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领风骚

2008-04-21 11:17孙钥洋
百家讲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蒙古军队

孙钥洋

引子

1219年的农历九月,天气并不算冷,但花剌子模的边境重镇讹答剌城,却仿佛笼罩在冲天的寒气之中。城头上的守将亦纳勒术,正神情木然地向前方眺望。透过他深蓝色的眼睛,仿佛能看到他的心都在剧烈地颤动。士兵们像雕塑一样伫立在城头,只有不时转动的眼珠才透出一丝生气。

亦纳勒术的额头突然渗出了汗水,五官在不由自主地轻微抽动。顺着他的眼神望去,远方出现了一缕烟尘,隐隐约约地传来了马蹄声,马蹄声渐渐由远及近。随着亦纳勒术的瞳孔不断放大,一大队蒙古骑兵出现在他的视野当中。

此时的讹答剌城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被四面八方涌来的狼群团团包围。蒙古兵那一张张黄色的脸,变得令人异常恐怖,饿狼一般的眼神仿佛要把守城的士兵生吞进去。一时间战马的嘶鸣声夹杂着蒙古骑士的怒吼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几乎将整个讹答剌城淹没。

亦纳勒术望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蒙古大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把自己的手背放在嘴里狠咬了一口,钻心的疼痛告诉他这不是在做梦。如梦方醒的亦纳勒术,当年不可一世的“海儿汗”,如今后悔不已。他当初屠杀蒙古商队的鲁莽行为,不但给自己和讹答剌城的百姓招来了灭顶之灾,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中亚及欧洲也将由此遭受一场血洗。

神秘的商队

1216年春,一群波斯打扮的神秘使团,突然现身中都(今北京),这给中都的百姓带来了一丝莫名的恐慌。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都争相避让,但是这群人诡异的眼神却洒满了大街小巷。这便是花剌子模派来的和平使团,但是他们带来的并非和平,而是要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3世纪,东方的蒙古与中亚的花剌子模相继崛起,浓重的战争阴云笼罩着欧亚大地。本来双方相隔遥远,可以说是由于侵略才走到了一起。花剌子模原本是里海之东、阿姆河下游的一个小国,由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家族所建。

好战的摩诃末苏丹(国王)即位后,通过多次东征西讨,终于将包括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国以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征服。简而言之,就是阿拉伯半岛以东、中国新疆以西、印度以北和伏尔加河以南的整个中亚、西亚领土,全部被划入了花剌子模的版图。

此时不可一世的摩诃末,号称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放眼世界觉得再无对手,一副天下霸主合我其谁的样子。然而他却从本国商人的口中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名字:成吉思汗。据说这位传奇人物,由一个很小的部落开始,如今几乎可以称霸东方。

一种莫名的冲动,鬼使神差地促使摩诃末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和花刺子模命运的决定:派探子伪装成使团去打探虚实。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由于他的草率举动,竟然引来了这条东方巨狼贪婪的一瞥,一场空前的劫难即将降临。

成吉思汗明知来者不善,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花刺子模的使团,并表示希望双方商人自由通行,云云。其实这不过是成吉思汗的稳军之计,因为当时蒙古的边界尚未扫清,还有一个西辽隔在它与花剌子模之间,并经常对蒙古进行骚扰。待扫清了这通往西方的最后一道障碍之后,那神奇富饶的西方世界,才完全清晰地展现在蒙古人面前。很快两国的贸易便如火如荼地开始了,间谍活动也同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的发生,成为了蒙古西征的导火索。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支神秘而庞大的蒙古商队,突然降临讹答剌城。天空中浓重的阴霾,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守卫讹答剌城的主将亦纳勒术似乎对这群蒙古商人的突然造访很有戒备,又似乎对商队带来的贵重物品很感兴趣。他很有礼貌地带领着卫士,接待了这批远道而来的客人。但是透过亦纳勒术那双狡诈的眼睛,一眼就看出这不是一群普通的商人。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确实不是普通商人,而是一支由成吉思汗的后妃、诸王和大臣以及这些人的侍从临时组成的商队。他们带来了大量金银、兽皮和驼毛织品。

亦纳勒术心头顿时起了疑惑,敏锐的双眸不停地在这群所谓的商人身上打转,突然隐藏在商队后面的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了他的眼帘。虽然此人一身蒙古装扮,但是印度人的面孔“出卖”了他的国籍。这位印度商人与亦纳勒术熟识已久,“老朋友”的到来令亦纳勒术欣喜不已,于是他将印度商人请入大帐,欲从此人口中得到这只神秘商队的蛛丝马迹。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位“老朋友”不但没有献上任何礼品,而且还放肆地直呼他的名字,并且在他面前狂妄地夸耀成吉思汗的强大,似乎根本没有把他和花刺子模放在眼里。

