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中“寡”“贫”辨微

2008-04-08 00:59吴斯洪寇安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有误孔子

吴斯洪 寇安炳

【摘要】“寡”“贫”二词虽古籍新论皆有定说,但大都明而未畅,我们可以据形解义,以理清正义。

【关键词】寡;贫;据形释义

《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的“寡”“贫”,因“传写互易”以至文意未尽允当。先哲时贤皆有明断。今沪版国家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本必修一(试编)对其不注不译,而是在课文设计中以“有人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文字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说说你的看法”这样一个思考问题呈现在“应用与拓展”板块中,确属极富张力的致思求辨的设问。现依前贤定论,再据形审义,以期义稳理正。

“古本有误”课本尤误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清代学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分辨尤详:“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订正。”俞氏此说作为不刊之论,流播广远,注家争相征引以资训考且别有发明。如游国恩主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认为:“此二句的‘寡和‘贫两字应上下互易。《春秋繁露·度制篇》及《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此文皆作‘不患贫而患不均,而下文‘均无贫正承此上句而言,‘和无寡、安无倾二句则承此下句而言(参用俞樾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对这两句更是直接了当指出:“这两句传抄有误,‘寡与‘贫应调换。寡,人民稀少。”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两句的注释,则直承俞樾之说以证其“文字互误”。为说明其理,特从以形会意角度着眼审视,考“寡”辨“贫”,以使本义昭然。

寡篆文作“”,会意字。《说文》:“寡,少也,从宀从颁。颁,分赋也,故为少。”《说文》析形释义,是就篆文所做的解释。段注认为“引申之凡倮然单独者皆寡”,“寡”本是“宀”下“页”(即“人”),是只有一个人,独住屋里的形象。一人独处,其本义当然应是“众寡”的“寡”(“少”)了。这即是俞氏“寡以人言”的依据。例如《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谋攻》:“识众寡之用者胜。”成语“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郁郁寡欢”等,都表明了“寡”的“少”的意思以及与人的各种意义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寡”和“少”这对同义词,“少”与“多”相对,“寡”除了与“多”相对以外,还通常与“众”相对。这种“取于身又见其为”的汉字造字构形,恰好证明了“寡以人言”的正确和信实。

”,会意字。篆文从贝(代表钱财),从分用财会衣食财物缺乏之意。《说文》:“贫,财分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贫”“谓财分而少也。合则见多,分则见少。富,备也,厚也;则贫者,不备、不厚之谓”。由此见出:“贫”与“富”相对是以财物的多少为其衡量标准的。例如:“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史记·孟尝君列传》)、“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等,都是“贫以财言”的证据。

如是梳理,旨在让“寡”、“贫”义明位正,进而恰切地理解孔子的仁政理想。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主张,从“两患”“两不患”中,显示了他一以贯之的忧虑情怀。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评估”和指斥,都是从“均”与“安”的政治安定方面着眼的。朱熹分析道:“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国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朱熹“集注”凸显出了孔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以德化民的礼治思想。我们因之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政治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的“当仁不让”的道义责任感。

猜你喜欢
有误孔子
标准修改、更正、勘误信息
孔子的一生
The Future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请柬有误
更正
选题有误
致歉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