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痴”李福昌

2007-08-10 02:59萧孟梁
商界·时尚 2007年7期
关键词:纸筒铜镜火花

萧孟梁

一部火文化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火,是人类一切发现中的最伟大的发现;关于火文化的收藏,总能激起每一个人心中关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心弦。

北京人李福昌,则是一个地道的火文化传承者。

玩家档案李福昌: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高级工程师,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英国皇家火花协会会员、亚洲火花学会永久会员。

世上的收藏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中收藏与火有关器物的人国内外不在少数,但一般都各有侧重点,虽不乏珍品,但在种类上却往往较为单一。若说起对火文化有深入研究且集大成者,放眼寰宇,则凤毛麟角……而李福昌则可算是其中之一。

李福昌的“火柴博物馆”并不是很大,藏于斗室之中,却囊括了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各种与火相关的器物,火花、火柴、早期取火工具、火柴器皿、火柴饰品、打火机等十大类。其物件之多,品种之全,年代之久,藏品之稀,造型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缘起美术,情始火花

李福昌并非收藏世家,他从小喜欢美术,曾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亲传弟子孙国干。为寻更多的临摹素材,他开始大量收藏各种器具的图片、商标,贺卡、邮票等,而这其中,就包括火花。

李福昌无意中闯入了收藏的殿堂。

随着火花越积越多,他逐渐发现,贴有火花的完整火柴盒比起单一的小纸片更具美感,更生动有趣,不知不觉,他对火柴实物背后的故事及历史有了浓厚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又发现在火柴问世之前,历史上还出现过诸多奇特的取火工具,譬如火石、阳燧、火镰、火镜等,而这些物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又胜过火柴一筹,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沉迷其中,年岁日久,相关藏品日臻完善,遂成“火痴”。

慧眼识珠,火纸长筒

李福昌在收集藏品中曾遇到过不少困难,譬如对生僻的藏品不知其功用和历史。“那您有没有因此而错失一些珍品呢?”“没有,应该没有。”李福昌微微一笑,“我相信自己的眼光。虽然有些东西我在购买时还暂时不清楚它的功用,但凭借我多年对火文化的研究,只要是我断定跟火有关的东西,我就都会买下来,然后找机会慢慢研究。”

李福昌是个坐言起行的人。对于藏品背后的故事或功用,常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钻研。譬如他心爱的藏品之一铜质人物刻花火纸筒(一对),结构虽通体光亮,精巧别致,于旧货市场初见时,连卖主也只略知可能与火有关,但究竟为何物,有什么作用,则未可知。李福昌将其买下之后,查阅手头所有资料,问遍身边所有朋友,但依旧没有答案……此后李福昌生病住院,没想到,一位同房老病友对此略有了解,这才解开了火纸筒之谜:此物属河北南宫地域的东西,当地人称之为“火纸筒”,是将引燃的火纸卷插入一段封死另一端开口的铜管内来保留火种的,是当地早些年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引火工具。之后,他又得知四川、山东等地从前也有类似的用具,不过四川是用竹子管代替铜管,而山东是高粱杆芯代替火纸卷,当地人称火纸筒为媒子筒。

镇馆之宝,古物阳燧

在李福昌系列藏品中,最为珍贵特别的,则非古阳燧莫属。对于这块“镇馆之宝”, 李福昌看的比自己身家性命还要重要。故而若有客人来访,隔着玻璃窗用眼欣赏即可,断不可用手触摸。李福昌自己都要先带上干净的棉质手套,方可将其小心翼翼取出。之所以如此宝贝,一来确实是价值连城,二来亦是得来不易,费尽周折。

古书《周礼·秋官》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经各方专家多年研究证实,“夫燧”即“阳燧”,是西周时期发明的专门利用阳光取火的工具。阳燧形似铜镜,但一般铜镜镜身为凸面,而阳燧是凹面反射镜,经测定其镜面呈处处曲率半径都相等的球状弧形,使用时,将阳光聚成一点而引火,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是人类利用太阳能取火的最早的文物之一。由于其产量稀少,流传于世的则更少,到目前为止,官方出土的文物中,也仅两面而已。