亦纳勒术送走印度商人,心里越想越气,越想越疑惑。他一脚踢翻了桌子,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的发泄对象,他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控制,几乎完全失去了理智。盛怒之下,亦纳勒术下令拘捕了所有的蒙古商人,并派人连夜骑快马报告苏丹摩诃末,理由是蒙古商人从事间谍活动。

摩诃末与成吉思汗素有底火,前不久成吉思汗派使者送来的国书中竟然称他为子,这令摩诃末一直余怒未消。现在接到亦纳勒术的禀报,摩诃末不仅没有怀疑,反而认为这是灭一灭成吉思汗威风的大好时机。亦纳勒术的做法,暗合了摩诃末的心意。于是,摩诃末下令处死蒙古派来的所有商人,并没收他们所带来的全部财产。

在没有接到苏丹命令的前一天,亦纳勒术故意放跑了商队中的另外一名印度商人,目的就是让他捎信给成吉思汗,让蒙古人知道花剌子模不是好惹的!

但幼稚的摩诃末和亦纳勒术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成吉思汗梦寐以求的效果和精心设计的圈套。他们的幼稚给了成吉思汗入侵中亚的合理理由,于是在当时的蒙古人心中,屠杀变成了复仇,征服变成了光荣。

初次交锋

正当蒙古与花剌子模间的决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的目光却同时聚焦在西辽身上。西辽的地理位置处于蒙古与花剌子模两国之间,是由被金灭掉的辽国残余势力所建立的王朝,它的主要人口是被蒙古征服后神秘消失的契丹族。

摩诃末屠杀了蒙古商队之后,便率领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赶奔花剌子模与西辽的边界,企图在蒙古军队灭亡西辽之前,分到一杯羹。可是他来得太晚了,蒙古骑兵已经在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和大将哲别的率领下,将西辽皇帝屈出律擒杀,并且占据了西辽的全境。

恼羞成怒的摩诃末当然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他要把蒙古人赶出西辽,并要教训一下成吉思汗。而此时的蒙古军队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当负责追杀屈出律的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在突厥斯坦附近带着屈出律的人头和战利品准备凯旋的时候,摩诃末却像幽灵一样尾随其后。

久经沙场的术赤从背后久久不散的滚滚尘沙中察觉到了对手的强大,由于没有成吉思汗的命令,术赤不敢轻易与花剌子模交战。于是他派出了使者,向摩诃末解释说:“成吉思汗没有让我们同苏丹交战,我们是为了别的事情来

的。”但摩诃末怎么会因为来使的几句话改变初衷呢?他更没有把术赤放在眼里,花刺子模军队的行动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既然没有道理可讲,那就只能也只有依靠武力来解决了。术赤经过简单布置,然后迅速掉转马头,准备迎战摩诃末的追兵。于是两支强大的军队,在兵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首次交锋了。

在一阵密如鼓点的马蹄声中,透过宛如薄雾的尘沙,一支陌生的军队出现在术赤眼前,他们排着整齐的骑兵队列,身上的盔甲耀眼生辉,手里拿着长矛和盾牌。

此刻傲慢的摩诃末苏丹,也在对面观察着蒙古军队,只见蒙古军队阵形松散,骑着矮小的蒙古马,兵器比花剌子模军队的长矛短很多。难道这就是称霸东方的蒙古军队吗?摩诃末轻捻着胡须暗自冷笑,看来成吉思汗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他当即下令花剌子模军队开始进攻。摩诃末命令一出,花剌子模军队便如同潮水般涌向了蒙古骑兵。

蒙古军队则投有采用正面与花剌子模军短兵相接的战术,他们无敌天下的秘诀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当花刺子模的骑兵冲到了距离蒙古军队不到300米的时候,术赤一声令下,蒙古军箭如飞蝗,冲在前面的花剌子模骑兵顿时被射得人仰马翻。花刺子模军后冲上来的骑兵,也摘下弓箭与蒙古军对射,可惜他们的弓箭与蒙古兵的组合式弓相比,射程和威力都相差太远。蒙古军采取了边打边退的一贯策略,不断地拉开和敌人的距离,使敌人射来的箭纷纷落空。负责右翼的是蒙古名将哲别,他是蒙古军中头号射手,他瞧准了机会,一箭射中了敌军左翼的主将,花刺子模军队顿时大乱,哲别乘机反击,并一举击败了左翼的敌人。

