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空心人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7期
关键词:达蒙风云特务

王 强

这种自我封闭的谍报机构,就像一台昂贵的空转的机器,社会和个人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美国影片《特务风云》获得了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此前,这部片子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并未获得什么奖项,但却深得影评人的喜欢,就连一向挑剔的《纽约客》资深影评人戴维•丹比也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对之赞不绝口,称赞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间谍电影之一”,并认为美国电影界普遍低估了这部电影。欧洲人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独具慧眼,把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颁给了《特务风云》一片。

间谍工作一向充满神秘感,从来都是电影界喜欢表现的题材。不过,真正拍得出色的间谍片凤毛麟角。风靡世界的007系列,其实只是借间谍题材来满足人们的幻想,与真正的间谍工作毫无关系。而《满洲候选人》之类的影片,则把间谍工作描写成巫术式的精神操纵,幼稚可笑,是冷战时期最糟糕的那类意识形态宣传。

《特务风云》以一种史诗般的气势,展示了美国中情局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这一情报机构独特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一理念对其特工人员造成的影响。影片主人公爱德华•威尔逊(马特•达蒙饰),是一位中情局高级反谍报官员,这个人物并非编导向壁虚构,而是以真人原型做基础,原型就是中情局大名鼎鼎的詹姆斯•杰瑟斯•安戈登。此人冷战期间在中情局担任反谍报部门首长达20年,他偏执狂式的反间谍工作给中情局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西方流行的宣传中,冷战被描绘成一场善恶分明的斗争,作为善的化身的西方,最终战胜了作为恶的代表的东方。而在这场激烈斗争中冲锋陷阵的,则是西方的情报机关,正是美国的中情局、英国的军情五处等谍报机关的特工,与苏联的克格勃进行了一场看不见的、殊死的决战,这些谍报人员是“捍卫西方文明的战士”。

《特务风云》完全不接受这种说法,相反,它剥去了笼罩在中情局头上的神秘的光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间谍世界,这一真正的间谍世界既不神秘,也不神圣,而是充满了背叛和恐惧。

马特•达蒙扮演的爱德华•威尔逊是一个忠诚、严肃和无私的谍报官员,他坚信自己是社会精英,肩负着保卫美国社会的重大职责。他坚持认为,忠诚和互信是美德,但是,他为之服务的谍报机关却遵循这样的格言:“不要相信任何人!”这个机关全力以赴从事的,是最精致而残忍的背叛。它甚至可以杀死自己的特工,只因为他们知道太多的内幕消息。

长期身处这样一个充满阴谋和背叛的机构中,威尔逊变得越来越偏执,丧失了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变得像个空心人,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成为他偏执的牺牲品。《特务风云》让我们看到,这种自我封闭的谍报机构,就像一台昂贵的空转的机器,社会和个人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特务风云》一片的创作团队非常出色。导演是美国著名演员德尼罗,这是他执导的第二部故事片。德尼罗显然仔细研究过经典的《教父》一片,他对影片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把叙事与反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德尼罗本人还在影片中扮演美国中情局创始人这一角色。影片的编剧是好莱坞著名编剧埃里克•罗思,他是那部大受欢迎的电影《阿甘正传》的编剧,也是斯皮尔伯格前年执导的深受好评的《慕尼黑》一片的编剧。

《特务风云》采用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交叉推进的手法,过去那条线索主要追溯中情局的历史和主人公的过去,现在这条线索则是主人公调查中情局在古巴猪湾失利原因,揭示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整部影片结构精巧细密,对白含蓄,充满暗示,一句话经过几十年后,其意义才豁然开朗。

在细节方面,编导也下了大功夫,片中有非常详细的对谍报工作的细节描写,拍得引人入胜。比如,影片中有一盘非常重要的录像带,据说其中包含非常重要的秘密。影片详细地展示了中情局如何通过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确定这盘录像带拍摄的具体地点。这类准确的细节描写使这部描写谍报工作的电影更显得真实可信。

影片主演马特•达蒙不是第一次演谍报人员,他在《谍影重重》和《谍影追击》中扮演的特工深受好评。这次他扮演一位沉默寡言、毫无幽默感的特工,难度相当大,但是,他通过面部细致的表情和微妙的肢体动作,把人物的偏执心理演绎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达蒙风云特务
“风云”眼中的世界
“魔法影子”来搞怪
由档案史料管窥上海解放
营销风云
AB换数
马特·达蒙:把每次挑战都当成一场真正的战争
象甲风云
马特·达蒙 来自火星的“土逗男”
一块明代“特务”的牙牌
智入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