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具有民族品格的语文课程资源

2008-01-16 05:11倪文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民族资源

倪文锦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感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我们除了在语文课程文件、语文研究文章等书面用语中常常见到“感悟”,就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每每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讲“你感悟感悟”。当然,与训练不同,某项语文训练,训练一怎么做、训练二怎么做是可以教的,但感悟一怎么做、感悟二怎么做却并不那么好教,有的甚至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但这并不是说感悟不重要。感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离开了学习主体的感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但话得说回来,要真正让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感悟,光对学生讲“你感悟感悟”这一正确的废话是没有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解决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感悟什么。李咏梅老师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结合中华文化的书面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成功开发出图文并茂的《感悟中国》这一课程资源,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我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中,《感悟中国》是独树一帜的。它的鲜明特色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覆盖

这里的全覆盖,首先是中国地域的全覆盖。该书以地理空间为线索,选文所写的地域覆盖了我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全覆盖。从阅读层面观之,要让读者了解中国、感悟中国,无论站在哪个视角,读物首先要能对中国实行全覆盖。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谢《感悟中国》的作者,他们使我们的学子不出家门,一卷在握,也能行万里路,走遍伟大祖国的山山水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对话。

其次,还有内容的全覆盖。要让读者达到感悟中国的效果,光有中国地域的全覆盖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内容也必须是丰富多彩的。从语文的角度看,要能形成对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历史文化的全覆盖。该书以政治、历史为解读背景,用文学和艺术的笔触绘制了一幅文化中国的历史画卷,充满了中国元素。浏览完全书,呈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汇集成蔚为大观的中国文化特色。所以这是一本完全有资格称之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著作。

记得李瑞环同志在一次政协会议所作的报告中,曾对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一是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我们的祖先不仅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而且在文化思想领域也有许多成就居于世界前列。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三是影响深远。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民族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炎黄子孙,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他良知未泯,都不能不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所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我们的学生过去了解多少中华文化,但只要阅读《感悟中国》一书,他就会惊奇地发现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在逐渐走进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融入生气勃勃的中华文化,而走进和融入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感悟的过程。

●民族性

时下,多元文化是一个使用十分频繁的概念,它是相对一元文化或主流文化而言的。但对多元文化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决不是以牺牲、抛弃或削弱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优秀文化为代价的。今天我们讲多元文化,指的是增进文化的国际理解。无庸讳言,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地球正在日益变“小”,文化的民族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这种因国家、民族、地域背景不同而形成的文化特征,恰恰正是构成多元文化格局最关键、最基本的要素,必将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和珍视。民族性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视因国家、民族、地域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重视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从研究的视角看,语文教育研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是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国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有民族之分的,有国界的,有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和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哲学社会科学越是民族的,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世界的。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挖掘母语课程中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推动当代文化发展,建立文化创新机制,保障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

毫无疑问,母语课程资源研究的基点在于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感悟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当然,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感悟中国》为例,书中不少选文就反映了中国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交往,读者从中能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并从各地的现实风貌中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当代世界课程研究领域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而走向“课程理解范式”,即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这种趋势表明,课程是与本国本地区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地区,因其文化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这正是当代课程文化研究凸现的国际背景。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作为母语课程内容的一个载体,《感悟中国》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心骨,坚持“以我为主”。

●经典性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一般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当然,今天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没有必要非要定古代经典于一尊。所以,经典有传统经典,也有现代经典,从语文教科书的角度讲,还有经典课文。作为语文课程课外资源,《感悟中国》精选了名家读名城、胜迹的经典之作,意在加强语文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这些名作确实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为什么要选择经典呢?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深受人民喜爱和广为传播的经典。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样的道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金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含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当然不仅仅是依附于语言文字,还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精神的深厚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经典的阅读与探究,感悟和吸收,这是把经典作品中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应该说,《感悟中国》一书的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和行动方式,脚踏实地实践了语文新课程的这一要求。

●选择性

课程资源的创生,本质上是选择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是赋予社会成员以一定的文化,使其了解和适应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秩序,并且获得在这一社会秩序下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为了维持和延续某一种社会秩序,还是创造和确立一种新秩序,总要对文化作出选择并加以组织,使之成为能有效进行传播的教育内容结构,并将其具体体现在各种课程资源中,从而促成下一代对这一文化秩序的认同。这是各种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课程资源开发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因此,在这一进程中,课程资源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具有何种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资源开发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人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既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传统、现实文化背景和编者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悟中国》一书坚持了正确的课程文化观,大力弘扬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绝不是单纯的各种语文内容的汇编,它同样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变革。

●拓展性

从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看,与其他一些流行的语文课程资源相比,《感悟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课程课外资源的开发,能有效地促进与课堂语文学习的沟通。如果说课堂语文学习是“小语文”学习,因为它的内容十分有限,那么课外的语文学习则是“大语文”学习,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的内容可以十分广博。所以前者的优点在于精,后者的优点在于博。要突破“小语文”学习的局限性,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大语文”学习。语文课程内容要达到博大精深,有效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可持续性

语文新课程提倡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但语文教学前几年曾出现过两种典型的认识误区和表现形式:一是混淆了探究性学习与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大搞跨学科“研究”,导致研究脱离了特定学科的学习方式,没有语文味;二是大搞郁达夫研究、李清照研究等,这些研究虽然有语文味,但大而无当。由于学生读的作品少得可怜,研究也自然徒有其名。《感悟中国》选文众多,但深浅有度,学生阅读有兴趣,探究有抓手。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内容名副其实是语文的,更在于其实践形式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方向的探究中可持续发展。

上述感想,皆是有感而发。末了,我衷心祝愿: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的过程中,能多多涌现出像《感悟中国》这样的好书。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民族资源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资源回收
多元民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