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内外的谢晋

2008-03-30 06:51徐忠友
足迹 2008年6期
关键词:谢晋鸦片战争

徐忠友

2008年10月18日是星期六,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机看午间新闻,突然看到电视屏幕下方的字幕中滚动出一条消息:“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于10月18日逝世,终年85岁。”我顿时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呢?谢导的身体向来是很好的呀!我有点不相信地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查个究竟,从网上看到谢导是在回故乡参加春晖中学百年校庆时下榻在上虞国际大酒店,据说头天晚上在校庆宴席上,谢导心情不错还喝了点酒,随后就回宾馆休息了。18日早晨7时40分服务员小张去请他起来吃早餐时,连叫几声发现谢导在床上没有反应,再走近床前一看谢导已停止了呼吸。经上虞市人民医院医生确诊,谢导系心源性疾病突发,于凌晨1时左右去世。

与谢导多次交往的难忘经历

看到这个悲痛的结果,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追忆着当年多次采访谢导的往事。谢导是我的老朋友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浙江青年报》当“文化娱乐”版的编辑、记者,经常去采访一些影视歌舞的明星。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的夫人蔡继英女士是浙江电影制片厂负责宣传工作的,一些著名的影视导演和演员来浙江,她基本上都会请我去采访。那几年谢晋导演经常来杭州,其中1994年10月3日,他带领谢晋恒通明星学校的学员来杭州东坡剧院汇报演出,当时赵薇还是个普通的学员。还有1998年10月25日在杭州世贸中心国际会议厅举行的“谢晋从影50年纪念活动”,来了陈强、黄宗江、王心刚、鲍国安、李媛媛、丛珊、朱时茂等50多位著名影视明星,连台湾的著名作家白先勇、日本的著名演员高仓健也来了,场面非常热闹。这当中我多次与他见面并采访过他,并在1994年由浙江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后为著名画家韩美林的夫人周建萍女士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女儿谷》开机的新闻发布会后与他同桌进餐。用餐时谢导既随和又幽默,吃饭时可以说大家是笑着吃的。那天碰巧严顺开也来杭州,到我们饭吃了一半时他才到酒店,有人提议“罚”严老师3杯酒。谢导风趣地解围道:“阿Q(严顺开曾扮演过电影中的阿Q)是我的老乡,你看他人这么瘦,还吃得消罚3杯酒吗?等会吴妈要骂他的,我看这酒还是不用罚了,就“罚”他吃3只虾补补身子,让他在杭城发点小财吧。”说罢果真夹了3只虾放到严顺开的碗里,把有的人逗得饭也喷了出来。那次谢导的机智和幽默,真的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1997年七一香港回归前夕,年过七旬的谢晋导演风尘仆仆地来到首都北京,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已经当上“北漂”的我在北京一家杂志社供职,还应邀参加了谢导的新片《鸦片战争》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会上,谢导热情地向百位中外记者介绍了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当晚在西长安街南边的首都电影院内,谢导不顾劳累,与前来观看《鸦片战争》的中外观众见了面,征求他们对影片的意见,并为观众中的“谢晋迷”签名留念。首都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外国一些通讯社,都分别报道了谢导在京的活动情况,京城出现了一阵“谢晋热”,也成了庆祝香港回归前的一段小插曲……那次谢导在京期间我又采访了他,尽管他的活动排得满满的,但他接受采访时仍是精神焕发,脸无倦意,非常热情地与我交谈起他从影的经历和拍摄《鸦片战争》等影片的内幕。

