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8-01-14 09:25陈忠川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摘要】语文教学是贯穿情感教育的认知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善于运用语文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对学生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情感教育的内涵、特征,挖掘其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探究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问题,争取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借鉴,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应用

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教学目的之一。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重申:“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渗透,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搭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加强其高尚志趣的修养。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在人的心理的知、情、意三维结构中,情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影响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并张开思维的翅膀去探求新的知识,以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认知任务的完成,达到知(知识)、能(能力)、情(情感)、思(思想道德品质)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相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趋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语文教学本身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而且尤其要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情感教育自然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情感教育的特点

1.注重师生互动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个体,带有各自独特的情感色彩。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积极情感的接受、梳理、积累、升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学习能力及环境等因素来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自身要充分调动内心的情感,深入理解教材和主题,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带领学生体会课文实质和精髓,通过问答、讨论、自主探究等交流形式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促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心心相印的活动。

2.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就应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两方面完整的精神世界。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非理性因素之一,应成为现代教育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从教育的手段上升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并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生活,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和对“人”的深切关怀。

3.激发生命体验

体验是情感教育中的关键,情感体验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情感体验特指生命体验,是通过反复亲历才能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斯也认为,情感体验是指人们所感觉到的体验世界,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对象体验欢喜与憎恶,在这个对象消失后,苦与乐的感觉会成为一个价值保留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中。因为情感教育不是强加给人的令人反感抵触的说服教育,而是引导、培养、熏陶学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生发的体验过程,是感同身受的体验,是轻松和谐的享受快乐的人性化的体验,是对生命本源的崇敬过程,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过程。情感教育强调对生命的关怀,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获得学习的深刻体验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

三、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知并重,即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对学生实行评价的环节贯彻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而不在于选优汰劣,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尺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字词、内容、语法等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学到的是认知性的东西,对未来成长并不能起重要的作用,在课外也很难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提倡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尽可能地与情感建构联系,引用生活中的事实,带领学生用心感悟。此外,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爱,怀着感恩的心去探究生活的哲理,发现并感受生活的美。只有自己热爱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所感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提高自身的感悟水平,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语文能力。

2.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和动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自身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吸引学生,用自身广博的学识来熏陶学生,用自身饱满的情感来打动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个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关爱,感到振奋。教师要热爱、关心每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主体,他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前并不具备完整的主体认识能力,他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实例、练习等,只有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吸收新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因素,那么教学效果才会凸显出来。教学情境的渲染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良好方法,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优美的课件,适当添加背景音乐,用立体化交互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汲取生活的养料,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等搬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凝聚力,让同学们的思维灵动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体会课文中人物性格特征,丰富课堂质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当然,语文课堂也可以走出教室,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组织春游、赏雨、开展主题活动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人性化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在美的陶冶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中贯彻情感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顺应大语文教学观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陈忠川,广西龙州县龙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