蒙古军队顿时士气大振,噬血的本性再一次被唤醒。术赤下令集中兵力进攻摩诃末亲自坐守的中路。蒙古骑兵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迅速地扑向敌人。花刺子模士兵刚将弓箭摘下,蒙古的骑兵就到了,这群噬血的精灵手中挥舞着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拼命地砍杀敌人。马颈相交之时,花剌子模士兵被砍落的人头滚滚,迸裂的脑浆似鲜花一样绽放。蒙古人在厮杀中尽情地享受着快感,敌人喷洒在他们身上的鲜血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兴奋。

摩诃末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似乎不敢相信曾经跟随自己威风一时的虎狼之师,如今在蒙古兵面前却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花剌子模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使用的长矛也比蒙古兵的矛长很多,但是在混战中却很难发挥,笨重的盔甲成了负担,盾牌几乎起不到作用。

术赤手持一柄弯刀,亲临阵前指挥。突然间不经意的一瞥,他发现花剌子模的苏丹摩诃末正立马于不远处的帅旗之下,术赤顿感一阵惊喜。于是他朝向摩诃末将刀头一指,大声喝道:活捉或杀死敌酋者赏羊500头,封千夫长。血战正酣的蒙古士兵,闻听此言,热血上涌,纷纷朝着摩诃末方向杀去。

摩诃末率领着卫兵拼命抵抗,无奈蒙古兵已经杀红了眼睛。眼看摩诃末就要被生擒或成为蒙古兵的刀下之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尊黑色的骑影急驰而来,马上之人身材极其伟岸,五官开阔,两眼寒光四射,令人望而生畏。此人率领着一队勇士突入重围,犹如虎人狼群。他左手持长矛,右手挥短刀,远刺近劈,狂杀猛砍,左冲右扑迅速杀出一条血路,来到摩诃末面前。摩诃末抬眼望去,此人正是其爱子札兰丁。札兰丁本来负责指挥右翼的军队,眼见摩诃末遇到危险,于是便不顾一切前来营救。然而札兰丁的拼杀,更加激发了蒙古兵的野性,他们的进攻一浪高过一浪。札兰丁此时犹如战神附体,他像雄狮般勇猛,不知疲倦地砍杀敌人,鲜血染红了战袍,花剌子模士兵似乎受到了札兰丁的鼓舞,开始发动大举反攻。他们呐喊着扑向敌人,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一时间尘沙四起,血肉横飞。

双方的士兵都已经杀红了眼睛,很多时候刺进敌人身体的矛还没抽出来就眼看着对方的刀也扎入了自己的身体。战场就如同一个巨型的绞肉机,连风都充斥着血腥的气味。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直到残阳如血方战罢收兵。散落一地的残缺肢体经过马蹄的践踏,大部分已面目全非,遍地的鲜血已经变成了深褐色。一阵凄凉的风吹过,仿佛见证着战争的残酷。

侥幸逃脱的摩诃末,终于对蒙古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是与蒙古军队初次交锋,但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对手的无法抗拒。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

大举西征

1219年农历四月,古老神奇的克鲁伦河畔,“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遍野,兵甲赫天,烟火相望,连营万里,战马嘶鸣,人声鼎沸”,此等阵势在蒙古草原可谓前所未见。

蒙古军的如林旌旗之中,一面下挂九马尾、上饰白马鬃的巨型战旗格外夺目。旗下一匹如雪的白马上端坐一人,此人身着铠甲,神情威严,虽然相貌并不十分出奇,但是他的一双“猫儿眼”却闪烁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狡诈与凶残。他就是让世界都为之颤抖的成吉思汗,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人物。

将近20万人的蒙古军队在这里整装待发,要去花剌子模为他们的商队复仇。此番西征,成吉思汗可谓孤注一掷,几乎举倾国之兵讨伐。即便如此,孤军深入敌国腹地与数量是自己两倍的敌人血战,仍然是要冒着如果失败将会全军覆没的危险。

怀着誓将花剌子模捣毁的决心,蒙古大军出发了。这场即将激情上演的殊死大战,对蒙古军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而路途上的千难万险将成为西征途中一道天然的障碍,毕竟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

五月,蒙古大军越过沙漠,行进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时,尽管山上飞雪漫舞,积冰千尺,山谷里却布满了奇花异草。成吉思汗没有心思去欣赏这神奇美景,下令士兵迅速铲冰开道。几十万人马,立于冰雪之中,远远望去,气势蔚为壮观。越过金山,到了也儿的石河畔,成吉思汗下令在东岸暂时避暑,同时派使者前往花刺子模通知摩诃末,意思是蒙古要和花剌子模决一死战,摩诃末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血的代价。

摩诃末半闭着双眼,斜躺在宽大的椅子上,似乎漫不经心地听着蒙古来使宣读战书,然而他的心却随着蒙古使者抑扬顿挫的声音而跌宕起伏。虽然他已料到灾难迟早会降临,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紧张的气氛在到处蔓延,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杀气在花剌子模上空迅速凝结。百姓只能祈祷真主的保佑,而摩诃末却另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他此前战无不胜的40万骑兵,正是凭借他们花剌子模才得以称霸中亚。

