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壮的千古美学绝唱

2008-01-16 05:11张孟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滕王阁王勃生命

张孟光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当洪州都督阎公拿出纸笔请所有的宾客作文时,没人敢担此重任,但到了王勃面前,他欣然命笔,一气呵成,作出《滕王阁序》,当时洪州都督阎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诚如洪州都督阎公所言,《滕王阁序》从出现到如今一直是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大多数人只是看到它漂亮的语句,而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解读它。该文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令后人咀嚼不尽,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此文有四美:景色美、情感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可谓“四美具”;此文还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一般的骈文辞藻华丽、内容空洞、陈陈相因,但本文却能脱出一般骈文模山范水之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文情并茂,情景交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可谓“二雄并”。而我认为《滕王阁序》的审美核心是它的悲壮美,这种悲壮美将永远打动人心,给人以回味无穷、激动人心的美学享受。

景色美——景色壮丽滕王阁,逸兴遄飞逍遥游

《滕王阁序》描写了深秋九月滕王阁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壮丽的人文景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滕王阁的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出紫色。在浓淡对比中,描绘了滕王阁秋山秋水的色彩变化之美。“层峦耸翠,上山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杜殿兰宫,即冈峦之势。”从上下、远近等不同的视角描绘出滕王阁的优美环境和雄伟之势。“山原旷其盈视,洲泽纡其骇瞩”,写出了滕王阁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写出了山川之美和尺幅千里的气势。“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坚,青雀黄龙之舳。”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详如的气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声色动静的角度写出了雨后天晴,滕王阁水天浩渺的景象。“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滕王阁的生活之乐和自然之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毕情语。王勃登上滕王阁‘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看到滕王阁壮丽的景色和人民生活的自由快乐详和,内心是何等的愉悦啊!”滕王阁的壮丽开阔美景象征着大唐建立时的生机蓬勃气象,人民富庶自由快乐详和的生活图景,更折射出大唐的繁荣昌盛。如果不是在太平盛世,一座小小的滕王阁的重建怎么会如此的大摆宴席呢?如果不是在安定详和的自由国度,一次小小的宴会又怎么会盛友如云、高朋满座呢?清明紫气的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滕王阁,山川壮阔的滕王阁,富庶详和的滕王阁,水天浩渺的滕王阁,生活快乐的滕王阁,这一切分明是大唐盛世的写照。身处如此的盛世,站在修葺一新的江南名楼,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躬逢如此盛大的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耳听丝竹管弦的清脆之音和柔美的歌声,真是“四美具,二难并”,王勃面对景色壮丽的滕王阁,禁不住逸兴遄飞任逍遥了。王勃写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既是赞美了眼前之景,又是赞美大唐这个时代,更为后文作者“兴尽悲来”的情感转折打下了铺垫,因此滕王阁的景色描写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

情感美——千般滋味谁能解,兴尽悲来千年叹

一篇《滕王阁序》蕴蓄着千般滋味,流露出作者抑扬升沉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令人咀嚼不尽,品味无穷。作者在着意铺叙了滕王阁的美景,表达了自己逸游的豪兴之后,由“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陡然引出了自己无限的感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抒写了作者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抒发了作者不得志的悲伤之情。接着作者想到历史上不乏失意之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一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人的典故,借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接着作者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不能自暴自弃。“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大鹏”作比,表明自己有凌云之志;又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作者还反用“贪泉”、“涸辙”、阮籍等典故说明自己身处困境而壮志弥坚,可以说作者的内心交织着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身处生机蓬勃、繁荣昌盛、快乐详和的大唐时代的王勃为何“兴尽悲来”,情感陡然直下呢?这要联系王勃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王勃此次经过滕王阁并不是特意来参加宴会,而是因自己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连累贬为交趾县令,南下探望父亲的途中偶然路过滕王阁而参加宴会的,可以说此时的王勃是一个落魄的游民了。身处如此难得的大唐盛世,作为士人谁不想建功立业?王勃虽然不乏文才,但是不但仕途坎坷,而且遭受了被“逐”甚至差点被“诛”的命运。当时的唐代吏部侍郎裴行俭曾经评价“初唐四杰”的几句话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今长,余得令终为幸。”果然像裴行俭说的那样,“初唐四杰”除了杨炯因为性格沉着冷静而得到了长官之首的职务外,其余三人均未能善终。王勃虽有文才,但因为性格浮躁浅露,所以先有因《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自杀害官奴曹达而差点被诛杀,怀才不遇的生活遭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王勃为何内心突生悲凉之情了!一个6岁能文,9岁作《指瑕》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就应举及第的少年天才,居然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这真是千年一叹的悲哀!我想,王勃并非不遇明时,而是性格决定了自己的悲剧!