谢导早年艰难成长和从影历程

1923年11月23日,谢晋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谢塘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在谢塘小学、春晖中学读书。也许是受“梁祝”和孝女曹娥的艺术影响,他从小就热爱文艺,特别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并迷恋越剧。后来,谢晋的父亲成了上海有名的会计师,全家便搬到上海宁波路居住。1941年夏天,谢晋在上海稽山中学读完高中,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受到曹禺、焦菊隐、马彦祥等名师指点。1943年由于战乱辍学后,跟焦菊隐、马彦祥等艺术家在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黄花岗》、《鸡鸣早看天》等剧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普通演员,由此确立了他后来向导演专业发展的方向。1948年他进入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大同电影公司,当时公司内有赵丹、张瑞芳、黄宗英、上官云珠等著名演员。那时演职员工资都很低,设备落后,拍摄条件很差,拍的都是黑白片,甚至还有“无声电影”。特别是战乱不断,大家还要冒生命危险,剧组拍摄点经常转移,演职员常常睡不好觉,吃不上饱饭。即使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谢晋和赵丹等一大批同志怀着自己的理想和对电影艺术的酷爱,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坚持拍摄进步的影片,为祖国的解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6年,谢晋回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复读,专攻导演专业。1948年,谢晋成为根据吴仞之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哑妻》的副导演,并与热恋了多年的同学徐大雯结婚。建国初期,大同电影公司成了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拍摄基地之一。谢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拍摄中。1950年3月,谢晋经田汉等人介绍,考入中国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上海电影制片厂,先担任厂工会主席。1953年,他担任电影《鸡毛信》的副导演,并执导了一部淮剧短片《蓝桥会》。1954年他独立执导了电影《水乡的春天》。此后,他又导演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女篮5号》等有影响的影片。其中他1957年执导的《女篮5号》,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60年执导的《红色娘子军》,荣获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

在十年动乱期间,已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的谢晋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先后200多次受到批斗,父母自杀,妻儿受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谢晋也未放弃自己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钻研电影业务,决心探索出一条电影拍摄的新路子。

三中全会后谢导焕发了艺术青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谢晋重新站到摄像机前拍电影时,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1980年,他执导根据著名作家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天云山传奇》,荣获首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和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1年,他执导了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彩色影片《牧马人》,荣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奖项。他导演的这一系列著名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罗群、宋薇、施建岚、许灵均、李秀芝等一批新角色,给中国的影坛吹来一股春风。中国的电影观众因此获得了电影艺术的新享受,外国电影界的人士也把眼光投向中国,关注新出现的“谢晋现象”。1984年,谢晋导演了宽银幕彩色故事片《高山下的花环》。1987年,执导了被称为新时期反思片的《芙蓉镇》。1989年,又导演了《最后的贵族》。1996年,又拍摄了故事片《女儿谷》。这些影片都获得了“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内电影奖和国际上的大奖,使他再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成为当时在国内外获奖最多的电影导演之一。而他导演的这几部影片,可以说整整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更令人欣喜的是,谢晋在拍摄中,还发现和培养了祝希娟、王心刚、刘晓庆、陈冲、丛珊、唐国强、姜文、朱时茂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中国的影坛上一时星光闪烁,分外亮丽。

谢导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内幕

中国第一部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就是谢晋攀登的一个世界性的电影艺术高峰。

谢导拍摄《鸦片战争》这部“大片”的念头,产生于1994年底。当时,谢导在杭州主持彩色故事片《女儿国》开机的新闻发布会上,就稍稍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想法。不久,这一消息便见诸报端,当时有许多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在香港回归前,谢导拍《鸦片战争》的时机是抓得准的,但反映《鸦片战争》这一题材的电影已先有《林则徐》了,此外还有一些电视片、纪录片,恐怕很难有新的突破。另外拍“大片”资金投入大,风险也大,还是谨慎点为好。

对于上述诸多因素,谢导也认真考虑过。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的电影始终是与祖国的主旋律完美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中华儿女,作为一个老艺术工作者,心中时刻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感。可以说他从影以来,拍的影片大都是反映“主旋律”的。在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他应该有所表示,应该代表文艺界为祖国献上一份厚礼。另外,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讲,他作为一名世界级的著名导演,曾目睹国外一些导演一部又一部地拍出“大片”,难道中国的导演就拍不出“大片”吗?谢导一直想去填补这一空白。基于上述两点,谢导认为我国有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拍摄上没有问题,经济上收支能持平就行了,即使亏一点也值得,因为社会效益是好的。

