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就是救自己及其他

2007-05-14 09:21高志明
杂文选刊 2007年5期
关键词:道德感旁观者歹徒

看客的悲哀

有人养了一群猴,常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非常紧张,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的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一幕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了。

假如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并不是没有机会逃掉。但是,每只猴子并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们在反抗与躲闪的策略选择中,都选择了躲闪,抓到谁算谁倒霉,都宁愿苟且偷生,陷入“囚徒困境”。猴子们都成了“看客”,殊不知,今日的“看客”,可能就是明日的被宰者。

猴子如此,人又如何呢?

在美国波士顿树立的“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铭文,其表达的要旨,恰似上面的“待宰猴悲剧”: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袖手旁观与多管闲事

小贼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行窃时,旁观者都看到了,却都不敢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自己,何必多管闲事,又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受到伤害;而不多管闲事虽然没有收益,但也不受损失,那何必要多管闲事呢?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心理,结果,小贼们更加肆无忌惮,在公共场所行窃屡屡得逞。

小贼们通常团伙作案,在偷东西时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倘若谁多管闲事,就对谁大打出手!旁观者想,小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为假如个别旁观者多管闲事,而小贼不对该旁观者大打出手的话,就会有更多的旁观者抓小贼,现在将有可能被抓,因此,小贼必然对打抱不平者大打出手。结果,经过这番博弈,小贼偷东西时,旁观者不多管闲事,小贼也不大打出手。

如此的群体不作为,使社会风气恶化,偷窃行为猖獗而难以杜绝。对每个人来说,即使这一次被偷的不是你,但下次你被偷的概率就增加了。长此以往,大家的处境比以前更差。

看来,要使旁观者采取“多管闲事”策略,而非“不多管闲事”策略,应该加大采取“多管闲事”策略的收益,而减少“不多管闲事”的收益。当“多管闲事”策略下的收益大于“不多管闲事”策略下的收益时,旁观者就会采取“多管闲事”的策略。

这样,博弈的过程就变化了:当小贼偷东西时,尽管旁观者认为小贼的威胁是可信的,但是假如旁观者是道德感强的人,那么博弈结局是旁观者多管闲事,小贼大打出手,从而小贼有可能被抓住。

见义不为与见义勇为

鲁迅先生在《药》里描绘了“看客”的丑态:“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鲁迅先生将看客行为视为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

据《大河报》报道,2005年4月27日夜,在河南宝丰县建筑公司附近,有一名歹徒将一名二十三岁的女青年摁倒在地,试图强奸。女青年大声呼救,但令人痛心的是,闻声而来的十多名“好事者”,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直到从此路过的林先生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暴行才被制止。

面对歹徒行凶,旁观者面临博弈选择:当勇士见义勇为,当看客见义消极不为。这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命题。勇士流血又流泪的悲痛现实,让我们也不能无端地把什么责任都完全归为看客的冷漠,因为至少,看客的生命也是需要保全的。而在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大力救济制度之下,鲁莽的勇士和无谓的牺牲也是不合时宜的。

作为一个“理性人”,面对邪恶,会很自然地进行“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博弈。一方面,道德感驱使他见义勇为;另一方面他自然又会想到:我会不会因此受伤?一旦受伤,谁负责我的医药费?我的家人怎么办?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想法。事实上,看客不能将道德的冲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原因也正是如此。给看客见义勇为的胆子,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为他们打消后顾之忧,替他们承担因见义勇为而带来的各种损失。

从法理学的角度讲,见义勇为者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补偿,但这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受益人的支付能力。让有钱人补偿救自己的见义勇为者可能相对容易,但经济贫困者就很难做到。那么,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见义勇为者承担做好事之后的各种风险,给英雄以合理的物质补偿和精神褒奖。那些想见义勇为的人,在消除了各种疑虑之后,面对危险也很可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拯救别人与拯救自己

一天深夜,一位先生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他突然听到有挣扎的喘息声,慌忙停下脚步仔细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正在被袭击!

他想,到底我该不该介入到这个事件当中呢?

他很后悔,为什么今天晚上要选这条小路回家。假如自己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啊?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察就算了呢?

那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但实际上没有几秒钟,听得出来那个女孩的挣扎声越来越微弱,他决定一定要有所行动。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立刻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人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

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喘吁吁地爬起身来,那个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在啜泣和不停地发抖。

他跟那女孩保持着一段距离,慢慢地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

一段很长的沉默后,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在这个故事当中,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援助一个受侵袭的弱女子,结果,他救回的是他自己的女儿!

