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感受自然与人文

2008-03-04 01:59吴志翔
中学生天地(B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梅花鹿京都小心

吴志翔

青年学者,资深记者,美学博士

2007年夏秋之间,我应邀赴日本京都参加亚洲艺术年会。如果说旅日之前我对这个国家多少还带点情感上的抗拒的话,那么通过这次考察我得承认日本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弥漫于城市中的生态意识、自然情怀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惜态度,更是令人赞赏。仅就我游历过的日本近畿几个城市来看,把“和谐”“宜居”这样的美誉加到它们头上,也许并不算过分。

奈良是日本的名城,我们在奈良女子大学横山弘教授的陪同下,前往奈良公园内的东大寺观光。

一路行去,在一个普通建筑前,我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它正悠然自得地在那儿左顾右盼呢。因为新奇,我掏出相机使劲地摁个不停。横山弘先生笑吟吟地说:“别着急,前面的鹿还多得很!”

果然,再走一段路,一只只、一群群身姿优美的梅花鹿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它们或懒洋洋地站着,或在草地上甚至大街上自由地散步,根本无视来来往往的行人。横山弘先生介绍说,这里有上千只梅花鹿,全部是放养的。我好奇地问:“梅花鹿是很胆小的动物,受一点惊就要逃,它们怎么不怕人?”横山弘说,大概是没有人会侵犯它们,于是它们放松了警觉吧。

在拍了很多鹿的照片以后,我拿饼干给它们喂食,没想到它们倒是老实不客气,迅速围了过来,吃完了还咬住我的衣角不放,大有死缠烂打耍无赖的架式。这样的场景,也算是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以前听过哲学家赵鑫珊的一个演讲,他认为中国城市里没有乌鸦是生态的悲哀、诗意的悲哀。唐诗里的“乱鸦”“寒鸦”“暮鸦”“晚鸦”曾营造出多少动人的意境,而如今它们早被我们驱逐出了栖息地。

不过在日本的城市,经常可以看到傲慢的乌鸦在闲庭信步,也时时能听到乌鸦的怪叫。一开始,那漆黑如墨的身影和“哇哇”的刺耳叫声令我感到很不舒服,但是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也开始欣赏起它们与人类共享这个世界的那份从容来。它们没有因为自己形貌“丑陋”、声音“难听”而自卑,反倒一个个神气十足。据说因为乌鸦实在太多,又喜啄垃圾袋,污染了环境,日本人也曾经试图加以驱逐,但最终还是学会了与它们和平共处。乌鸦已经成为日本城市一景。那天在京都的鸭川堤上,成群的乌鸦漫天起舞,给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视觉震撼。而在奈良的猿泽池旁,怡然自得的乌鸦在人们的脚边走来走去,感到不耐烦了,它们就腾空飞走,消隐在成片的江户时代的寻常巷陌里……

梅花鹿和乌鸦在城市里的悠然生活,表明它们和人类之间已经有了充分的信任。对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来说,已很难想象与野生的动物一起安然栖居。燕子飞回檐下,白鹭现身公园,往往成为令人欣喜的新闻。既然我们总是向往着“原生态”,那么何妨在自己的家门口、在自己的脚边,给别的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保留一块自由的空间呢?

小气又小心的“守财奴”

说日本人“小气”一点也不冤,我们刚到京都的当晚就领教了。见面寒暄以后,接待人员得知我们还没吃晚饭,就“热情”地做东了:一碟盐水毛豆,一盘分量不多的水果,一小碗拉面,再就是一杯乌龙茶。只有这么多,幸亏我们在飞机上吃过一份快餐,否则真的要饥肠辘辘了。此后,我们几国的访问者每一顿午饭都是盒饭,所谓的有生鱼片的丰盛晚餐,每人也只能分到几片,和国内动辄八道菜十道菜的“豪爽”简直没法比。日本人在吃的方面“小气”,却毫不吝惜精神食粮的供应,尤其是自然美景的款待。好几次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几次三番地提醒我们举头赏明月。那天在岚江船上就餐,大家静静地观看渔火在江上穿梭,月亮洒下了一江的清辉,让所有人的精神变得饱满起来。

日本人的“小心”也是出了名的,我时时都能感受到这无处不在的“小心”。见面鞠躬,说话轻声,不乱穿马路,不乱扔垃圾……我清晰地记得,初到奈良走出地铁站后,发现自己拖着拉杆箱在街上走的声音竟那样刺耳。这里是多么安静啊,安静到让我很想提起箱子走路,以免扰动了笼罩着这座古城的宁和。

出于这份小心,参观京都二条城时,每一位参观者都要脱掉鞋子。因为这份小心,在日本不少木结构的古建筑保存时间都超过了一千年,而建筑专家为中国古建筑保存不善找到的理由是“木头建筑易失火所以容易毁弃”。同样还是因为这份植根于意识深处的小心,当我在某古代园林内发现“禁烟”字样想要找地方扔烟头时,一位日方的随行者坚决要接过烟蒂,又一溜小跑着出去处理……

日本人有了这份不轻易惊扰自然形态、用心护卫文化形态的小心,于是自然散发出人文的芳醇,文化又拥有了自然的清香。河原町一带是京都的繁华地带。我们在此散步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但在衣着时尚的人群中,也屡屡可以看见身穿和服的女子优雅地走过。从繁华的大街拐弯,穿过一侧蛛网般的窄巷,我们忽然发现这里竟有一条小河。柳条依依,水草漫长。这条南北绵延的小河宽不过三四米,但它的存在令这一城市中心地带顿时变得风情万种。我们注意到,河边就是一条拥挤的马路,但没有人会想到把小河填平了拓宽路面。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我们发现有几条更大的河流纵贯京都,东有贺茂川和鸭川,西有大堰川和桂川等,很多地方的堤岸杂草丛生,绝不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再加上天空中乌鸦、野鸭、鸽子齐飞,把我心目中庸俗的“国际大都会”印象洗得干干净净。

带给我不小触动的还有一处“难波宫遗址”。难波宫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这么一个地方当然值得好好看看。可是我们根据地图上的指示找到那里,发现除了一大片空地之外,几乎什么也没有。我们以为找错了地方,坐在一个石墩上发呆。再仔细一看,那坐在身下的石墩分明就是遗址的一部分了。我们不禁感慨:在这么一个黄金地段,大阪市政府能够“闲置”这只有基座和几个石墩的偌大空地,任野草滋长,任乌鸦停留,既不试图在这里造一个花里胡哨的仿古建筑,更不会把它卖给房地产商,那份对于文化的虔敬、对于自然原貌的小心背后,应该有一种非常坚韧的人文精神、生态意识在支撑。

小气加上小心,代表了日本人骨子里的那种对传统“惜”和“敬”的态度。在大阪的天满宫里,我发现日本人会给一棵梅树立碑,给一株老松建神社;在东京的上野公园里,不少樱花树也享受此等待遇。最能体现日本人那种“守财奴”脾气的,应该是随处可见的一块块标牌:“重要文化财”。有时候明明一幢很不起眼、年代也不久远的建筑,也冠以这么隆重的名字。“重要文化财”也就是我们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思,视文化为“财”,把有形无形的文化传统当成与生命一样珍贵的东西来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日本人称为“守财奴”,无疑是一种褒奖。

猜你喜欢
梅花鹿京都小心
京都湾处
梅花鹿和棉花
贪玩的小梅花鹿
贪玩的小梅花鹿
小心感冒!
京都好咖啡
吃我们,就要小心,我们的果实会爆炸
京都访古记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
梅花鹿养殖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