当见面礼送给了她。读大学时,常穿着一套普通的运动衣,“乐呵呵”地陪女同学去相亲。这点,我觉得极像她的母亲苏华,只对作品追求唯美唯精。

读博士、办画展、出画集、打造公共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奖项,作人妻、为人母,林蓝不断地攀登超越自我的平台,占据自己新的制高点。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盈尺小品“挥金舞墨”,在埋头耕耘自家的艺园时,以岭南艺术家的良知和使命感,不忘抬头张望着广州,这个建筑群落特征日趋淡化的城市。不久前,对花园酒店的壁画“大观园”的去留问题,林蓝还公开直抒己见:“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应保留。”

“林蓝是热心投入公共艺术事业的青年设计家,又是富于艺术独创精神的中国画家……其文章和作品都很质朴大气。”——大艺术家、林蓝的博导袁运甫先生如是说。

读名校、拜名师、出身名门的林蓝,具有才气、贵气的资质,成就不俗。虽然潜力大,后劲足,却能依旧敬业、平实和低调,于今,已不多见,有时不解,这小女子怎能“组合”得如此完美?困惑!忽然想起了一句老话:

这个女人不是人,

仙女下凡到人间。

虽夸张了些,倒算是个说法,至少可解除因“自审”而派生的无端的“郁闷”!。

(责任编辑:王绍贝)

猜你喜欢
名门林蓝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秋天来了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狐假虎威
成都·望江名门
一起来认字
每月热图
辽朝名门——霸州耿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