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影响世界体坛的报纸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3期
关键词:齐达内兴奋剂运动员

唐 磊

法国的体育日报《队报》,近年连续爆出大新闻,上次引起全世界震动的,是癌症康复后连续夺得环法冠军的阿姆斯特朗涉嫌服用兴奋剂,这次则是游泳天才索普,又是兴奋剂问题。仅仅一个专业的体育报纸,《队报》如何屡屡得到轰动全世界的“曝料”?什么才是一份专业体育报纸的责任和荣耀?

3月31日,《队报》用一个整版披露了2006年5月,索普在的一次药检中,尿样中含有两种违禁药品,甚至在网上都可以下载到关于索普药检报告的复印件。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位曾经屡破世界纪录的天才运动员也作弊了。

在体育圈内,很多著名运动员都被怀疑成绩突出的原因和兴奋剂有关,有些人服用兴奋剂已是公开的秘密。1999年,环法自行车运动员被曝可能都服用了兴奋剂,从那个时候开始,环法赛的大英雄阿姆斯特朗也自然成了被怀疑的对象,直到2005年8月《队报》记者达米安拿到证据,揭露了这个事实。

这次,《队报》记者达米安又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但他不是去采访游泳世锦赛,他为索普而去的。

“索普门”背后的眼睛

出发前,达米安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事实和证据。他把自己的所有调查以及简要分析都发表在队报上。达米安对任何人都不肯说出这些证据的来源。

《队报》记者达米安原来是一名专职足球记者,五六年前,《队报》为了更有力地报道兴奋剂事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力量,达米安因此被送往专门研究兴奋剂的学校学习。为时一年半的学习期间,达米安和很多知名化验室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只不过,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程度怎样,没人知道,这些都属于商业秘密。能确认的是,所有的记者都希望能拿到证据,但看来只有达米安成功了。

做专职兴奋剂报道的4年半时间里,几乎所有著名运动员都是达米安“伏击”的对象。不过,尿样标签全部用数字替代,化验室并不知道尿样的主人是谁,就算达米安通过关系获得了尿检报告,他还需要另外想办法确认该尿样的主人。在索普事件中,化验室发现阳性尿样后,需要从澳大利亚泳联或国际泳联那里获得尿检人的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而澳泳联尚没有公布这个消息,化验室不可能提前透露给《队报》记者。因此,有人猜测达米安有可能是得到了国际泳联的帮助获得索普兴奋剂的信息。通联管道之神通,令人称奇。

目前为止,达米安已经揭出了4名著名运动员与兴奋剂有染,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兰迪斯,法网亚军普尔塔,还有“鱼雷”索普。

每次发表了调查报告后,达米安就等着当事人的反应,但从阿姆斯特朗开始,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拒绝对达米安的调查发表看法,只在随后几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自己是无辜的。索普也是。

达米安还提出建议:针对每个著名运动员人都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跟踪性定期检查,并且保存相关的样品,只有拥有这样档案的运动员才可以参加各种正式比赛。

为什么总是《队报》

新闻界捕风捉影的报道很多,但从阿姆斯特朗兴奋剂事件到索普,很多人不得不说服自己,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为什么?就因为这是《队报》报的。

可以很朴素地看成,这是人们对于一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体育媒体的信任。

在法国,作为专业体育日报的《队报》,是全国销量第一的报纸,远胜于《费加罗报》《世界报》这样的大报。在早年创办了欧洲冠军杯、环法自行车赛等十几项如今影响很大的国际赛事后,《队报》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品牌。

后来,为了保持新闻独立性,《队报》交出了很多赛事的主办权,但这些赛事为《队报》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在中国,即使最好的专业体育媒体,也很难派出一个记者就能采访到大牌。但如果以《队报》的名义发一份公函,申请采访如贝克汉姆这样对媒体采访要价很高的队员,绝对是不要钱的。如果《队报》的一个小领导去皇马俱乐部,皇马主席会亲自接待他。有些记者离开《队报》到在其他媒体后,就会发现采访对象对自己的态度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队报》和中国《体坛周报》有合作关系,《体坛》的记者赵威已经派驻《队报》5年,他对本刊说,“很重要的是《队报》的专业化程度。”

