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OK传播者

2008-03-22 07:25
缤纷家居 2008年3期
关键词:汉姆舞剧舞者

张 密

“空气·水·火·土地……也许家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这段字幕,出现在由阿库·汉姆编导,不久前在北京首演的现代舞剧目《BAHOK》的结尾部分。这既是对舞剧开篇时交通枢纽等候大厅中,对陌路人“你从哪儿来?”的回答,也是阿库·汉姆对自己身份归属经思考后的确认。

这位在当今英国乃至整个欧美舞蹈界风光无限的现代舞剧编导,在感受自己的移民背景,并接触了同样有移民背景的童年玩伴之间的文化差异后,便开始了文化的寻根旅程。在学习编舞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想象与疑问如影随形地与他共存也成为不断激发他逾越过去,寻找新的空间进行探索的动力。那些热爱当代舞的人们形象地形容:阿库·汉姆的每一部新作,都是给热爱舞蹈的人们献上的一份厚礼。甚至于他的婚礼,也因无数人的关注,最终演绎成为由几百人欢聚舞蹈的宝莱坞般宏大的节目现场,不得不说:有阿库·汉姆的舞蹈,令人迷醇。

智慧的工作方式

在《BAHOK》中,阿库·汉姆有意表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之间的语言障碍,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动作交流,找到一种对“家”的归宿感。

这位有独特工作方式和判断力的舞蹈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坚持从演员自身取材,拒绝那种没有意义的简单模仿,“我会在告诉舞蹈者一些基本动作和舞剧要素后,让他们自由发挥,在整个漫长探索过程中我要留心地观察细节,这是最能有效认识和挖掘舞者特质的过程。”他这样记录和扑捉每个舞者的日常性格特质,舞蹈中的失误动作,日常交流中与不同国籍的舞者意间的沟通方式……由此整理出与当代生活相关的内容元素,构架出鲜活的舞剧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像是个智慧的等待者,等待舞者将舞蹈动作的虚华外衣完全释放后,提取那些最简单。纯净的自然姿态作为动作,以本真,朴素的情怀重现舞蹈的精神。

BAHOK,面对文化的态度

“你从哪来?”舞蹈剧开篇的提问如一粒石籽,引发了剧中等候大厅里所有行者对身份的困惑。不同国籍的行者在急速的运转中变得趋同,当引人焦虑的速度和节奏嘎然而止后,一段小曲调引出了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追寻。中国女孩带着特有的矜持跳起了芭蕾,轻盈的身姿吸引了印度旅行者回想起自己的传统。于是在印度音乐与中国式婉转低叫的曲调混响音域里,一段梦境的舞蹈出现了:熟睡的女舞者如藤蔓一样依偎着进入梦境的男舞者,一片如水的曲调里,两名舞者合而为一地渐渐舞蹈起来,望影顾盼,抚弄丝发,妖娆地扭动身躯,妩媚地向前挪移,变换着各种手势,如一尊生动的欢喜神像,直至梦境的消失。紧接着,面对签证官的韩国舞者开始对记忆中的故乡文化进行描述,诉说着他对今日家乡文化的困惑,另一边沉迷于游戏机的青年,则引领同样沉迷于此的异国青年跨越了语言沟通的障碍前来争夺,最终发生冲突。在无法有效沟通的境域下,所有人都逐渐感受到对“家”的想象实际上早已跟随自己的迁徙,存在于自己的身体和心里。

舞剧中,阿库·汉姆夸张放大不同舞者的自身特点,以个体的特征最大化地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精彩细节,于是,他为在日常交流中“整日处于半醒状态”的舞者,编排了体现梦境般爱恋情节的双人舞部分;为含蓄自信的舞者,编排了由娇怯的独舞到逐渐明朗的合舞:为始终带着困惑的舞者编排了具有蓄势待发的张力和爆发力的独舞。在众多因素的交织中,印度音乐,现代音乐与中国式婉转低回的曲调层层叠叠,像水波一样此消彼长,节奏与韵味犹如太极中隐匿的力道,于爆发的瞬间又归于平静柔婉,绵延不绝,这种对不同文化元素的独到运用与提炼,也让阿库·汉姆通过多维空间的编排构想,亮明了反对把文化传统肤浅肢解,进行无生命力的简单抄袭的态度。

