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家世背景不简单

2007-03-23 02:15骆玉明
瞭望东方周刊 2007年5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鲁迅

骆玉明

鲁迅不采纳胡适的意见,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本来就有许多与猴类有关的故事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起源,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不同意见:一以胡适为代表,认为孙悟空乃是印度神话传说《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变形,一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孙悟空是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变而来,双方都有一些可信的根据。所以后来以翻译《罗摩衍那》出名的季羡林又提出一种折衷的说法,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由两种神话传说“混血”而成的。笔者在此短文中当然不可能介入这方面的学术论争,只不过想以此为由头聊聊那些有名的猴子。

《罗摩衍那》中写到神猴大将哈奴曼为阿逾陀城王子罗摩从魔王拉凡纳手中救出其妻子悉多的故事。这位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神通广大。他脸放金光,变化多端,能把大山背走,能在空中飞行,能一步跳过大海。他曾经被一个老母怪吞下肚去,却能巧妙脱身。这些内容确实会令人想到《西游记》。说到哈奴曼,很巧,前不久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古代印度瑰宝展》上展出了一件《神猴哈奴曼胸像》,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据介绍,这座石像所雕哈奴曼“右手上举搭在三层宝冠上,左手立于胸前”,似乎也有点《西游记》中猴王的味道。

而鲁迅不采纳胡适的意见,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本来就有许多与猴类有关的故事,其中不少可以看出影响《西游记》形成的痕迹。

猴类故事多,当然是因为它和人类相近。而中国古代传说在把猿猴灵异化的时候,其最显著的特征,一是矫健灵动,一是善淫并喜好劫夺人妻。这也许就是古人从猴子身上最容易激起的梦想吧?

最早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一书中,就写到有一白猿化为老翁,在竹林中拦住以善剑著称的越女与之比剑的故事,这个轻灵飞动的场面就是电影《卧虎藏龙》学习的榜样。至于将矫健灵动和善淫合写,则以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最有代表性。小说中的白猿怪掳掠了三十多个妇女,他与她们“嬲戏”而“一夕皆周,未尝寐”,力量惊人。白猿怪出现时是如此场景:“日晡,有物如匹练,自他山下,透至若飞,径入洞中。少选,有美髯丈夫长六尺余,白衣曳杖,拥诸妇人而出。”这当然没有《西游记》那么壮观,但确实是很精神。

这种神奇的白猿,与孙悟空是有亲缘关系的。在《西游记》的前身、元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了一位“猴行者”,他的出身是位“白衣秀才”,显然就是从白猿转化过来的。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两性关系方面十分纯洁,但在更早的故事里,他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元末明初的剧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一出来自报家门,就说自己曾经抢过金鼎国的公主;朝鲜古代的汉语课本《朴通事谚解》(编写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末年)中,也写到孙悟空抢过别人的公主。可见在猴儿们的历史传统里,孙悟空并不曾比猪八戒强到哪里去。

至于“无支祁”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唐代李公佐在《古岳渎经》里记载的传说中淮水的一个水神,渔夫拉铁链,最后拉上来一个猴形的水怪,金目血牙,神通变化还善于巧言应对。鲁迅注意到在早期的西游记故事中经常涉及这个人物,如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写孙行者自报家门,说我大姐是梨山老母,妹妹是无支祁,大哥是通天大圣,小圣是齐天大圣,弟弟是耍耍三郎。因为无支祁的传说年代最早,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的故事源于无支祁的传说。

如果说在中国的传说中,孙悟空的前身本来毛病不少,为什么到了小说《西游记》里就变了样呢?这其实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猿猴故事也随着发生变化。唐代小说中有的猿怪已经通过听经来学修佛法,有的甚至立下救世的宏愿。这种色彩也会在孙悟空形象的定型过程中发生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点,就是哈奴曼的某些精神特征恐怕或多或少也会渗透到孙悟空的生命中去。

总而言之,孙悟空虽说是从石头崩出来的,但他的“家世背景”却一点也不简单。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鲁迅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孔乙己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阿迅一族
雷伊大战孙悟空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