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朓山水诗美的构成之拓新

2008-04-08 00:59李丽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山水诗意象

李丽萍

【摘要】南齐永明时期的诗人谢朓的山水诗在美的构成方面卓有拓新,主要表现在情思格调、意象、词采这三方面。拓新的原因与当时永明时期的文化环境、谢朓的性格、谢氏家风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谢朓;山水诗;情思格调;意象;词采

谢朓(464—499),字玄辉,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大约出生在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谢朓是谢灵运的侄辈,因为与谢灵运都以山水诗见长,并称为大小谢。在谢朓的山水诗里面既有对绵延百里的山川、横流无极的大江等雄壮阔大的场景的摹写,表现豪壮之美,也有对杂石、寒草、桃李、桑榆等精微物态的描绘,描写秀逸之美。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谢朓特有的情感,这包括他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及对人生的态度。谢朓所处的南齐永明年间是一个政治较为安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的倾向主要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从谢灵运到谢朓,就是晋宋山水诗到齐梁山水诗的转变。谢朓在继承晋宋山水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在诗歌的意境美方面有重要拓新,成为初盛唐山水诗派中清丽诗风的先导。研究谢朓诗歌美的构成方面的拓新对了解整个山水诗由典雅向清丽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谢朓在山水诗美的构成方面是如何拓新的以及促使谢朓进行拓新的原因。

一、谢朓山水诗美的构成的拓新

1.情思格调的拓新。

首先,了解谢灵运的作品反映的思想。作为谢氏家族的一员,谢灵运对当时的刘氏王朝采取的是一种不合作乃至抵制的态度,其狂傲恣肆、蔑视法度的性情以及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华年易逝的感慨都在他的诗篇中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曲折地宣扬了他对刘宋王朝的不满情绪。在其所有作品中,《登池上楼》就典型地反映了他这种思想情绪。在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有说不尽的烦恼,望着眼前那春回大地的景象,又感伤于《豳风·七月》和《楚辞·招引士》,便不自觉地有了离群索居的烦恼,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

但谢朓的山水诗所反映的思想则不同,在其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思往往是一种明净潇散而流露着秀气的感觉。由于受到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谢氏家族的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谢朓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无论是他喜或悲的情感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了出来,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那种如水的情思的流动。如《观朝雨》: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即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朦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平明振衣坐,重门尤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在这首诗中,写的是作者早晨起来观雨而引发出的一份归隐情思,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的平静心境。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谢朓在面对朝雨的时候,以其真实亲切的情怀融合在大自然的景色中,给人以一种明净的心境。

我们再来看他另外一种主题的诗歌反映出来的情思。在其表达离忧哀伤主题的山水诗中,同样表达了其纯净明秀的情思。且看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霸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本来只是长安城中皇宫的宫殿楼阁,却在谢朓借用落日的余辉和澄碧的大江之水的映衬之下越发显得明丽辉煌。这首诗并没有因为作者自己离京赴宣城而感到伤感、悲哀,而是对见到眼前的明丽景色表现出的一片眷恋的情思。在面对美好的景色时,并没有发出那些怀才不遇、时不济人的感伤,由离去而生发出的愁思只是对这眷恋的叹息,让人读起来并没有凄凉之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情思格调方面,谢朓山水诗表现出的明净秀丽的情怀比谢灵运的只是借山水曲折地表达其不满的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新,从而推动了山水诗中的情与景更好的融合。

2.意象的拓新。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上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先叙述游览过程或游览的缘起,接着是景物的描写,最后是感慨或议论。在这模式中,前部分中的对客观景色的描写占文章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受到玄言诗的影响,诗歌的最后带有玄言的尾巴,对世态等还要进行一番议论。尽管他的山水诗已经开始将山水作为审美的主体,但是毕竟还很幼稚,带进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还是比较少。

谢朓的山水诗承接魏晋以来的山水诗“缘情”的传统,但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以山水来证道的思维习惯,使山水与人的情感和心灵能更好地结合。谢朓诗中的山水,多以客观描写为主,只是在景物中或多或少地融进了主人公在观景时的那种乡思羁旅、避远祸与追求荣禄的思想矛盾,这与汉魏古诗里的景物描写多含兴谕或为情所化而具有强烈主观色彩以及谢灵运的山水诗带有玄言尾巴、讲道理的表现手法不同。谢朓的山水诗往往使得语不及情的景物变成观景人眼中的活景,并且对看到的景物从整体上加以轻微的剪裁,便可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图。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以后,是需要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情感心神互相交融渗透的。在谢朓的作品中,有一首将景中情和情中景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那就是《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廖廓已高翔。

写这首诗时,谢朓的心情处于极度的矛盾和苦闷之中,这时候的他既有重返故里与家人想见之喜,也有辞别知己、忧谗畏讥之悲。作者通过沿江的景色与大江、京城景物的两次变换,以清丽的诗笔,融合广阔、流动、新鲜的秋夜景色,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之下,面对浩瀚的长江,自然会感到自己情绪的起伏,有如翻滚的长江之水。通过这样的描写,将处于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心绪和踌躇两顾的旅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歌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两句总领全诗,有含意深厚的作用,将那种复杂的心情陡然间展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真情实感。整首诗中,对偶句数量多而且工整,表达心中之情自然又不失浑厚气象。

