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比“懂”好

2008-04-08 00:59朱先礼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练习教学目标能力

朱先礼

【摘要】在高中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懂”,更重要的是要“会”;而要“会”就必须反复练习,然后从中积累经验,找出规律,并最终形成能力。

【关键词】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练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论你坚持哪种理念,都难以超越实现两个艺术,一是思想艺术,一是语言艺术。也就是,会思想,会表达。“会”,就是不满足直觉感知,不满足知道,而要求掌握,能再生应用。

高中阅读与鉴赏教学应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具有首要的制约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这种理念到现在仍照耀美国的教育思想。中国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总要说“让孩子学点知识,将来好用”,而美国家长却说“让孩子学学本领好用”。通过这两句话可筛选出哪些信息呢?中国人的教育理念,目标是多懂点知识,时间上着眼于将来可能有用;美国人的观念,目标是追求能力,时间上希望现在就有用。由于美国着眼于能力,着眼于现在就有用,所以教学过程追求“会”;追求“会”,就必然讲究操作,讲究动手,因而感悟深,创新意识强。由于我们着眼于知识,着眼于将来可能有用,所以教学过程围绕着“懂”,知道便可,浅尝辄止,仅限于认同、附和别人,止步于固有常识,就不能对未知猎奇扩张。而懂和会是两级目标。

因为围绕能力,所以智性开放,适于创新;因为围绕知识,所以智性内敛,适于因循守成。

学习目标的“懂”和“会”是两个层级的诉求。比如打篮球,要想赢就得多往对方的篮筐里投进篮球,这是一说谁都懂的知识。可就是不会,屡投不进。老师讲了一道题,或师傅讲了一个技术,一问,都懂了,一做就不行,得反复把手教。生活中很多东西是好懂却很难会的。比如语文课,从知识层面看,比理科浅易多了,似乎一说谁都懂。可是从能力层面看,就艰难多了,反复练也难会,成绩很难提升。错把懂了当作会了,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懂了就行,这是教育理性的盲区。

语文学习中知识点大都很浅显,不用你老师讲,只要肯读什么都可以懂,惟其好懂,倒不愿意读。语文知识点又不系统,都分散沉淀在文选里,靠自己随意筛选拾捡。这种不系统、随意性造成了语文学科的不严肃性,令人对这个学科少一分尊重,多一分厌弃。知识点的新奇性、层次性、链环性都不强,当作知识来学,仅着眼于懂了就行,似乎降低了难度,实则自轻自贱,暗示贬值,容忍淡出,只要稍有直觉,不必体悟,令人索然寡味。着眼于会,难度就增大了,可研讨的余地也宽了,学趣也就提升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高难度,高速度”的奥妙,就是很多教学目标求低反倒实现不了,求高却可能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分量的阅读鉴赏。既是欣赏,都是了解级目标。对知识性质不必作过多质性、刚性的确认,能力训练也成了空对空。对评价显然以模糊弹性为主。如果把目标锁定在能做简单鉴赏就够了的低线上,倒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尴尬。低的、简单的目标就能实现吗?简单肤浅的人家就爱学就好懂了吗?你如果拿童谣给人家,他不仅烦透了,而且照样不会。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反复出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几乎满书都是,都是感知即可,不必掌握。那要叫人学会什么?鉴赏就意味:不必具体,不必严格,允许模糊,允许肤浅。势必造成那些课文,你讲也不新鲜,你不讲也不遗憾;你讲了也无所谓得,没讲也无所谓失,缺十节二十节课根本无所谓。教师难教,学生厌学。造成课文学习和考试评价两层皮,严重脱节。

这种小目标、软目标一定难实现,不如用大目标来实现小目标,用“会”来实现“懂”。

健全的理性创造健全的行为。理论的高度决定行为的高度。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原则,应选定怎样的方法操作呢?

不论哪种学习,都需要具体、新鲜、有难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学习目标刚性、质性的东西太少,不系统的学习目标分散沉淀在文选深处,须反复打捞淘洗才能侥幸获得,很令教学双方扫兴。知识是枯燥的,能力才是有魅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鉴赏目标转化为能力目标,进行适当对应训练。

据说有人把教学方法分成若干流派,其中就有训练派。我以为,懂和会是两回事,“会”比“懂”难,要想“懂”,讲讲就行;要想“会”,不练不行。只讲不练只可能“懂”,不可能“会”。不训练是不负责,算不上什么流派。

要想操作很简单,就是把目标定在“会”上,把教法定在练上。

要把目标定为“会”,把考评定位在“会”运用上。“才、学、识”是有分野的。把“学”(知识)当首选,是一种浅薄。只要定位在“会“上,语文学习的任何目标都会在体悟中具体化起来。比如确认某首诗歌的意境、风格、语言、结构、体裁、韵律、对仗等技巧,要求学生模仿或创新一首诗。不论学生写得好坏,一经过写,对某首诗、对整个诗的体悟都会加深。如果是一篇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内涵理念、情感、主题,揣摩它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结构的技巧,把握它的语言风格。如果是小说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某篇作品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方法)、语言、结构、风格等。也可专门引导某个专项,如人物塑造、情节方法等。如果是戏剧可以引导研究某篇作品的主题、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塑造、台词、唱腔等。每研究一篇都要求仿做或创作。这样对它内涵的质性要素都会有具体中肯的把握,写一次比读十篇体悟效果好多了。体味到真切处,即使同体裁的作品连续出现,他们自然有了“比较研究”的态度,萌生创造意识,不会厌烦。

学校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是教才干、教智力。智力能教吗?能!不论学生学习,公民做事,核心障碍是智力。为什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会有不同答案?同一个同学、同等智力的同学不同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结论?就在于思维方式不同。就是“想”的方法不同,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智力才谈得上独立解决问题,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智力,常见的思维方式有:概括、推理、记忆、注意、假设、想象、联想、对比、类比、辐合、扩散、质疑、观察等。不论学什么,只要动手操作,概括、推理、假设、想象、扩散、质疑、观察的使用频率、效度都会在应用中锻炼提升。所以人会变得真聪明起来,尤其是概括力、推理力、想象力、质疑力提高,某些思维成了习惯,会转化为优势,其创造力极强。

以上反复说明,在教学上有时“难”比“易”好做,具体比模糊好做。用“会”比“懂”好的理念,才可能实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标。

猜你喜欢
练习教学目标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