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

2008-03-21 06:55郎勇春李伟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演进城镇化

郎勇春 李 刚 李伟艳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存在项目、地域发展不均衡,形式、功能发生转变等现实。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

关键词:城镇化;民俗体育;演进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65-03

1城镇化——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必然

城镇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必然带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的追求。闲暇时间增多,也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文体娱乐活动。然而由于“文革”引起的文化断层,社会迅速发展而引起的“时间压缩”效应,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发了社会文化意识领域的迅速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断层、不断涌现而又很快变化的社会现象让人们在文化活动的选择上一度迷茫。给人们提供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成为学界长期思考的问题。西方文化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对中国传统的群体意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竞争信条冲击着和为贵的价值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消极颓废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与价值观,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日趋减少等社会现象不断出现。以上种种因素使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的民俗体育也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国悠久的历史千百次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民俗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面对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城镇化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民俗体育研究和发展现状

2.1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民俗体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有些研究从民俗体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民俗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探寻了新时期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如《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发展》(王俊奇、刘国华,2004,2)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理论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文化基础及现代转型进行了探讨;《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与发展》(马连鹏,2006,s2)提出了开发民俗体育的文化资源,加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建设的理论构想。

有些研究立足于农村城镇化变迁这一时代背景,把民俗体育作为农村体育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揭示其随着时代变化(包括农村城镇化)而呈现新的发展规律,如《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上海市张江镇农村体育发展的启示》(王永、熊晓正等,2006,1)、《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虞重干、李志清,200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夏强等,2005,9)、《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探索》(龚德贵等,2005,5)。

有些研究从民俗体育的功能价值出发,对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发挥的功能价值进行探讨,如《试论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杨莎莎,2005,4)、《对开发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初步研究》(史斌,2003,6)、《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郑国华,2003,2)等从发展民俗体育旅游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分析总结,对其经济功能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冯萌,2006,5),探讨了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在现代社会所体现出的价值,提出民俗、民间体育是传统节日得以复兴的主要形式之一。

应该来说,这些论文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特征、现状与发展取向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了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但是在这众多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城镇化发展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够,基本上没有从民俗体育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为切入点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依附性,同时,也很少有人以实地考查为基础,去认识民俗体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很少有人结合实际提出一个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情况下的科学发展模式。而这些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和保持文化生态多元化是非常必要的。

2.2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初期的农民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由于健身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意识不强,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健身,而更多的是放在精神、娱乐目的上。如在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民由生活贫困而逐渐解决了温饱,在节庆活动时就通过民俗体育活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笔者成长的山东某城镇,每逢过年就会有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活动表演。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绝大部分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转移到民工潮流中,使民俗体育活动的主体渐渐流失;同时民俗体育也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西方体育有着规范的规则,鲜明的竞技性等等吸引人们参与的特点,民俗体育虽然也有竞技特点,但更多的倾向娱乐,加上政府以及舆论的引导,经济杠杆的调节等因素,西方体育项目正在排挤着民俗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流传范围较小的民俗体育活动,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进入21世纪,在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社会发展的热点逐渐倾斜到旅游文化方面,因此民俗体育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借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资源贫乏的地区民俗体育的市场却越来越小。表现出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民俗体育活动成为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社会主义道德观等的载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俗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逐步剔除了封建迷信和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使其更加符合人民的健身娱乐需求,科学性越来越高。

总体来说,在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经济条件刚刚得到改善,心情愉悦,各个地区的人们在节庆时通过民俗体育活动来庆祝丰收,表达收获的喜悦心情。此阶段民俗体育达到一个高潮。在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无暇顾及看似与经济无关的民俗体育活动,从而使民俗体育活动陷入低谷。第二个高潮是人们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发现了民俗体育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把民俗体育活动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地的民俗体育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反思与展望——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

3.1全面发挥民俗体育的多元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民俗体育本来是一种不能带来任何财富和利益的民间活动,但是在“全民皆商”的经济大潮中却被赋予了极大的经济价值,使民俗体育在表演、娱乐、文化保存等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功能,如许多地方政府把民俗体育活动开发成旅游产品,为振兴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像郑州国际武术节、岳阳龙舟节、潍坊风筝节等都是成功的以民俗体育为主题运作的例子。在经济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民俗体育的其它功能相对弱化,特别是在文化保存上尤其明显,如在一些节庆活动结束后,民俗体育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并没有给当地人们带来太大的影响。有些民俗体育活动由于对促进地方经济价值不大,流传范围小,耗时费力、旧体制的影响等等因素,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一些没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城镇化初具规模的地方,由于人们忙于经济活动,民俗体育也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如山东莘县张鲁镇,是当地一个典型的小城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以往在当地盛行的舞龙、舞狮民俗体育活动已经有多年不再举行了。

