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笔法

2008-02-11 10:41墨未浓
杂文选刊 2008年8期
关键词:恶人师爷笔法

墨未浓

绍兴师爷创造了一种独特笔法——“师爷笔法”。师爷笔法很多,其中“反复颠倒,无所不可”,闻名天下。

汉语语句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事物前因后果、情感次第演进等逻辑规律。但为引人入胜,渲染气氛,也会突破惯常规律,把句子反常组合。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

师爷笔法就是运用这种语言规律,把原本表达某种意思的句子颠倒过来,使原意发生变化,以掩盖事实真相,为自己开脱罪责,给别人罗织罪名。

晚清,这种师爷笔法几乎浸染了整个官场,官吏们大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总打败仗。向咸丰皇帝乞求增援,上奏说:“臣军屡战屡北(败)。”师爷马家鼎看了摇头说:“‘屡战屡北词意颓唐,不妨易为‘屡北屡战。”这样一颠倒,虽然事实仍旧,但常败将军的形象一下就变成了坚韧不拔、不取得胜利决不罢休的英雄形象。结果,曾国藩打了败仗不但没被追究,成丰皇帝还认为他忠勇可嘉。

李伯元的《南亭笔记》里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戌午年发生的有名的正总裁柏俊科场弊案,内阁拟定罪名时有一句话:“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这八个字如何摆法兒,将决定柏俊生死。肃顺想治柏俊于死地,便把这句话颠倒为“情有可原,法无可恕”,这样一颠倒,柏俊就被斩了首。

另一个是草包将军吴大徵常打败仗,甲午之役,曾大败于平壤,他幕中师爷黄慎之上奏战况时,将大笔一挥,写道:“虽然三战三败”,却仍有七纵七擒之计,把“三败”与“七计”反常组合,不但为吴大徵败绩解了围,一个常败将军立即成了七擒孟获的诸葛亮。

鲁迅先生对师爷笔法揭露得很深刻,小说《狂人日记》有这样一段:狂人怕被别人诬为恶人后吃掉,说:“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夫妙手,与众不同。”

周作人先生认为,师爷笔法是一种“反做法”。他在《师爷笔法》一文中说,小时候做文章,写历史人物论,最有效的方法是来一个反做法,有一回论汉高祖,他写道:“史称高帝豁达大度,窃以为非也,帝盖天资刻薄人也。”先生看了大悦,给了许多圆圈。

相同事情,不同组合,就发生变化,产生新意。汉语言这种有趣的现象和文字技巧,今天仍有深谙此道者,为掩盖事实真相或存在的问题,他们有时虚实倒装,有时褒贬颠倒,有时反常组合。

据报载,211国道旁淳化县的一些村子外围垒起了高高的砖墙,将当地领导认为有碍观瞻的“东西”都挡了起来。2007年,全县共拆除破旧围墙七千二百米,新建围墙三千九百米,刷新墙面四万八千平方米。围墙里外一颠倒,贫穷就变成了“整洁”。

现代师爷笔法源于执政理念的“上”、“下”颠倒。一些人眼睛只往上看,看领导有何动向,好跟风。两脚只往上跑,不仅逢年过节,平时有事没事老去“请示汇报”,看领导喜欢什么,投其所好。劲头只往上使,取悦上级,糊弄下边。

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才能有效避免“师爷现象”。

[原载2008年6月23日《新晚报》]

猜你喜欢
恶人师爷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刺花
明清衙门的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我不想感动对方
药秤称良心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