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精选

2008-03-03 03:46张建军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 2008年1期
关键词:加点文言文

张建军(辑)

回顾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诗文的考查情况,主要考点有:文言字词的读音、常见实词的含义、常用虚词的用法、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与停顿、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文言文基本的写作手法或写作特色分析、文言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此外,2007年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命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频频出现。

比较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能更好地变换阅读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可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2007年的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占到了三分之一,主要有两种形式:①课内文段比较,②课内与课外文段比较。主要是考查课内外文段在内容与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方法及观点材料上的异同点。试题往往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难度较小,只要能理解文意,找好比较点就可解决问题。

因此2008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要进一步关注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做好比较阅读的前提与基础是对文章本身的深刻理解。也就是说,首先要立足于对单篇文章的独立阅读,不要急于比较,也不要急于做题,比较时要明确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另外,要注意诗词与文言文比较,或三篇以上的文言文比较阅读等新的命题形式。

2007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炼

㈠(宁德市)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弗之( ) ②箧曳屣( )

③四僵劲不能动( )

④溥幼学( )

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⒋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贵港市)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⒈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薄暮冥冥 薄:迫近

B.沙鸥翔集 集:集合

C.人不对 对:回答

D.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⒉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屋舍俨然 B.满目萧然

C.百事也尽然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翻译下面句子。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三)(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⑤谄谀:谄媚奉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济宁市))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封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 说苑》)

⒈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 辟_______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_______骄_________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⒋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临沂市)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无从书以观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

③而以赴告同学者。

④颐既

⒉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甲乙两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题。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⒈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日更定 莫衷一

B.有痴似相公者 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旦日,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得更有此人 且置土石

⒉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七)(天津市)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⒈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录毕,送之( )

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引锥自刺其,u>股

3.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风光无限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展示给你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鄂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⑤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 )

⑵陶后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⑷此皆言其目者也( )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 )

②月色入 ( )

下如积水空明 (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十三)(南京市)【古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求精

C.自青州入魏,复南奔 根问底

D.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山西省)比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

[甲]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在人境( )(2)亭亭净(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陕西省)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之( )

(2)方敢人( )

(3)无处尘缨( )

(4)某怒而( )

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妇抚儿 B.处处

C.亲贤臣,小人 D.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武汉市)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知之 (2)知也

(3)思而不学则 (4)满则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 盐城市)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乎?

⑵李生之曰

⑶学而不

⑷王生益

2.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 B.学者大忌

C. 择善而从 D.是以谓“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扬州市)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淮北则为枳( ) (4)使者( )

2.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 (云南省)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镇江市)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耇(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也( ) (2)之属也( )

(3)遂齐师( ) (4)阻而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安徽省)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 (3)窥谷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中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⒈①懈怠,放松;②背;③同肢,肢体;④爱好。

⒉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⒊余/因得/遍观群书 ⒋①学习勤奋,都是亲自手抄笔录。②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⒌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㈡⒈(B )⒉(C )⒊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⒋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⒌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⒍(C )

㈢1.(1)偏爱 (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四)⒈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②赏赐 傲视

⒉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⒊舍身取义 廉洁自律

⒋示例:①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五)⒈①致:引来,得到②叩:询问,请教③书:书信④觉:醒,睡醒

⒉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⒊①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②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对老师的尊重。

⒋不相同。甲文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老师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道”的思想。

(六)⒈D⒉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⒊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⒋(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⒌D

(七)⒈①跑 ②等待(等、等到) ③大腿 ④满一年(过了一年)

⒉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⒊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⒋悬梁刺股

⒌下联:宋濂勤奋手录书。(对仗工整即可,教师可根据考生回答酌情给分)

⒍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

(八)⒈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⒉B(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⒊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⒋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九)⒈(1)通“避”,躲避。 (2)眼泪。

⒉(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

⒊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⒋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

⒌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十)1.C(A.出现B.香花D.是)

2.示例:①【乙】文:醒能述以文者以:介词意义:用②以:连词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意义: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意义:以致以光先帝遗德意义:来

3.早晨,日出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薄纱般的雾气经阳光一照就散开了,树林清新翠绿;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4.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示例一: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 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示例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欧阳修在官民隔阂的时代还能做到“与民同乐”,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代的我们,更应和人民心连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一)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

2.C

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十二)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 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成“也”字判断句也可)

4.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 仙

(十三)1. D 2.A 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4.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十四) 1.(1)简陋的房屋 (2)“立”或“树立”

2.D

3.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C

5.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十五)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 (4)离开 2.C 3.(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人又狂奔回来。

4.“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之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5.甲:作诗要反复修改。 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十六)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2. 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④ 早晨 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十七) 1.(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十八)1.(1)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怒

2.B 3.C

4.(1)只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无所得。(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道理。

5.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十九)1.(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返”,返回2.是寡人之过也

3.(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4.机智、善辩、清廉、简朴。

(二十)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二十一)1.(1)独断(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4)击鼓(进军)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点;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5.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在“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二十二)1. (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作者: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中学)

猜你喜欢
加点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给地球加点绿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巧识妙记
加“点”歌
给睫毛加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