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将致富谁?

2007-05-14 15:05孙春艳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9期
关键词:财产性财产

孙春艳

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资可投,有财可理”,怎样在“创造条件”推动“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同时,走出富者更富,贫者恒贫的怪圈?

北京智慧传媒公司的张艳铎,从刚刚开始工作时就很重视理财。刚开始时工资每月剩余很少,但她仍然每个月拿出500元买基金,后来赚了些钱,就开始买封闭式基金。这样一点点地积累,5年下来,她已经靠这些投资赚了18万多元。2006年,张艳铎又在家乡哈尔滨买了套房子,到现在房价已经由买时的2000元/平米,涨到了3000元/平米,投资收益率50%。

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若论十七大报告最聚焦眼球的提法,“财产性收入”绝对是名列前茅。而张艳铎们,早已积极地在为自己“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开动脑筋。

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当前中国国内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证券投资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百姓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中的如此提法变化,很明显地体现出鼓励群众财富多元化的特点,显得深意十足。

“创造条件”究竟是创造哪些条件?“更多群众”的意义何在?“财产性收入”具体如何解读?这些问题也许都不难作答,但在房价节节攀升、股市高位徘徊、资本流动性持续过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这一特殊时期的新提法?

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

“財产性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一般是指经营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表面上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陸收入”是要大力促进个人投资。“但在十七大报告中被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它所要终极关注的还是社会公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釆访时说。

张卓元曾连续参与多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的起草工作,也是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经济组的成员之一。作为十七大代表,10月19日。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向本刊解读了“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

“新提法体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百姓生活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就有部分闲余资金来购置其他资产。”张卓元说,“‘创造条件即拓宽居民的投资和财富积累渠道,虽然国内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但主要投资方式还是银行存款。”

现实情况是,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权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政府推出的公司债、QDII、港股直通车等多元化的理财工具,都有益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这一新提法中的‘更多群众,意义深刻,是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张卓元说。

为何独提财产性收入?

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统计指标,包括工薪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陸收入。

其中工薪收入,指城乡居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经营性收入,指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则是城乡居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属于二次分配收入。

在2006年度中,包括财产性收入的四块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工薪收入最多,占68.9%,转移性收入,占22.8%,经营性收入,占6.4%;财产性收入,占1.9%。

为何在报告中独提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都很重要。”张卓元说。十七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中,其实也提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思路确定在就业工作中政府侧重于培养环境,而个人更多要发挥创造性、主动性。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段绍译有更新鲜的观点:“财产性投资本身就为经营性收入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助推着经营性收入的成长。比如你盖了厂房,出租给那些想办企业却不想买厂房的人,你买了设备出租给需要的企业,收取租金,你买了企业的股票也是在为企业间接融资……这些行为都为经营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但提起“财产性收入”,前提是“有资可投,有财可理”,创造条件推动“财产陸收入”的增长,会否造成富者更富,贫者恒贫?

“谁说没财的人就不能理财,理财绝对是从每天赚一元钱开始的。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理财意识的淡薄。”专业理财师张雁泽对本刊记者说。他认为,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如果一位刚刚生下孩子的年轻母亲,即使收入微薄,只要能一个月挤出100元,以年投资回报率是12%计算,到她的孩子60岁时,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张卓元提示,注意报告在“财产陸收入”部分还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通过分配制度的更加注重公平,将部分中低收入者尽快输送进有产者的队伍中去。使有产者由少数变为多数,从而使中国进入多数有产时代。

整个南方靠理财致富已蔚然成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240元左右,只占比1.9%,但上涨势头强劲。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这一项较上年大幅增加了26.5%,远远超过当年居民总收入的增幅10.4%。当前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包括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及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两倍。

十七大报告发布后,新提法在证券、保险市场内反响强烈。

“这一新提法有帮助百姓赚钱的意愿,对个人投资是个利好,我们认为这对理财市场的推动作用将会日益彰显。”新华保险公司高级客户经理苏小珍对本刊记者说。江南证券的证券分析师们,也认为新提法有利于股市的向前迈进。