只注重民俗体育经济功能的开发,而没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支撑,民俗体育将会昙花一现,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短期行为,不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使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休闲娱乐意识得到提高,并且具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因此,在重视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应加强对民俗体育的健康身心、文化保存、休闲娱乐、道德教化等功能的开发和研究,使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和谐发展,真正使民俗体育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让人们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通过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基层组织的整合能力,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社会维系功能,使作为个体的人焕发斗志,燃起信心,利用民俗体育协会或团、社等组织把民众联结成一个整体,振奋民族精神,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3.2民俗体育的内容、形式应保持地域特色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城镇化的到来使其不仅仅局限于节日、祭祀以及游戏活动中而日趋日常化,在城镇的街头巷尾都可看到民俗体育的身影,如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身秧歌舞、毽子、高跷、登山、野外郊游等活动。信息化使本来具有地域性、乡土化的民俗体育活动流传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并且呈现同一化趋势,如赛龙舟是典型的带有南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但在山东聊城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龙舟节,并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威尼斯国际龙舟节。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城镇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将使民俗体育在内容、形式上面临着以往从未遇到的问题,如生活环境的变化必将带来民俗体育活动场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生活作息的变化也将对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的大量流动将引起活动主体的改变,进而影响民俗体育形式、内容的选择等等。

由于民俗体育有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在其活动形式、内容以及流传范围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保持各地的特色,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二十九)指出,“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重要节庆和习俗活动,创设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场的氛围,重新赋予民俗体育应有的地位。

3.3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应日趋科学民俗体育的传承一般是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当中,通过有意识的教授亦或是无意识的浸染将民俗体育的活动形式、文化精神过继给年轻一代的民族成员,并通过反复地重复将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然而这种社会范围的大教育缺少组织性,它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继承,而更多的是通过寄希望于潜移默化地将民俗体育移植到年轻一代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里。因此从存在形式和发展看,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生灭的发展状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往被冠以“迷信”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由于原来制度的惯性作用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继续发挥影响,从而使这些活动继续受到压制,人们被强制地接受统一的模式,对原有的民俗体育活动没有进行科学的整理、区分,对一些有益的活动或一些活动中的有益部分没有继承,以致原有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日益衰落和逐渐消亡。民俗体育活动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体竞技活动,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官方”即政府行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时把民俗体育活动作为政治、经济工具,带有了一定的强迫性,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参与活动人数和群体的变化,也必将影响民俗体育的传承。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科学日益发达,我们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整理,深入挖掘民俗体育对人类、社会有益的组成部分,从有形的器具物质和无形的仪轨制度、精神信仰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传承,如运用先进科技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器材加以积极保护和改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协会等组织的各种资源加强民俗体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传承和创新,使其“活化”到民众生活中。政府应加大管理职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为民俗体育的科学传承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物质条件的改善保证了人们有更多的便利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引导人们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壮年和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主动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中去,并不断创新。

3.4民俗体育应和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民俗文化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民俗体育文化本身是由于人类在创造体育文化过程中,遵循文化发展的结构性规律从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提炼出体育的成分,并逐渐从生产生活中剥离出来的,在活动时间上有逢节日、庆典、婚嫁、集会、岁时而进行的特点,在内容形式上都烙有非常浓厚的生产及生活性印记。我国民俗体育是在农耕社会形态下生成的,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社会人口和行政组织、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必然面临着原有生存基础的消失而出现生存危机。

民俗体育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民俗体育日趋消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对民俗体育价值的认识,把民俗体育提升到文化遗产的高度加以保护,并同时努力探寻民俗体育发展的新途径。寻找民俗体育与社会发展的新的结合点是当前民俗体育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程度不一,各地区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形态将对民俗体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因此,民俗体育的发展不应原封不动地保存其古老形式,而应该结合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变迁进行文化整合,以扬弃的态度构建民俗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体会民俗文化、调剂生活及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4结论

民俗体育项目、地域发展不均衡,有的已形成规模,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产业,有的却逐渐萎缩面临消失的危机。凸现了经济功能,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功能发挥不足。民俗体育的传承科学性不够,要从“物”和“人”等层面全方位的传承。民俗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载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把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传统文化加以提炼,并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培育出既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全新民俗体育。在城镇化引起剧烈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应把民俗体育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67.

[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5.

[3] 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2):16-20.

[4]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吕树庭.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0.

[6] 虞重干.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2.9:8-12.

[7] 王俊奇,刘国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26-29.

[8] 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36-38.

[9] 辛利.论富裕乡镇体育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12-15.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演进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