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三十年: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2008-02-03 10:24
走向世界 2008年27期
关键词:移动电话海参电话

赵 艳

30年前,我们与远方的朋友只能靠书信联系;上世纪90年代后,鸿雁传书就变成了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总有一款适合相隔了咫尺天涯的人们,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通信变迁。移动电话及互联网等通信手段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面目都改变深刻,尤其在老百姓的发家致富上,发挥了不可获取的作用。

从“赶场”卖海参到通过手机做生意

尹宝昌见证通信巨变

出生于青岛开发区薛家岛办事处烟台前村的尹宝昌,家里世代都是渔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金沙滩畔这个不到50户人家的小渔村,尹宝昌1991年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自己创业。依靠经营海参、鲍鱼、鱼蟹类等海产品,如今他已是“老尹家”海参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所创立的“老尹家”海产品品牌全国有名。

作为“山东省十大农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谈起自己的致富路,尹宝昌颇有些感慨。作为中国移动山东公司的手机用户,尹宝昌是青岛最早使用大哥大的用户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他的创业历程中,通信工具的变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拥有了通信服务的保障,让这个“弄潮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过这个沿海小渔村时,全村只有一部办公电话。为了能与外界加强联系,了解市场信息,1984年春,从事海产品捕捞的尹宝昌的父亲毅然来到镇邮电局,申请办理了一部固定电话。有了电话,这个渔民家庭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眼界也拓宽了。

“一开始我干海参捕捞,一身破旧的潜水衣、一条小渔船,陪着我游遍薛家岛附近海域。那时没有手机,卖海参全靠‘赶场,日子很辛苦。”尹宝昌说。“难道这就是我的生活?现在的我是不是若干年后还是穿戴凌乱不堪、不修边幅、一副落魄的样子。”尹宝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久他毅然决定“弃船登岸”,独辟蹊径地开始经营海参生意。整天在外面跑业务,尹宝昌总盼望着电话能“动”起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BP机在中国流行,尹宝昌很快配上了BP机。但BP机还是有局限,虽然能及时收到信息,但却无法及时回复消息。

1993年,青岛开发区开通了模拟移动电话。听到这个消息,尹宝昌立刻放下手头上的活,手都没来得及洗,带着一身的海草,骑着他的“幸福125”牌摩托车来到区邮电局,成了全镇第一批用上“大哥大”手机的人。

正是这部“黑砖头”模样的模拟移动电话,方便了他随时随地跟外界联络,加快了他的致富路。尽管“黑砖头”待机时间短,通话效果也不稳定,但尹宝昌仍旧把它当成宝贝似的拿着,放在手提包里保护起来,吃饭、走路甚至上洗手间都不离身。

上世纪90年代末,数字移动电话开始取代模拟移动电话。尹宝昌又第一个来到山东移动营业厅,更换了数字移动电话,手机信号越来越好。渐渐的,手机由黑白屏幕变成了彩屏,除了打电话,山东移动提供的短信、彩信、手机上网、集团彩铃、小区短信、农信通等业务,都给尹宝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尹宝昌给公司的每一位营销人员都定制了农信通业务,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公司的每位员工使用集团彩铃业务,加大了“老尹家”海参的品牌宣传;每逢中秋节、春节、国庆节等节日,尹宝昌都会通过企信通业务给新老客户发优惠信息,店内客户常常爆满。而尹宝昌自己最爱通过手机上网,很多业务都是通过手机上网联系的。

今年7月18日,山东移动在青岛推出3G服务,多次尝到移动通信甜头的尹宝昌,又第一时间到移动营业厅办理了3G手机。“手机上网速度更快,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网上做生意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尹宝昌说。

尹宝昌不仅自己先富了起来,还安置了3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薛家岛上百家海产品养殖户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2007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农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我的成功是靠三条:一是党的好政策;二是家乡的产地资源优势;三是通信工具的大力帮助,再加上自己的一点脑子活。”尹宝昌笑着说。