段绍译对本刊记者说:“根据我对中国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年收入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家庭,其收入的90%来自财产性收入。靠拿死工资的家庭,很难走上富裕的道路。当然,办企业是最能创造财富的。只要学会理财,不做老板也发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浙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居全国第一。

“广州、深圳、温州等的投资理财都很兴旺,可以说整个南方靠理财致富已蔚然

成风。拿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来说,因为现今市场金融信贷市场的不发达,民间信贷很兴盛,稳妥的收益率在12%~30%以上。南方靠信贷发家致富的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还有盖好厂房,靠租金发家的人也不少。他们都把自己手中的‘死錢变成了‘活钱,有钱尽量用于投资。”段绍译向记者介绍说。

“世界上如果没有‘交换,就很少有财富。这种原生的自由市场交换制度,对财富的创造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这更加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完善。”经济学家茅于轼如此阐释财产性收入增加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财产性收入会否成为一个负值?

“2005年底,我感觉到股市形势有望高企,就投资了5万元去买蓝筹股,现在的市值已经滚到近30万元了,不过我感觉风险也越来越大了。”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赵伟初对记者说。

“没有永远上涨的市场,也没有永远下跌的市场。股票投资最终还是要靠作‘价值投资来获得利润。也就是说,只有你投资的企业真的能为你创造利润时,你得到的利润才是真实的,否则就是‘博傻,即你赚的钱就是其他股民亏的钱。虽然现在股市大行其道,但不要认为自己每次都能找到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在深圳做过多场股票投资讲座的段绍译对此甚为担比。

从中国目前的投资渠道来看,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最便捷方式,还是股票、基金和各种理财产品。

显然,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所带来的结果,除去居民收入的增长,流动性的持续扩张也成为必然。当过多的资金被动的集中到较少的投资渠道和目标后,其结果便是资产估值的泡沫。

“如果是西方股市,格林斯潘三番五次的警告,专家众口一词敲响警钟,会使很多小股民望而却步。但中国百姓继续入市的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大召开的当天,股市跃上六千点,就并非巧合了。”法国《欧洲时报》近日载文称。

段绍译指出,想要钱生钱,要有预知风险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盲目跟风是非常危险的。否则,财产性收入或将最终成为一个负值,反而将资产泡沫的风险更多暴露给普通百姓。

“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暂时的表象,不可能永远都这样,国家正在加大力度平抑。但‘财产性收入的新提法却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张卓元认为。

明确的私人财产权是前提

“财产陸收入”的新提法应运而生,还意味着政府在民生方面的工作有了新要求。毕竟,财产性收入源自对财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因此必须以明确的私人财产权作为前提,建立有效保护私有财产的整套法律制度。

“归根结底就是要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为一系列财产性交易根本前提是对政府和市场的信任。”段绍译对本刊说。

《宪法》中关于私人财产权的保障、《物权法》的通过,以及资本市场有关法律的不断完善,都为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但现实中,对于私有财产保护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本市场的恶意操纵行为对中小股民财富的掠夺,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凸显的保护力度不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农民住宅,至今还不能抵押、不能自由上市流转等等。

“要进一步加大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进一步明晰产权,让百姓手中的资产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售、出租等广泛交易流动的金融资产。”资深媒体评论人童大焕说。

同时,亦有业内人士提出,为了切实保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陸收入,在政策层面不应该搞一刀切,应该甄别富人和普通有产者,区别对待。比如应该减免居民储蓄利息税,而对于房地产商和炒房者,征收高额的房地产税等。

猜你喜欢
财产性财产
婚前财产公证有必要吗
智者不入爱河,你要对你的财产负责
漫画婚姻
神奇的帽子
农村不动产促增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效能分析
知识产权形式受贿犯罪探析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我和丈夫要离婚,财产怎么分割?
银行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