哲理美——失落痛苦处逆境,奋进追求凌壮志

《滕王阁序》既描写了滕王阁壮丽的美景,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

王勃对滕王阁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尽情欢乐的时候,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凉。可是当他看到宽广的宇宙和想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者一下子由写景、抒情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王勃在天高地迥的滕王阁上,面对宽广无边的宇宙,自然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尤其想到历史上的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这些身处政治昌明和圣贤君主时代的有才但是失意的人,再联系到自己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的内心自然不免会产生一种生命的恐慌和虚无。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个体生命将很快淹没在时光的洪流之中。想到品德高洁,却空有一身报国热情的孟尝君,再想想那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恸哭不已的阮籍,王勃内心不免感到焦虑。而王勃偏偏又是一个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虽然“等终军之弱冠”,但“无路请缨”;虽然“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但只能“抚凌云而自惜”,想到社会统治者也许不能再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自己这一辈子也许再无出仕之机,一生只能“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时候,王勃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失望、痛苦和失落。

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并没有一味的自伤自怜,而是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王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君王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才能。作者并没有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失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就此消沉才去,而是由悲转乐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好一腔豪情壮志,好一派坚定的意志!王勃能在逆境之中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在悲怆、低沉的人生境遇中还能坚守自己奋进、昂扬的凌云之志,这是本文最具哲理美的地方。

语言美——辞藻华丽世无双,生命价值照千古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登楼揽胜的上佳宝地。《滕王阁序》经洪州都督修葺一新,云集如此众多盛大宴会中的“尽东南之美”的宾主。王勃当仁不让,作此序言,定当考虑如何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内心的情怀用最华美的语言展现出来方能不负众望。而骈文就是能够表现这一切的华丽而贴切的语言。本文基本由对偶句构成,多为四六句式,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同时,四六句式又参差而富于变化,言随意谴,如泉源之涌,辞藻华丽,多用典故,流丽自然的气势如涛涛江山迸发而出。

更为可贵的是本文与内容空洞、陈陈相因的宴饮作序的作品不同,本文融入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新认识和感受,真情实感贯穿于文中,有了充实的内容,文章就变得灵动而有生命了。在文中,王勃并不是带着骈文的锁链在跳舞,而是随心所欲的驾驭着骈文这种华丽的舞蹈,表达着自己最真挚的感情。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对生命的价值,对如何让个体生命发挥出最大的光彩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考,这在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表现,也是本文独特而深刻的地方。

在我国生于王勃之前的许多文人雅士,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只能发出生命的感叹,屈原在遭受疏远放逐时,怀抱理想而投入了汩罗江;曹操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时,也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陶渊明在仕途中遇到了挫折,宁愿选择“采菊东篱下”的生活;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之时,产生了时光流逝“生命终朝于尽”的感慨。只有王勃面对人生的逆境,面对生命的挫折,没有放弃奋进和追求,相反却唱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命强音!对环境的不屈,对生命的热爱,使得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表达出了唐代文人思想自由开放的自豪感!《滕王阁序》带有生命光泽的语言美将烛照千古!

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第二年(676年)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在他的生命价值还没来得及绽放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以人生最意外的一种方式如断线的纸鸢一头载进了赣江之中。王勃以最出乎人的意料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悲壮之举!我们想,即使他的灵魂依附在江中也会让鱼儿欣喜,他的灵魂经行之处也会开出一江的花朵!因为他在临死之前,已经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古人云:“朝闻道,昔死足矣!”王勃以他短暂的一生演唱了一曲悲壮的千古美学绝唱,给后人留下余音不绝的审美享受。

[作者通联:湖南资兴中立中学]

猜你喜欢
滕王阁王勃生命
滕王阁 我心中的歌
少年王勃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滕王阁,我心中的歌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一字千金王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