《队报》专业具体的就是记者的专业。《队报》有记者600名左右,每名记者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赛事、运动队、运动员,很多记者做一个专项报道已经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队报》的记者可以干到65岁。为了不影响报纸的公正报道,有些著名运动员有3个记者轮番盯着。

《队报》有篇写齐达内的文章中提到,“齐达内凌晨3点想到某某”该文的作者在齐达内还是小孩的时候,已经注意并采访了齐达内,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别人根本达不到的。无论是高兴还是失落的时候,齐达内只愿意找这名记者诉说。前不久刚刚当选的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也在《队报》记者中有很好的朋友,普拉蒂尼想做采访时不找别人,专门找他。还有名做了30多年的奥运报道记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是他的老朋友,各个单项协会的主席也都熟络,有了这样的关系,哪能没有分量够重的新闻。“创造了这种地位,那些运动员自然而然就把你当回事,各个巨星都是说过来就过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读者也是这么回事,看你这么专业这么认真这么权威,肯定就认可你了。”赵威说。

在法国,记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队报》记者地位很特殊,电视台做关于体育的节目时,一般都会找《队报》的记者参加。很多新闻、赛事评选都是《队报》办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媒体评审委员会一共有10个评委,有两三个评委包括主席,就是《队报》的记者。

为了保证记者质量,《队报》每年招收的记者人数很少,只有2到3名,新招的记者在通过考试的40名实习生中产生,而这40名实习生要在《队报》实习满3年,才有资格接受挑选。即使这样,《队报》仍是很多人向往之地,有的人已经在欧洲体育台当上记者,还申请来《队报》实习。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待遇丰厚,如此好的采访条件和媒体品牌,更是别处难觅。

无人企及的品牌,专业的记者队伍,让《队报》在体育圈中非常吃得开,这为它与外界建立长期良好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由此能一次次拿到独有的“料”。

除了下属的报纸、多份杂志,《队报》还发展在线、手机业务,并在6年前开办了以体育新闻报道为主的电视台,一系列动作让《队报》保持了多元的影响力。

《队报》的用心与媒体责任

对于《队报》几次有理有据地曝料著名运动员的兴奋剂事件,国外媒体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队报》爆出阿姆斯特朗服药后,法国《费加罗报》的一位记者曾说:“《队报》有一个冰箱,所有运动员的犯规历史都登记在案,销售淡季的时候就拿出来一个!”但《队报》公开的统一口径都是知道信息的第二天就公布了。

有人开始怀疑它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而适时为之,所以质疑这些报道的可信度。毕竟很多媒体在能主导新闻潮流时,就没法保持绝对客观。比如1998年,《队报》说当时的法国足球队主帅雅凯,不能带领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因而引发了世界众多体育媒体的跟风报道。在法国队赢得世界杯后,《队报》向雅凯道歉。

“在一个成熟的体育文化中,爆什么料,不会影响受众的长期欣赏,他喜欢看,就会长期看。”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毕雪梅副教授说,“而西方体育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体育文化并没有形成。(中国的体育)媒体要么跟着国外走,要不就以FANS心理做,他们喜欢看什么就做什么。”

刊登受众喜欢看的内容,还是要引导读者,这是一直媒体争论的话题。以《队报》的能力,可以引导读者,但不是人人都喜欢《队报》,“作为一个体育迷,我对这种纯媒体主义的报道有看法。”《体坛周报》副社长颜强对本刊说,“我担心这种禁药风波的导向,可能会残害我们对于体育很质朴的感情,从此以后可能没有什么东西让你相信是真的了。”

《体坛周报》和《队报》有全面合作,颜强觉得,中国受众群组成很复杂,喜欢台前幕后、带人文特色的内容,因此中国的体育媒体适合走一条专业性、可读性兼顾的中间道路。“一个国家媒体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整体有关,先天的差距没有办法马上缩短。就体育本身来说,我们现在很多报道都(只)是看热闹的的状态。”

(记者陈园园对此文亦有帮助)

猜你喜欢
齐达内兴奋剂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教练齐达内
西媒:“菜鸟”齐达内撑不起皇马
运动员
齐达内将圆教练梦
思维擂台赛
齐达内获封“军官”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
Sports Day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