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参与·运用

2008-02-20 05:11顾彭飞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红墨水平面镜大气压

顾彭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尤其是在物理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多实践、多参与、多运用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实验,让学生对物理“一见钟情”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要让每一位学生对物理都充满好奇,使其有探究的欲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让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性。

初二秋季学期物理的引言部分是学生初次接触物理的开门课,这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节设计了好多实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趣的、出乎学生想像的实验来完成,如老师出示两支点燃的蜡烛和两个透明的玻璃罩,引导学生猜想:若将它们罩起来,哪一枝蜡烛先熄灭?若学生猜想长的先熄灭,老师就用大罩罩;若学生猜短的先熄灭,老师就用小罩罩,学生感到现象出乎意料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纸片托水实验,同样可先引导学生猜想:纸片会掉吗?水会洒吗?由于此实验操作简单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自己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既从中得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更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参与,让学生对物理兴趣持久

物理的第一节课固然重要,以后的每一节课也不容忽视,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持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参与设计、参与实验,将实验课上成游戏课,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如在讲述“大气压”一节时,教材上的实验做完后还可以增加一个有趣的实验:通常我们吹气球,气球会胀大,如果不吹,有没有办法使气球变大呢?让学生猜想,再讨论设计实验,老师进行引导,最后学生参与实验:用针筒抽气,可见瓶内的气球逐渐增大;或者先将烧瓶微微加热,排出部分空气,将排尽空气的气球紧套在瓶口,继续加热,会发现由于空气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停止加热,气球慢慢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被压入瓶内,并膨胀变大,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平时用嘴吸气球的皮,可以产生小泡的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理解更深刻,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再如“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在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左右相反”时,让两个高矮相当的学生演示,老师手拿硬纸框(平面镜),其中一个学生(物)做出各种动作,另一个学生(像)模仿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不仅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多让那些平时比较调皮、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参与,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让学生对物理由趣生爱

在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1)实验1:给玻璃瓶安上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里滴几滴红墨水,用双手捂住玻璃瓶,瓶里空气变热后,红墨水向外移动,松开双手后,瓶里的空气变冷,红墨水又往回流,让学生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2)实验2:在玻璃瓶的口上套一只气球,把它放入热水中,会发现气球鼓起来;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上述实验都说明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可追问:根据上述现象你能使瘪气的乒乓球鼓起来吗?学生理所当然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只要将瘪气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即可。

平时还可把一些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课后创造条件去做,要把活动课程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中,除课上设计的实验外,课后还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如利用饮料吸管或笔管制作口吹喷雾器;在探究大气层存在的实验时,利用矿泉水瓶、热水、冷水、脸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活离不开物理的意识,看到一种现象就要尝试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冬天教室的窗户上会出现水雾,原因是什么?是在内侧吗?窗外吹风时,室内窗帘为什么贴向窗户?……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可能想学、爱学、学好并用好物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当把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时,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成功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乐学才能做到会学、善学,真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猜你喜欢
红墨水平面镜大气压
大气压强考点突破
深藏不露的大气压
吸管“喝”水的秘密
平面镜夹角成像探究
红与蓝的魔术
看不见的帮手——大气压
“中国智造”高温陶瓷大红墨水在景问世
《魔术表演》课堂教学实录
“光现象”易错题练习
“平面镜成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