由此可见,谢朓的山水诗意象带有一种天然的韵味,这对唐代山水诗诗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词采的拓新。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注重的是写实性,多使用古籍中的语言,注重语言的富丽精工,以求达到增强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将景物写得鲜丽清新、自然可爱。《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句话概括了谢灵运诗歌的语言特点。

谢朓则不同,虽然谢朓的一些登临游赏之作的风格是典丽凝重,有古体山水诗的风格,从遣辞到谋篇都有取法于谢灵运诗歌的痕迹,如:“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凌崖必千仞,灵溪将万转。坚崿既崚嶒,回流复宛凛。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溜浅。……”(《游山诗》)但是,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很快他就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使得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如《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思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谢朓弃用了晋宋诗中的那些僻涩典重的书面语,取代之的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明净浅易的语言。“戚戚”、“阡阡”、“漠漠”等双音词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景物的形象性和音韵美,从而使得文章读起来铿锵悦耳,达到清丽自然的意境中蕴含深长的细致的情怀。

由此可见,在词采运用方面,谢朓通过使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及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使其有别于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的语言,拓新形成一种清丽的语言风格,对唐代山水诗语言的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的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谢朓山水诗美的构成之拓新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促使谢朓在山水诗美的构成方面的拓新呢?研究者众说纷坛,本人主要从文化环境、谢朓的性格、谢氏家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1.文化环境。谢朓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而他的主要创作时代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的时代。谢朓19岁时开始为官,而当时南齐永明年间是政治较为安定的一个时期。王公大人们都热心廷揽文人,这其中就以竞陵王萧子良最负盛名。据史书记载:“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杀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均和陆,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憎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孙休源亦预焉。”与谢朓同为永明时期的有沈约、王融、范云等著名的诗人,当时切磋文义之风十分盛行,而且文学前辈奖掖后进的风气给这时的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气氛。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经常提携文学后进,当时谢朓的五言诗写得好,沈约便在人前推崇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正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充满学术气氛的社会氛围环境中,谢朓作为“竞陵八友”之一,在政治上的放流使得谢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也使得他可以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南齐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萧子良的周围聚集了很多当时的人才,经过大家互相的学习、研究,使得谢朓能从整个南朝社会中吸取当时最新的、最优秀的东西。在理论上,沈约在周禺页的《四声切韵》的基础上写了《四声谱》,而在实践创作上,王融、谢朓等人互相呼应,促进了诗歌美的拓新。

2.谢朓的性格。在谢朓短短的36年中,政治生涯就有17年,担任的职务也变换了多次,但最终还是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与谢灵运一样,谢朓的一生带有很大的悲剧性,两人都凭借着显赫的家世和过人的才华投身于政治,但最终又都在政治的旋涡中沉没。不同的是,谢灵运当时的谢氏家族的地位虽然没有鼎盛时期那样显赫有名,但仍有一定的地位,所以谢灵运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放荡的性格。在政治上失意,谢灵运寄情于山水,想借大自然的风光来冲淡抑郁,但其作品中却仍受玄言诗的影响,带有玄言的尾巴,他的那种狂傲的性格就在玄言尾巴中体现出来。我们再看看谢朓的性格,谢氏家族到了谢朓的时代已经丧失了全盛时期的显赫,但谢朓的性格依然有家族的一贯作风,在政治上不甘寂寞,经常追怀家族的风光史。尽管这样,但在家族衰落的现实中,他只能将其政治抱负收藏起来,而将注意力放在诗歌创作方面,因而便有了诗歌方面的诸多拓新。

3.谢氏家风。谢朓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跟政治、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最终还是为了政治而断送了生命。谢朓的这种带有点任性的性格,在其家族显赫的地位相比较之下就显得相得益彰。这与谢氏家族的那种“雅道相传”的家风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李延寿在《南史·谢晦传论》中有这样一句关于谢氏家风概括性的话:“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那什么叫“雅道”呢?在六朝时代,老、庄思想流行,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高雅,而以世务经心、拘于礼法为卑俗。每一个处在政治斗争旋涡中的世族成员,面对“雅”和“俗”这两种人生取向的选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非雅即俗的态度,也影响着其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谢朓正是受其谢氏家族的“雅道相传”的家风的影响,使得他陷于政治斗争的旋涡。我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家风,使得谢朓的山水诗在整个山水诗发展史中,对诗歌的艺术境界有所开拓。正如有研究者指出: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庄老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重情轻礼。谢朓表现出来的自然、任情的特征使得他并不完全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中,从而将精神放在对大自然的青山、绿水的赞美中,从而拓新了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猜你喜欢
山水诗意象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瞻谢公亭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