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

2007-12-08 10:0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界定

梁 勇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

梁 勇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通过阐述一般攻击行为理论和已有的运动攻击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体育运动竞赛的自身特点,对运动攻击行为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

攻击;攻击性;运动攻击行为

1 一般攻击行为(aggression)和攻击性(aggressivity)的定义

心理学界对攻击(aggression)和攻击性(aggressivity)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从1921/1922年Sigmund Freud从本能论的角度提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本能(a death distinct)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心理学家J.Dollard(1939)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这也正是他所倡导的挫折-攻击理论的核心。A.H.Bass则依据行为主义的主张提出:攻击是个体向另一有机体施加有害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Bandura(1973)则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体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这一界定已经开始试图对攻击行为具体化了。而Baron(1977)指出,攻击是直接目的在于伤害或损害另外一个意欲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的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攻击行为的界定更加具体和严格,也进一步接近了今天学者们所认同的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即攻击行为是任何一种意在伤害或损害另外一个意欲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的行为或语言。他们又具体地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类,即敌对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对性攻击是以伤害某人的愿望驱动的冲动的、愤怒生气的行为;而工具性攻击是被其他非攻击性目标(如获得金钱、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等)所驱使的有预谋、有计划的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一概念界定也比较接近我们通常所说“攻击”时所包含的意思,也为我们具体界定攻击行为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参考:1)攻击行为应该是某种行为表现,包括肢体和言语的行为,而不是某种情绪、需要或者动机。2)攻击行为应该是具有明确意图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虽没造成任何伤害后果的行为也是攻击行为,而偶然地、无意地造成了他人伤害的行为则不属于攻击行为。3)攻击是施加给生命体的行为,包括直接对某个生命体施加的伤害行为和间接的以另外某种方式伤害某个生命体的行为。4)伤害对象意欲逃避伤害。有意的接受自己或他人施加的伤害的行为如自杀等不应属于攻击行为。同一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我们才能判定其为攻击行为。Bandura曾说:“攻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关攻击的完整的解释就必须既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攻击的社会判断。”

对于攻击性的界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与攻击行为混淆不清的情况。但随着近年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开展,大多学者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高桦,1998)[1]。它与攻击或攻击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攻击更多地强调某种行为或语言方面的外在表现,而攻击性则强调可能造成这种外在表现的心理特征或内心的准备状态。Bandura也认为,攻击行为的获得与实际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攻击性并不意味着攻击行为的产生[2]。

2 传统的运动攻击行为理论及研究

体育运动的特定情境与攻击行为的结合产生了运动攻击行为这一概念。目前,对运动攻击行为的界定都是基于一般攻击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认为运动攻击行为就是指运动竞赛情境下运动员有意侵犯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是规则和体育道德风尚所不允许的行为。正是基于对运动攻击行为的这一理解,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大多数学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结合传统的本能论、挫折-攻击性理论和社会学理论来研究运动竞赛情境下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并据此寻找影响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邓铭一(1998)对运动攻击性的理论发展从本能论、内驱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多因素理论和生物-社会-认知理论直到攻击的生化理论对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外界各种客观因素和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及认知因素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从运动员的认知、教练员的引导、管理部门的责任以及媒体的态度等各方面提出了预防和控制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办法[3]。谈晓矛(2003)通过对克拉蒂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环境-认知模式以及攻击和报复的替代模式的述评,总结了影响比赛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包括赛场的心理环境如种族、宗教和国籍等方面的差异、地域、主客场因素等以及运动员的家庭教育方式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运动员的唤醒水平和性格特征等因素[4]。而Cox(1994)则认为高生理唤醒水平和低水平的道德归因是引发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李仲坤(2001)认为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除社会环境因素和运动员的生理唤醒水平外,其个性化和责任感缺失也是重要方面[5]。周家骥等(2002)认为运动员的个性、对对手意图的察觉、对报复的恐惧及对比赛的目标定向是运动员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6]。这些研究全面总结了运动攻击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运动攻击行为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的基础理论始终没有将一般攻击行为与运动竞赛的特殊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到运动竞赛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特点,也就难以解决体育运动情境下的恶意攻击、报复行为与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竞争性行为混淆不清的问题,因而,其研究结果的一致的态度就是对运动攻击行为的绝对禁止和严格控制。实际上,早就有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唐征宇在《试论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攻击性行为》(2000)中认为,有些运动项目的攻击行为是合理积极的,如拳击运动等[7]。周家骥等(2002)认为运动攻击行为的敌对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以及运动员的过度自信行为很难区分,存在两可的区域[8],这实际上是运动攻击理论生硬套用一般攻击性理论的后遗症。王大沛(1994)曾将排球比赛中的队员攻击行为区分为积极性攻击和消极性攻击[9],虽然他是针对排球运动员的攻击能力而言,不是我们所指的一般意义上的攻击,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界定运动攻击行为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张氏心理学词典》中对攻击性定义的解释是:一,指自信心极强、力图奋发、追求成功者的人格特征;二,意同攻击性行为。这一解释固然有对攻击行为与攻击性混淆不清之感,但也为我们区分运动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由此,笔者给出了关于运动攻击行为和运动攻击性的新的解释。

