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处搭建对话平台

2008-03-11 02:39彭春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读法陌生化文本

彭春炜

《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指出对话成“独白”是教学误区,应有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起点;①一篇谈到“独白”是教学中的隐性“对话”,不能忽视。②两文给人启示:阅读教学,不能“过分独白”,也不能“不作独白”。

如何避免两种极端倾向呢?新的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③可见寻求对话窗口,搭建对话平台是较好的策略。

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对话的核心,课堂教学应以此为起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仅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由于学生的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他们的个体阅读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有些可以逾越,有些则很难逾越。另外,学生的对话能力是有差异的,他们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难以实现自身与文本的正常对话。这时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教师的作用就应该显现出来,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搭建平台,指点迷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何处搭建对话平台比较好呢?我的做法是:

一、在无疑处搭建,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光辉

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才有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对话过程。文本中那些不起眼而又关键的字词,学生往往不会生疑,成为无疑处。而“与文本对话,就是要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语文的学习是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我们用来进行语言学习的每一篇课文其言语形式都是情、意、理的载体。咬文嚼字式的品味,也是一种对话,它可以揣摩字里行间的精髓,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④

“慢慢走,欣赏啊”第三板块“总借俊眼传出来”的《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段话:“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这里的“半旧”就很不起眼,容易忽视过去。果然在教师未设题之前,学生一读了之,对话不够到位。

阅读,就要“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半旧”这个词很值得探究:贾府是个富贵人家,怎么用的这些东西,不是全新的,而是半旧的?在教师的提醒下,同学们才展开了积极的辩论:

生:林黛玉走进了华丽壮观、奢豪淫靡的大观园,其实这时的贾府已展露出衰败的迹象。但作者没那么快直接写它的残败,而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出并暗示这种衰败的迹象。三个“半旧”就说明了这一点。

生:说衰败,我认为还没到这一步。课文上文一段写荣国府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的摆设不是很华贵吗?都是“金钱蟒”装饰的,与“荣禧堂”正室一样显示着当年国公爷的显赫地位。而这东廊三间的小正房内,从摆设上看,是贾政和王夫人日常活动的空间,这里不需要太气派,用“半旧”的东西也行。因为贾政是典型的封建正派人物,有文化,有涵养,他不会到处铺张。

生:为什么不是全新的,因为全新的往往是暴发户,而全旧的又大多是破落户。贾府此时还没有破落,唯有“半旧”,才能更真实地显示出贾府是个几代强盛的显赫家族,才符合贾府“世禄之家”的尊贵身份。

生:用“半旧”的东西,这跟王夫人的性格心理有关。她的性格比较沉稳,贾珠死后,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成为虔诚的信佛者,在心理上希望把自己打扮成勤俭持家的人。所以有可能她喜欢这样的家什摆设。

……

经过辩论,大家明白:“半旧”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刻,妙用“半旧”文增辉。

二、在看似矛盾处搭建,引领学生体味文本的深意

有些课文内容,把互相排斥而实质上完全辩证统一的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有的是句子本身构成,有的是上下文构成,它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冲击着读者的视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引领学生对话、探究,让他们在阅读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发现高超的写作技巧,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情趣。

如教学“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第一步,让学生研读并在对话栏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如为什么今生今世需要证据?证据在文中指哪些事物和场景?第二步,让学生概括梳理文本思路;第三步,联系全文更深入一层研读体悟——阅读理解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已经理出了课文的思路:由不懂得珍惜家园的事物到对以往生活产生怀疑,再到自责与反思。那么,他的反思结果是什么?从文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师:对,读到这里,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生:“家园”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踏踏实实”,又是“虚无”的?好像是不协调的音符。

师:这种表述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怎么是“虚无”的呢?我看是矛盾的。

生:不矛盾,“家园”既指具体的家、家园,还指人的精神家园。“踏踏实实”强调了“迈”的必然性,当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了,他的生命,他的历史必然会成为一片空虚。没有了精神寄托和归宿,当然只能迈向“虚无”。

生:故乡、村庄是刘亮程生命中的一个证据,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所有的人都需要这样的证据和家园,否则人会成为精神流浪者。

师:确实是这样,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教学抓住了有理解难度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这个思维节点,疑惑化解了,阅读成功的体验也随之而来了。

三、从陌生化处搭建,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曾经指出:“艺术的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因为知觉过程自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予以延长。”“陌生化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由陌生化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和意义未定性是读者不能不注意持续追寻的,因为它始终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通道。”因此,阅读教学要在陌生化的地方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以排除对话障碍,深入文本解读。

“向青春举杯”第一版块《相信未来》第3节,诗人为了体现年轻人的豪情,用了“排浪”“大海”“涌向”“托住”等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意象,用了陌生化的言语形式。教学时,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意味,重点讨论朗读停顿的分歧。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师:究竟哪一种读法比较好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从上下文看,写字要用“手”,在下一句“摇曳着”之前是省略了“我要用手”这几个字,读法一比较好。

生:读法二好,构词符合语言规范,前两句的“手指”和“手掌”,正是下一句“摇曳”的主语。这种读法能显示出一种与时空同在的力量。

生:读法一强调了“手”的三个动作,体现了主动精神。

师:诗歌鉴赏容许不同的理解存在,这里请同学们想想:“手指”和“排浪”、“手掌”和“大海”是什么关系?

生: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诗人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通常的说法就是“我要用那像涌向天边的排浪一样的手指,我要用那像托住太阳的大海一样的手掌,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看来,读法二更好。

师:是的,运用比喻手法,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很好地表现了理想的永不泯灭。只是诗人没有用通常的写法,而是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这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让我们再一次朗诵《相信未来》吧!(学生坚定地、豪情满怀地朗诵)

四、在情节的休止处搭建,引领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⑥有些文章的情节,说到关键出就戛然而止,而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这时教师若能引导点拨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就能领会文本的“言外之音”,生成文本的“象外之象”。

珍爱生命”第一板块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整篇小说对主人翁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情节想象空白;小说的结尾苏艾揭开谜底,当琼珊得知贝尔曼是为救她的生命而死的真相时的心理、情境,也未交代,这同样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根据这一艺术特色,在提供必要的解读点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当一回欧·亨利,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小说补写相关的情节片断。兹摘引数则如下:

生:那个晚上,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老人喝过了两盅酒,激动地拿着画笔和颜料,来到一幢砖砌的房屋下,爬上二十米英尺高的地方,颤抖着调着黄色和绿色,在墙上一笔一笔地画起常春藤叶。

生:北风怒号,雨水飘零。老画家心想,今天我一定要画出一幅杰作。他冒着风雨,架好梯子,在墙上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当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全身湿透了,踉踉跄跄地回到家,感到一阵穿心的痛。

生:琼珊得知贝尔曼为救她画常春藤叶而得病去世的真相,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老人的坟前,眼泪洒满了一地……后来她几天几夜不吃不睡,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

生:琼珊把“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制成一幅精美的画,把老画家的事迹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当有人对生活绝望时,她就用这幅画和这个故事,为人扬起生命的风帆。

生:琼珊更加珍惜生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她的作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她发扬老画家的精神,用画画得来的钱,挽救因病而穷苦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①张金保:《对话教学误区及修正例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

②、④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期。

⑤、⑥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1期。

⑦金元蒲:《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作者通联:浙江衢州高中]

猜你喜欢
读法陌生化文本
“0”的读法和要领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