跨领域合作

“从更有能力,更优秀的人身上学东西,并分享我拥有的”是阿库·汉姆选择跨领域合作时最看重的原则,而这也恰是跨领域合作的魅力所在。自始至今,阿库·双姆十分热衷于将舞蹈引伸到跨领域的艺术合作之中。

曾以《土地》为名,在中国用上万小泥人添满展厅的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不久前在北京做大型装置《上升》的英籍印度裔当代艺术象安尼施·卡普尔,个性丽人朱丽叶·比诺什,合作7年后同样出名的英国印度裔音乐家尼丁·索尼,芭蕾舞蹈家西尔维·纪莲,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等诸多视觉、音乐、设计、以及多媒体领域的艺术家都与阿库·汉姆有过现代舞剧的合作。而诸如:与朱丽叶·比诺什首次合作时遭遇她的模仿对抗;与资深音乐前辈探讨,却被拒绝而在酒店大堂遭到十多分钟咆哮呵斥的众多趣事,也都被他坦然且饶有兴致地纳入到他对生活中人与事物的细节观察和研究之中。

合作者眼中的阿库·汉姆

乔杜里(阿库·汉姆舞蹈团制片人)

阿库·汉姆是个跳古典印度舞非常出色的年轻舞蹈家。1999年的夏天我看了他的演出,令我着迷,我希望与他合作。询问他的想法后我认为,对他来说最好的做法是离开英国,出去开眼界。那时的英国,现代舞领域虽然蓬勃发展,但依然不如欧洲开放,很少有机会看到更多新的表现方式。于是,我推荐他去了一个比利时舞蹈团,那里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能合作并相互学习。事实上,当时的阿库·汉姆并不想离开伦敦,于是我努力地说服他,并保证每周末我都会给一张机票让他回伦敦与家人团聚。

从比利时回来后,阿库·汉姆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梦想呢?”我问。他回答:“想编一个现代舞剧,和另外两个舞蹈演员一起来演。”我说:“好,那我们就去做吧。”在缺乏资金来源的境况下,作为制片人,我变卖了一处私有房产,开始了我们的首次合作。所幸,努力的结果出乎意料地好,我们几乎来不及多想,就投入到了在30多个国家进行150多场的巡演之中。

坦率地说,当时我们并没有具体的合作计划书,有的只是两个人共同的兴趣,热情和报负。现在回想,我们最初的合作彼此都冒了很大风险,由此,可见阿库·汉姆也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作品最终被认同,可能与我们始终不拿我们的身份和文化属性做文章,而是让大家了解我们在做的事有关,当然,舞蹈中阿库·汉姆把现代的因素和传统的舞蹈进行了很好地巧妙结合,带给了观众一种能够认同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因此,我们有能力在台作一年后组建了阿库·汉姆舞蹈团,并开辟出了与视觉艺术、戏剧、电影、音乐、文学、设计等跨领域的艺术家们一起合作的空间。

未来的计划

制片人说,阿库·汉姆今天做的事,早在2年前就已经被确定了,目前正在着手2009和2010年的计划,而中国的艺术家谭盾,也已成为阿库·汉姆希望有机会合作的众多艺术家之一。这种期望源于对待不同的文他,他们都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交流的胸怀,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他们都更像个炼金者,提炼人性的文化与情感的精髓。

“你从哪儿来?”也正是阿库·溪姆带给处于文化融合时代的每个人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家究竟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文化身份的归属?这既质疑着不同文化身份的界限,也呈现延续着至今人类在游牧的迁徒中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观望与想象。

猜你喜欢
汉姆舞剧舞者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别轻看一小步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太空英雄”(历史老照片)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别轻看一小步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