3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新解释

作为运动赛场这一特定情境与攻击行为结合体的运动攻击行为,与一般攻击行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它具有一般攻击行为共同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区别于一般攻击行为的自身特点。有些运动项目的攻击行为和攻击意识是规则允许并提倡的,如拳击运动等;有些对抗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队员为取得比赛的成功而实施的行为可能无意中造成了他人的伤害,或者有意造成他人的伤害而没有成功。这些行为的性质比较难以用一般攻击行为的概念加以界定。根据运动攻击行为的这一特殊性,笔者认为运动攻击行为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意发起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我们称之为恶意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指队员为取得比赛的成功而不断进取的竞争性行为。运动攻击性相应的也包含了恶意攻击倾向和竞争意识两方面的含义。对运动攻击行为的这一界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该是发生在比赛情境下或者由比赛情境引发的继发性行为。比赛场景以外因素引发的行为不属于运动攻击行为范畴,比如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斗殴事件等。

2)运动攻击行为应区分为消极的恶意攻击行为和积极进取的竞争性行为。违犯体育运动精神和运动规则、不利于比赛进行的攻击行为就是消极的恶意攻击行为,而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为争取比赛胜利而积极拼搏的行为属于竞争性行为。

3)恶意攻击行为应该是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伤害性后果,都应视为恶意攻击行为;相应的,积极竞争性行为也应是积极争取胜利的行为,无论是否成功,都是竞争性行为。

4)恶意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外显的肢体动作行为,也包括对他人造成人格伤害的言语行为。有了这一概念界定,有利于我们明确诊断运动员行为的性质,从而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判罚。

4 小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运动攻击理论和研究由于局限于一般攻击理论研究的现状,因而不能结合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对运动攻击行为做出特殊的解释,因而,也就很难明确区分不同项目、不同比赛情境下攻击行为的性质,也更谈不上发扬和鼓励积极拼搏、勇于进取的竞争性行为,坚决杜绝和制止违反体育运动精神、恶意伤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攻击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是使整个体育运动规范、有序、良性发展下去的重要保证。

[1] 高桦.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理论和实验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98届博士学位论文:1-2,3.

[2] 叶茂林,杨治良.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J].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3] 邓铭一,等.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发展及控制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

[4] 谈晓矛.体育竞赛中攻击行为形成的模式和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 李仲坤.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与控制[J].体育学刊,2001,8,(4).

[6] 周家骥,等.体育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J].体育科研,2002,23,12:4.

[7] 唐征宇.试论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攻击性行为[J].四川体育科学,2002,(3).

[8] 周家骥,等.体育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J].体育科研,2002,23,(12):4.

[9] 王大沛.我国体育学院男排运动员攻击性心理的量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1(4).

StudyonAggressiveBehaviorsinSports

Liang Yong

(P.E Dept of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252059,Shandong,China)

This article gives a new explainati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Sports with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es of aggress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sports.

aggression;aggressive;aggressive behaviors in sports.

2007-02-11

梁勇(1979-),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界定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新《著作权法》视域下视听作品的界定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高血压界定范围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