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人格培养之我见

2008-04-08 00:59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做人人格作文

禤 莉

【摘要】做人与作文、人格与文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作文促进做人,作文教学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的质量。

【关键词】人格;作文;做人

作文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把做人和作文统一起来,不仅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实事求是的文风所必需的,也是培养一个人的优良品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让作文促进做人,作文教学才能符合当今语文教育的真正要求。学生应该在写中学习,在写中思考,在写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在写作中砥砺完善的人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那么,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并进而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对作文与人格培养的方法途径作了一些探索,供大家商榷。

一、优化写作动机,培养健全人格

现实的写作教学往往存在着动机不当的现象。从教师的角度讲,有些教师把对作家培养的要求照搬到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中来,混淆了学生写作能力与作家的文学创作能力之间的巨大区别,要求学生创造出新颖独到的艺术精品,这种教学动机必然会挫伤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从学生角度来说,在应试教育程式作文的桎梏下,许多学生追求假、大、空,胡编滥造的现象时有出现,没有在写作中表现真实的自我,故意人为拔高主旨来取悦阅卷老师。在这样的动机下,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内容雷同。

比如,写老师的奉献精神,一定要写老师带病工作或者把老师塑造成为了工作完全不要家庭的“完人”。乃至1998年高考作文有关坚韧的话题,很多学生写父母双亡,自己坚强地生活,“虚编滥造,矫情造作”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其实,学生作文应以“求诚”、“求真”为根本,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核心。但在功利的前提下,不少学生作文已变成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因此,应该优化写作动机,首先应该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的需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要说、非说不可的话,写出自己悟出的理,抒发自己真正感动、非抒不可的情。拒绝假话、套话、空话。这样将有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涵养精神品质,优化心灵世界

“文如其人”,学生胸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意蕴。要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文章,必须要有好的人品。人格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己任的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是责无旁贷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在写作之前涵养精神品质,优化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关键的,也是首要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就不能光盯着写作的技巧方法等问题,要灌输一种大语文观念。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人类文化及科学文明等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优化他们的人格,厚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解决他们无“理”可讲、无“情”可抒的问题。涵养情感即培养精神品质。《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价值取向以及作文过程中套模式、抒虚情假意、说假话空话套话等问题,十分强调作文的情感体验及积累。时代不需要“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双重人格的人。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中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强调了情感在作文育人的独特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文道结合”的特点,在指导学生储备写作的材料之前,渗透各种优秀思想。如在语文(写作)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教育等。

总之,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优化他们的心灵世界,心灵的储备丰富了,写作的底蕴才会充足,才不会无病呻吟,胡编滥造了。

三、在系统的写作训练中完善人格

现今,一些人士强烈抨击应试教育,抨击教学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转。但我们同时得承认在现行的体制下,高考仍然不失为当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高考试卷中,没有一项试卷的分值比作文高,高考作文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目,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大检阅。如,1997年“助人为乐”,1998年“坚韧”(战胜脆弱),2001年“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关系”,2004年“快乐幸福和思维方式”,2005年“位置与价值”等,2006年的“读书”等,这些作文题与其说考的是写作能力,不如说是对考生灵魂的大检阅,学生如果具备了优良的品质、较深的精神涵养,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抒发的感情就是真挚的、感人的,就不会是为了作文而故意说些干巴巴毫无感情色彩的空话、大话、套话,在作文的过程中,也是人格检验、提升的过程。作文与健全人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学会作文必须先学会做人。鲁迅先生说:“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来参与写作,更要有好的人品。唐代兴提出了“大技巧写作”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写和会写,首先是一种文化人格和文化胸境、视野的获得。写作的行为就是做人的行为,作文须先做人,不懂做人也就难以真正懂得作文,因此,写作教学的全部动力和目标都是教人和教己堂正高大地做人,这是写作的大技巧。只有学会并获得这一技巧,才有可能体悟、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的小技巧。

现代社会要抓好作文教学,必须确定大作文教学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现代作文训练体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文字、口头乃至网络的多种途径的作文训练,而对于培养学生人格这一目的来说,不管是采取哪种途径,关键的问题是设计训练的内容,通过训练内容要触及学生的思想、触及他们的灵魂,引发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思考,让他们在灵魂的碰撞中明是非辨曲直,帮助他们确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作文训练的内容要触及时代,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注生活、关爱自然,唤起他们对生活思考的热情,让他们了解做一篇好文章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过作文本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是切身的体会,更是情感的升华。如,可以利用一些别具一格的作文设计,以人文精神点燃学生的良知,比如“如何在父母吵架时打破僵局”,相似的生活场景会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点燃他们的爱心,自然会诞生篇篇饱蘸深情的佳作,因此,教师设计的作文训练必须符合这样几条原则:(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关注社会、着眼现实,理性地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2)关注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人生,丰富情感世界,把握价值判断,增强人格修养,提高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重视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辩证思维,提高思辨水平,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训练的内容可以为:(1)家庭社会篇;(2)成长篇;(3)教育篇;(4)科学文化篇;(5)道德修养篇;(6)处世篇;(7)事物篇;(8)人与自然篇;(9)哲理篇;(10)社会热点;(11)环球时评等。如,设计“生活中的红绿灯”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上必要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思考。“生存和生活”的话题会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考等。又比如可以召开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努力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通过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来构筑健全的人格。以上作文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是非、美丑、爱憎、荣辱等教育。

此外,在作文批改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人格进行直接的教育,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观点、感情倾向,进行引导,使他们通过作文批改得到人格质的提升。

四、结语

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以及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学生,能表现出高度的写作积极性。人格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完善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通过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逐步趋于人格健全完善,写作教学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让学生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了解自然、社会赋予生命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猜你喜欢
做人人格作文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成功箴言
漫画之页
图趣
做人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