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外阅读

2008-04-08 00:59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高中

张 斌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建立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变通,引导学生更好地重视课外阅读以及怎样去从课外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教学存在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语文教学被窄化为课本教学,老师关注的是课本这个有限的知识领域。老师对课文教学的深耕细作乐此不疲,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鲜有问津。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并取代了“语文教科书”,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明显增大了,但是这种课程资源意识局限在课内,在课外阅读依旧是被遗忘的角落。虽然新旧大纲对课外阅读都有说明,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中指出,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初中“不少于260万字”;但是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中,课外阅读并没有被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付诸实施,语文教学中总是难有课外阅读的一席之地。笔者在此要思考的是,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个性有什么意义?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方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课外阅读?怎样引导学生从事课外阅读?

一、穿越历史,遨游宇宙;积淀语感,超越自我

关于课外阅读的地位与作用,前人已有很多研究,在此无须赘述。笔者关心的是,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个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有老师可能会问:新课程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完成课本教学计划的任务尚且艰巨,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语文标准的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精神是否相矛盾?如果不矛盾,哪又该如何解释?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究竟何谓课业负担?二是课外阅读究竟是不是课业负担?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影响到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谓课业负担是指课程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让学生感到痛苦,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构成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其中“作业多”和“学生痛苦”是课业负担的两个关键词。因此,不能把课外阅读理解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因为课外阅读不同于一般的作业,有一种及时性的压力,而是一种延缓性工程;作业需要动手去写,以逻辑思维居多,而课外阅读则是动眼去看,随手翻翻,有目之所及处展开联想,驰骋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种消遣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要重视课外阅读,原因很多,下文还要讨论。这里主要讨论两个两重关系:一是读者和时间、读者和空间的关系;二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自我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可以简化为十六个字:穿越历史、遨游宇宙;积淀语感,超越自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穿越历史和遨游宇宙,完成一次次精神旅游,视野和心胸开阔了,情意和志趣感发了;在和文本对话、反思和批判行动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和积淀,知识经验不断得以转变和扩充。简言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实现四个超越: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语言和自我。

二、课堂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是目的

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国文教学》中曾经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清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它说明课本教学只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目的”并不是指读书活动本身,而是指读书活动所内含的学生谋求自我发展的主动与自觉,这种积极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因此能够自觉阅读、自主探索。

三、课外阅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利器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他主、孤立、接受的学习方式而言的,许多教师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但是教师如果不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进行审视与刨根,不找出造成学生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深层原因,那么不能不说这种探求是消极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卡尔·威特牧师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过,“个性即能力”。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一个人的良好个性,往往决定了他有不同寻常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良好个性,能够促进他的能力不断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两位一体的。学习方式、个性修养和课外阅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课外阅读中包含着学习个体主动学习,自觉和自律就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修养中的因素。所以,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层面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没有自主自觉的学习行动为依托,合作学习便是南郭吹竽,装腔作势;合作学习又是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没有促成学生形成转变性经验,合作学习便是浅尝辄止,缺乏实效。合作学习本身又是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关心,思维共享,反思批判,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一个温暖的团队,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孤僻的斗士。因此,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课前和文本发生深度的相互作用,带着鲜明的自我意识进入课堂,在与他人的思维对接与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维视角和逻辑推理,有反思中转变、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利器。

四、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有量的规定,新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还有“关于课外阅读物的建议”,这些都为教师引导学生从事课外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应该体悟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个重要精神和理念,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理由对课外阅读不予重视。那么,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班级图书馆,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关于图书的来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如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一点,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可以征求家长意见购买一点等。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选书、购书、制订读书计划。

2.帮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由一篇带几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意义,在丰富性的语文资料中让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加大学生思维整合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敏性,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量变的同时走向质变。

3.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定期举办语文活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其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其三,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表达自我的尝试,也是一次相互学习和思维共享活动。这里的定期是因校而异,因生而导的,要有周密思考,不能搞一刀切。语文活动可以是朗读、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观察景物、记者招待会、读书交流会等,教师要在现场给予指导。因此,许多要求学生阅读的书刊教师也要认真阅读,否则指导就无从谈起。

4.与家长联手合作,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疏于和家长合作,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症结所在。教师要与家长联手合作,首先要就课外阅读和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许多学生家长受考试升学的主流观念影响,他们对于孩子阅读课外书籍难以理解也不能认同,常常是粗暴干涉。教师要设法和这些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沟通,努力转变他们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其次,要求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了解自己孩子的读书计划,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关心并督促孩子的课外阅读,必要时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学生家长把家庭转化为孩子的第二学校、第二课堂,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课外阅读高中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