李福昌的“镇馆之宝”得来颇为不易。他的足迹曾遍及大江南北,只要有铜镜出现的地方,他都会进行几近地毯式搜寻。由于阳燧和铜镜的正面图案及花纹极为相似,而出售铜镜的人总喜欢将有图案的正面朝上,所以想要证实所见之物是否是阳燧,就必须将其一一翻过来检查。就这样,李福昌找了十年,那个“翻面”的动作也翻了十年,被他翻看的铜镜数以万计,但阳燧的影儿却始终未见……

一年国庆节,李福昌来到某旧货市场,站在一堆铜镜前,又开始了那简单而又枯燥的“翻面”动作。他将一块铜镜翻过来看完之后习惯性地放回原处之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他急忙把刚看过的那块“铜镜”再次拿起翻过面来仔细观察,发现竟是凹面镜,经多位青铜器专家鉴定,证实此物正是他一直求而不得的阳燧。

藏品有价,情谊无价

对于藏品来源,李福昌感叹自己这个“火柴博物馆”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皆因“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自己在国内外四处搜集之外,还多亏许多热心的朋友帮忙,不仅经常有人主动帮着代淘,更有好心人慷慨相赠。

一次,李福昌去江苏省昆山一个小镇旅游,他四处打听当地有无火捻或火柴支架等。一群正在聊天的老人将其团团围住,七嘴八舌非常热心地向他介绍他们记忆中的火捻,令李福昌受益非浅。后来其中一位老人跑回家去,拿了一个山水漆器火柴回来,说是爷爷曾用的东西,然后二话不说,便送与了李福昌。多年以后,回想此事,李福昌依旧感动不已,直言要多谢那位不知名的老人割爱。

好心人中除了素昧平生的路人,亦有远在天边的国际友人。

多年以前,李福昌的芬兰好友同时也是国际级大收藏家尤卡先生携妻女来京游玩,其当时九岁的女儿苏姗娜知道李福昌喜欢收藏火柴,便特意从芬兰千里迢迢地给他带来了一个很漂亮的房子型火柴做见面礼。此火柴红顶黄墙,门窗可见,结构十分新颖独特。以李福昌行家的眼光来看,即便是欧洲市场,此类火柴也很难见到。

痴人痴事,古道热肠

这些年来,李福昌只要一听见“火”字就来劲。每次外出旅游,别人是游山玩水,观赏名胜古迹,而他却一门心思地去寻找与火有关东西。发现喜欢的藏品自是买下不说,还走街串巷拜访当地老人,了解诸如火塘、火塔、火架、社火等风俗或传说的由来及背景。即便是道听途说的一些见闻,只要与火有关,他也会定要去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十几年前,在一次出差途中,李福昌听到旁边两个年轻人在抬杠夸耀自己家乡好,此事与他无关,他也本无心多理,但他无意中听见其中一人说自己家乡有三十多米的火神台,春节时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朝会时,他便来了精神!问明那人的家乡原来是河南商丘后,出差路过河南时,竟不惜夜访火神台!虽然因天色昏暗,他只看了个大概,没有获得什么资料,但却意外得知附近有一个更伟大的燧人氏陵(注:燧人氏是二万八千年到一万年前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的重要人物)。他去看过之后,深有感触,故而他还很热心地向当地政府建议以火文化故乡商丘为依托成立“中国火文化研究会”。

薪火相传 其乐无穷

为了这个“火柴博物馆”, 李福昌已经耗尽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但他非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其乐无穷。“我不抽烟、不喝酒,就是喜欢‘火!” 李福昌直言收藏与研究“火”文化就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与乐趣,为了爱好与乐趣而努力,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对于“民间收藏的最好归宿”这一问题,李福昌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民间收藏的最好归宿是建立民间博物馆,这样可以系统完整地将收藏家毕生的成果保存下来。”而对于自己百年之后“火柴博物馆”的将来,李福昌亦已早有打算。民间博物馆必须提前有计划的培养接班人,这样才能将民间收藏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李福昌言之凿凿。

猜你喜欢
纸筒铜镜火花
持久的火花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结实的纸筒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再见了,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