虽然在军队数量上,花刺子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外强中干的摩诃末却没有勇气与成吉思汗展开决战。他将40万骑兵中的大部分,留在突厥斯坦和河中(撤马耳干地区),两万人防守讹答剌城,几万人分别把守边界各城堡,11万人据守新都撒马耳干,另有十几万人留守手在花剌子模各个重要城市。

摩诃末认为,蒙古军队远道奔袭,给养肯定难以供给,只要自己凭城坚守,然后再择机出击,定能将蒙古军队悉数歼灭。于是他采取了分兵把关、城自为战的被动防御战略。另一方面,

在亦纳勒术的强烈请求下,摩诃末也意识到讹答剌城将成为蒙古军队进攻的首要目标,于是他派自己的亲信哈只卜哈剌察率领着一万精锐骑兵去协助亦纳勒术加强讹答刺城的防御。

亦纳勒术得到支援,心里顿时有了底。于是把全城的老百姓发动起来,搞起了战争总动员。强大的防御工事在几十万军民的挥汗如雨中,终于建立起来了。从城墙到内堡都得到了加固,所有的防御武器也一应俱全地摆上了城头。此刻亦纳勒术和讹答剌城的居民都骄傲地认为,如果成吉思汗真的兵临城下,那么这里将会成为蒙古军队的坟墓。

调兵遣将

蒙古铁骑跨过亚历山大山与合剌套山之间的阿卢里耶阿塔河谷,终于望到了讹答剌城那灰色的城墙。如果是其他军队,面对着如此神秘而陌生的城堡,心里一定会感到恐惧和惶惑,而蒙古士兵此刻却热血沸腾,一种狼性的冲动召唤着他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新鲜的、不可预测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对于挑战,他们从不畏惧,他们的天性就是征服,他们要用行动来告诉世人什么是狼性本恶。

几十万蒙古将士发出了挑战者的呐喊,风驰电掣般直冲过去。天空乌云滚滚,大地暗藏杀机,一场事关两国命运的恶战就要开始了!

亦纳勒术原以为蒙古军经过长途跋涉,经历了一路上的风霜雨雪、荆棘坎坷,到达讹答剌城下之时必然疲惫不堪,甚至已伤亡过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的蒙古军比出征之前更加士气高昂,也许他们天生就不知道疲倦为何物。另外蒙古军途中经过的许多地区,如统治“七河之地”的领主阿儿思兰得知蒙古军出兵的消息后,立刻也起兵响应,在合牙里黑(今勒普辛斯克市与科帕尔市之间)与蒙古军队会合。在他之后另两支附庸国_的人马也相继赶到,加入到成吉思汗的西征队伍当中。只有不识时务的西夏国王,始终按兵不动,这也为后来西夏被蒙古军队灭国灭种埋下了伏笔。

当这群噬血的精灵突然出现在讹答剌城下的时候,便有了开篇时的那一幕。亦纳勒术虽然有些魂不附体的感觉,但他却很快冷静了下来。因为在他脚下毕竟有坚固的城墙和身后的三万勇士。亦纳勒术当即下令,三万守城士兵作好战斗准备,随时防备蒙古军队的进攻,并誓与讹答剌城共存亡。

而成吉思汗却似乎并没有把讹答剌城和亦纳勒术放在眼里,他的真正意图也不仅仅是为了复仇。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希望蒙古人的后裔能放牧到天涯海角。

成吉思汗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稍作停留,然后兵分四路朝不同方向杀奔花剌子模的纵深。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第一路由成吉思汗的两个儿子察合台和窝阔台留下来强攻讹答剌城;第二路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率领沿锡尔河左岸进发,兵锋直指锡尔河沿岸的两座重要城市——毡的和养吉干;第三路由阿剌黑、速格秃扯儿必和塔孩这三位年轻武将率领,虽然只有5000人,但却承担着扫清花剌子模边界的任务;第四路是蒙古军队的主力,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采用中路进攻的策略,直逼花剌子模重镇不花剌,并寻找机会与摩诃末决一死战。

蒙古军队城前的异常行动,没能逃脱亦纳勒术那双警惕的眼睛。当他得知成吉思汗分兵出征的消息,几乎是欣喜若狂。此时亦纳勒术似乎看到了一丝逃脱劫难的希望,也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凭借坚不可摧的城墙和三万将士的合生忘死,将蒙古军队拖住,然后等摩诃末打败了成吉思汗后派援兵来一举将城下之敌歼灭。(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蒙古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蒙古靴
神灯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扣子里的智慧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曲解善意造成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