应该说谢导是有胆有识的,他先在上海请了一批专家,对《鸦片战争》这部片子的可行性展开了研讨,当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上海电影局局长吴贻弓和余秋雨、宗福先、朱苏进等专家也参加了会议。专家们经过论证后,认为拍摄《鸦片战争》的方案可行,有的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谢导立即把《拍摄〈鸦片战争〉的可行性方案》作了修改,并及时上报中宣部、广电部等有关部门和领导,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接着,他便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拍摄《鸦片战争》新闻发布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一新闻发布会,大家对谢导此举寄予了厚望。

1995年3月5日,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谢晋在这次全国政协会议上登台发言,他在发言中讲了拍摄《鸦片战争》在政治上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国家也要拍大片,为什么意大利人拍了《末代皇帝》的大片,用我们国家的题材,还在故宫内拍戏,结果赚了大钱。这样的大片我们也能拍!”谢导的讲话,博得与会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领导的热烈鼓掌欢迎,拍摄《鸦片战争》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最难的问题还是拍摄资金问题,按最少的预算也要8000万元,在当时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谢导便亲自出马,在上海、杭州等地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寻找合作伙伴,据说当时杭州华港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永高先生就给他投了一大笔资金。但由于片子大开销也大,最后资金还是不够,谢导心一横,将自己在上海的房产作了抵押,向银行贷到一大笔款子,好不容易解决了拍摄的经费。接着又请宗福先、朱苏进、麦天枢等为编剧,鲍国安、林连昆等为主要演员,终于开始了运作。他说:“这里面有许多酸甜苦辣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

在长达近两年的摄制中,谢导先后在广东虎门、天津大沽、浙江舟山、东阳横店等许多外景地来回奔波,横店的徐文荣对谢导还是比较支持的,在横店建造了香港街和用于海战的湖,为拍摄《鸦片战争》提供条件。在横店等外景地,年过七旬的谢导以苦为乐,从不休息一天,直到圆满完成了拍摄的任务。

《鸦片战争》的拍摄成功,向香港回归这一中华民族特大的庆典活动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它告诫炎黄子孙时时刻刻不要忘记那段苦难的历史,社会反响非常好。特别是对剧中主角林则徐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气慨,也表现了他一度有轻敌的麻痹思想,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轻敌也会造成失败”的深刻道理。另外,就全片的基调而言,都比较注重客观事实,按有些评论家的说法就是:“只有客观看待我们昨天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部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大突破,可见谢导在该片的酝酿和拍摄中为之倾注的心血和独具的匠心。

从另一方面讲,在中国电影界,拍摄《鸦片战争》这样的“大片”还属第一部。影片在上映前后,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都纷纷来订购该片。这说明我国的电影导演也能拍出高水准的“大片”,而且“高投入”也带回了高收益。所以在香港首映这部新片时,为摄制该片劳累了数年的谢导,心情显得非常轻松且十分风光地出现在香港政要和观众的面前。《鸦片战争》公映后不久,就获得了“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谢晋导演已驾鹤西去,这对中国电影事业是重大的损失。谢晋的遗体运回上海后,市民都自发地到他在江宁路的家中悼念。10月26日,谢晋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送了花圈,谢导生前提携过的一批演员刘晓庆、丛珊、赵薇、张瑜等出席追悼会,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涌向上海龙华殡仪馆,为这位中国电影大师送别。可见,谢导在人们心中是有很重分量的。谢导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统战部)

猜你喜欢
谢晋鸦片战争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电影人深情回忆谢晋 他总能触摸到老百姓心底的那根弦
THE DRUG WAR
影中人
缅怀谢晋导演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