即墨市黄戈庄

30年新农村的信息化巨变

移风店镇黄戈庄村位于即墨市西北边界,水沙林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该村种植的红星、金帅

苹果便闻名即墨。只是从前由于交通与通讯落后,导致该村丰富的水沙资源无法充分开发利用,集体收入廖廖无几。1978年,村里开通了第一部摇把子电话。1994年秋天,又第一批投资1.5万元安装了2部程控电话,从此黄戈庄村的名声与红星苹果一起越来越响。大哥大,在当年还是稀罕物,该村运输专业户姜法利用上了29800元的第一部,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打电话,自己都觉得神极了。如今,带头发家致富的他在青岛沧口的利华物流公司拥有货车30余辆,业务遍布江浙,年产值900多万元。而有着“经商奇才”之称的吴荀芝,则带领村民们掀起了大棚蔬菜种植的热潮。他在1990年前后就拉上了青岛外贸的关系,联系向日本出口姜牙。可由于信息不灵、经验不足,第三年生意巨亏。1995年生意红火时,他带头买了第一部数字手机,在信息灵通的帮助下,2000年自筹资金建起了第一个恒温蔬菜保鲜库,次年注册成立青岛田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从此拉开了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帷幕。

2006年,中国移动在农村建立了手机服务站,以资费便宜、信号好,缴费方便的农家乐卡让手机在黄戈庄得到了迅速普及,目前该村有手机用户720多户。通过送文化下乡、墙体广告、手机服务站、大集等多渠道的灵活宣传,中国移动人人皆知;特别是集团客户MAS信息机和企信通等业务。菜农们每周都能接收到技术员的指导短信1—2条,实行订单种植的菜农更是按照短信指导操作席苗、浇水、松土、掐秧,一时也离不开移动手机了。目前,该村移动手机人均普及率达到41.7%、户均超过124%,固定电话303部、户均普及率52%,宽带户均普及率2%,手机上网普及率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各类信息正通过多种形式被农民朋友所接受,科技天天在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

移动通讯广泛普及

从摇杆电话到互联网今非昔比

30年通讯的变化渗透在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里,尤其在农村的通信市场感受最为明显。胶州市孟家村的王瑞利,刚刚学会了怎样用手机上网。这在30年前是没法想的,因为那年头连摇杆电话都是个稀罕物,家里有电话来了,村长就在喇叭里喊话,全村都听见了,去村里接个电话比现在的结婚感觉都要好。1995年,老王家安了一部电话。记得电话开通的第一天,全家人围着电话,给所有家里有电话的亲朋好友都通了电话,就为了显摆一下。现在,他刚从村里的移动专营店那里学会了发彩信,就照了一张和老婆的照片发给了在城里上学的儿子,儿子立马发了个信息说收到了,还直夸老王也赶了时髦。在移动公司到村里宣传手机下乡、手机惠农后,费用越来越实惠,老王给家里人都配上了手机。尤其是前段时间进行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二、三百块钱就能买部手机了,王瑞利就给年近八十岁的老父亲也买了一部。现在的一大家子人有座机电话六部,移动电话二十多部。不仅如此,老王种的西瓜在手机的帮助下也很畅销。因为移动的农家乐卡天天给他发西瓜的供求信息,很多烟台、威海的客户都到这里拉西瓜,让老王的瓜卖了个好价钱。下一步,老王准备把手机换成像素更高的,把西瓜拍得更清楚。然后传上网去,给自己弄个“西瓜网店”。

由最初的摇杆电话发展到大哥大,再到现在的手机以及不出家门便可知天下事的互联网,人们在享受好网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好业务。移动通讯让沟通顺畅、信息准确迅速,人们的发财路越走越广。什么东西卖得好,什么东西很畅销,打个电话就知道,想发财、想致富,看看短信就知道。日新月异的通讯发展,是对30年时代进步的最好见证。

猜你喜欢
移动电话海参电话
感谢海参
意外的面试电话
海参易变弯,掺了糖
万物起源
电话求助 等
海参
春天的电话
秋季怎么吃海参更营养
3GSM世界移动电话大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