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愤怒》:只有黑色,没有幽默

2007-05-14 15:05卫西谛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9期
关键词:保平光荣题材

卫西谛

很多“地下电影”或“独立电影”,常会运用某些题材做文章,为地下而地下,为独立而独立。而在曹保平导演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起码看不到这种投机。

近日小规模公映的国产电影《光荣的愤怒》,是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曹保平的作品。这部被宣传为“比《疯狂的石头》还要疯狂”的影片,可谓悄然拍摄,悄然在大学生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放映,而后又悄然搁置,直到拍竣两年后才又得以悄然公映,

这部影片的发行规模不大,影院、媒体和观众是可以将其归为“可以忽略”的一类的,然而,它偏不是那种“多一部不多,少一部不少”的影片,而是“公映的国产电影”中不可多得的醒目之作。

谓其“醒目”,首先在于题材。影片讲的是村长熊老三兄弟四人在黑井村一手遮天,长期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新任支书叶光荣忍无可忍之后,发动群众、武装推翻熊家兄弟的故事。据称剧本在很多年前就已创作完成,直到近期有关电影政策略作放宽后才通过审查。

农村恶势力的题材的确很难触碰,《光荣的愤怒》不仅触碰了,而且在村长兄弟的恶行与暴力方面,做了毫无保留的描写。

当然,不是因为它涉及了农村题材就给予肯定,关键还在于执导者是否用诚恳的态度去看待影片中反映的现实。很多“地下电影”或“独立电影”常会运用某些题材做文章,为地下而地下,为独立而独立。在曹保平导演的这部作品中,起码看不到这种投机,他的基本叙事策略也并未走向所谓的国际电影节路线,他完全是为了拍给国内观众看。虽然这部影片并未正面、也未深入地去探讨中国农村的实质问题,但还是做到了从侧面展示了农村中普遍的、严峻的、令人不安的事实,这种展示,或许略带想象性,但确实是目前国内银幕上罕见的,而且在真实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曹保平本身是教授剧作的老师,他在叙事策略中釆用了“好看”的方法,让影片十分“勾人”。影片很好地呈现出了被压迫者的状态,也就是导演本人所说的“一种渺小的个体在强势压迫下挣扎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狡黠、犹疑、张皇、乃至悲壮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成功获得,一是在情节的节奏和转折上处理得当,二是在拍摄的技术上控制精准。影片始终让观众处于紧张的情绪之下,并且让那种压抑和愤懑有扑面而来的感受。

《光荣的愤怒》中对农民的描写或许比较容易引起争议。在整个“抓熊行动”的故事中,农民的确显尽了懦弱与惶恐,而且这种懦弱与惶恐是被着重渲染了。但是,这种渲染不能等同于从前我们的电视晚会小品里习惯性地利用农民的落伍和愚笨从而获取“包袱”的手段(影片中只有二流子的角色会导致观者可能的不快)。我个人的理解是,影片中农民所表现出的懦弱与惶恐,完全是由于熊家兄弟的压迫和残暴造成的,这里的懦弱与惶恐并不可笑,和《疯狂的石头》不同,实际上这部电影里只有黑色,没有幽默。

由于影片没有戏谑性地呈现农民们的懦弱与惶恐,更反衬出凶恶“统治者”的淫威,更能激起观众的愤怒,这愤怒中,也包含有对农民、对那些卑微者的悲悯。

如果撇开对农村现实的探讨是否路线正确不谈——比如影片是否鼓励以暴力替代法律来解决问题,比如影片是否利用了农民的性格弱点进行了娱乐消费——仅从故事层面来说,《光荣的愤怒》最大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剧情的支撑结构上,也就是故事最外层的壳。

剧情到最后,冲突写得过于简单,而解决不了的事情一股脑儿交给了不知从何而来的上级和警察。这绝对不是为了应付什么才这么拍的。这个外壳的失策,使得这部原本力道十足的电影,最后显得有点无力—仅仅恶人有恶报显然是无法令人满足的。如果这里处理得更好些,《光荣的愤怒》肯定将更具生猛的活力——甚至可能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保平光荣题材
劳动最光荣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好人范保平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劳动”最光荣
曹保平被命运选中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光荣少年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