这个故事对于那些见义不为的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实,拯救别人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选自高志明著《生存博弈:现实社会中的策略竞争》中国长安出版社版】

看客的悲哀

有人养了一群猴,常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非常紧张,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的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一幕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殺了。

假如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并不是没有机会逃掉。但是,每只猴子并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们在反抗与躲闪的策略选择中,都选择了躲闪,抓到谁算谁倒霉,都宁愿苟且偷生,陷入“囚徒困境”。猴子们都成了“看客”,殊不知,今日的“看客”,可能就是明日的被宰者。

猴子如此,人又如何呢?

在美国波士顿树立的“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铭文,其表达的要旨,恰似上面的“待宰猴悲剧”: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袖手旁观与多管闲事

小贼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行窃时,旁观者都看到了,却都不敢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自己,何必多管闲事,又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受到伤害;而不多管闲事虽然没有收益,但也不受损失,那何必要多管闲事呢?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心理,结果,小贼们更加肆无忌惮,在公共场所行窃屡屡得逞。

小贼们通常团伙作案,在偷东西时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倘若谁多管闲事,就对谁大打出手!旁观者想,小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为假如个别旁观者多管闲事,而小贼不对该旁观者大打出手的话,就会有更多的旁观者抓小贼,现在将有可能被抓,因此,小贼必然对打抱不平者大打出手。结果,经过这番博弈,小贼偷东西时,旁观者不多管闲事,小贼也不大打出手。

如此的群体不作为,使社会风气恶化,偷窃行为猖獗而难以杜绝。对每个人来说,即使这一次被偷的不是你,但下次你被偷的概率就增加了。长此以往,大家的处境比以前更差。

看来,要使旁观者采取“多管闲事”策略,而非“不多管闲事”策略,应该加大采取“多管闲事”策略的收益,而减少“不多管闲事”的收益。当“多管闲事”策略下的收益大于“不多管闲事”策略下的收益时,旁观者就会采取“多管闲事”的策略。

这样,博弈的过程就变化了:当小贼偷东西时,尽管旁观者认为小贼的威胁是可信的,但是假如旁观者是道德感强的人,那么博弈结局是旁观者多管闲事,小贼大打出手,从而小贼有可能被抓住。

见义不为与见义勇为

鲁迅先生在《药》里描绘了“看客”的丑态:“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鲁迅先生将看客行为视为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

据《大河报》报道,2005年4月27日夜,在河南宝丰县建筑公司附近,有一名歹徒将一名二十三岁的女青年摁倒在地,试图强奸。女青年大声呼救,但令人痛心的是,闻声而来的十多名“好事者”,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直到从此路过的林先生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暴行才被制止。

面对歹徒行凶,旁观者面临博弈选择:当勇士见义勇为,当看客见义消极不为。这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命题。勇士流血又流泪的悲痛现实,让我们也不能无端地把什么责任都完全归为看客的冷漠,因为至少,看客的生命也是需要保全的。而在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大力救济制度之下,鲁莽的勇士和无谓的牺牲也是不合时宜的。

作为一个“理性人”,面对邪恶,会很自然地进行“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博弈。一方面,道德感驱使他见义勇为;另一方面他自然又会想到:我会不会因此受伤?一旦受伤,谁负责我的医药费?我的家人怎么办?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想法。事实上,看客不能将道德的冲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原因也正是如此。给看客见义勇为的胆子,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为他们打消后顾之忧,替他们承担因见义勇为而带来的各种损失。

从法理学的角度讲,见义勇为者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补偿,但这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受益人的支付能力。让有钱人补偿救自己的见义勇为者可能相对容易,但经济贫困者就很难做到。那么,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见义勇为者承担做好事之后的各种风险,给英雄以合理的物质补偿和精神褒奖。那些想见义勇为的人,在消除了各种疑虑之后,面对危险也很可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拯救别人与拯救自己

一天深夜,一位先生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他突然听到有挣扎的喘息声,慌忙停下脚步仔细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正在被袭击!

他想,到底我该不该介入到这个事件当中呢?

他很后悔,为什么今天晚上要选这条小路回家。假如自己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啊?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察就算了呢?

那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但实际上没有几秒钟,听得出来那个女孩的挣扎声越来越微弱,他决定一定要有所行动。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立刻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人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

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喘吁吁地爬起身来,那个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在啜泣和不停地发抖。

他跟那女孩保持着一段距离,慢慢地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

一段很长的沉默后,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在这个故事当中,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援助一个受侵袭的弱女子,结果,他救回的是他自己的女儿!

这个故事对于那些见义不为的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实,拯救别人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选自高志明著《生存博弈:现实社会中的策略竞争》中国长安出版社版】

猜你喜欢
道德感旁观者歹徒
歹徒开的是哪辆车
歹徒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歹徒究竟露脸了没有
悔棋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如果的事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