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

2008-04-27 08:45范云军
WTO经济导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配额纺织品服装

范云军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贸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输欧纺织品在头四个月就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其市场的纺织品频频设限。2005年6月10日和9月5日,中欧先后两次就中国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中国输欧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的短短几个月后部分敏感纺织品又被纳入数量限制并进而实行主动配额限制。

欧盟针对我国“特保”条款立法情况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贸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第242段规定了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到2008年12月31日,其他WTO成员仍然可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

欧盟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中的保障措施条款以及《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条款相继修改其相关的国内法。

欧盟规定纺织品进口的基本法规是1993年10月12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EEC)N03030/93法规,即有关从第三国进口的纺织品共同规则,其中有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

2003年,欧盟理事会又通过(EEC)No138/2003法规,在原(EEC)N03030/93法规的基础上加入了第10a条,对原有的保障措施作了补充,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工作组报告》内容转换为欧盟国内法。

欧盟的相关国内立法保护非常周到,从产品监控到预警和适用执行,从针对纺织品服装的一般保障措施到专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不断调整补充,并通过立法,成为了欧盟针对中国输欧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的法律依据。

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原因分析

中国输欧产品进口激增,价格下降

尽管《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了逐步取消配额的四个阶段及最低标准,但是各主要的设限国都在取消配额上“后滞”。根据SALLY BADEN在题为《欧盟服装产业的贸易政策、零销市场和价值链重构》中所分析的欧盟执行ATC的原则是:1、遵守最低量要求,不高于。2、选择不受欧盟多种纤维协议(EU定书MFA)配额限制的产品开放自由化。3、国内敏感产品要求主导放开配额限制产品的选择以及对特定种类和国家的配额增加。4、所选产品多倾向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从纺织品一体化进程的安排看,自2001年1月1日起,进入过渡期的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16%、17%的基础上又有18%的产品取消配额限制,这意味着至少还有49%的产品在2005年1月1日前仍然受配额限制。欧盟在执行上的后滞结果是留下303项、70%的配额到2004年12月31日才最后取消。在欧盟看来,前两个阶段并未触及敏感种类产品,第三阶段的到来才暗示着有很多对欧盟非常敏感的产品将不受配额限制。所谓敏感产品即所有最紧俏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有出口潜力和竞争力的产品。ATC对配额取消的量上作了较广泛的规定并未细到每一组产品的具体数量,而且对价值也没有要求,所以欧盟选择了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且在前三个阶段避免了对欧盟市场有竞争力的敏感产品,尤其是服装。

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发展为25国,一方面,新人盟的10国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一并计人欧盟,使得给予中国的配额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从2004年5月1日当日起,中国现行输往欧盟纺织品配额类别产品(多为敏感产品)出口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马耳他(“新增十国”)受到中欧双边纺织品配额限制。尽管限制期只有8个月,但是配额的全面取消也使输往新增十国的原配额类产品在配额取消后出现量上的增长的显性效果,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以很强的竞争力影响着欧洲的销售市场。

欧盟区内纺织业的发展强势依旧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二大出口地区,仅次于中国,同时是世界上纺织品设备制造地区,时装设计的领袖。根据ILO、UNID、Eurostat和OETH统计,早在1998年纺织品雇佣人数世界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盟占5个,服装欧盟占6个。通过分析2003年、2004年全年以及2004年1-9月和2005年1-9月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可以看到:欧盟服装进出口总额几乎是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两倍,其中服装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服装进口总额比纺织品进口总额分别高出26%、27%、31%,纺织品贸易为顺差,而服装贸易为逆差。

欧盟纺织品进口主要市场在欧盟区内,区内市场进口占总进口额的68-69%。纺织品出口市场也主要在欧盟区内,占75%。新增10国和原EU-15国相比,EU-15国是其区内、区外纺织品贸易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以2005年1-9月为例,区内市场进口EU-15国占到79%,区外市场进口Eu-15国占92%,区内市场出口EU-15国87%,区外市场出口EU-15国94%。

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受到外部竞争压力

原欧盟15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主要有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虽然这些国家在技术、品牌、产品档次上仍然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一些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地区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面临竞争压力,受到一定影响。

1、法国:根据法国服装工业联合会公布的2001、2002、2003年三年的数字,法国每年进口服装近70亿欧元,出口服装30亿欧元左右,连续三年法国服装进出口贸易逆差,2003年达35亿欧元。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的服装,70%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法国的前10位进口国中,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服装最主要的供货国,排名第一位。2003年达16.08亿欧元,占15%。

法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01年法国本土服装生产量减少11%,2002年减少20.1%,2003年减少20%。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已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向国外转移。目前在法国已经找不到100%法国产的裤子、衬衣和内衣,除非是奢侈产品。从世界闻名的法国高级时装,到中低档的大众服装,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生产的踪影。

2、意大利:意大利是久负盛名的高级时装和高品质纺织面料生产和贸易大国。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出口的14%,是意大利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业雇佣员工为68.8万人,雇佣人数占整个意大利制造业人数的14.8%,

纺织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制衣和出口能力的增强,意大利成衣出口在世界成衣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10%以上减少到目前的7%左右,2000年,成衣出口占当年世界成衣出口总额的6.66%,是近几年来份额最低的年份。

可以看到,增速慢、成本高、市场份额减少、就业人数减少、进出口结构变化是这些老牌欧盟国家出现的共同趋势或者现象。与此同时,纺织业也是新入盟10国重要产业之一。事实上,原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的收益增长慢,甚至有负增长,而新人盟国家纺织品与服装收益增长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国家相关产业的增速要快些。另外,纺织品与服装相比,新人盟国家在成衣(服装)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与我国输欧纺织品服装结构及特点类似,具有共同的竞争点。

从以上列举分析看出,纺织品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涉及产品的敏感性、欧盟国家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盟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是欧盟不断对我们设限的重要原因。引用ITCB主席K.M.Chandrasekhar在2004年5-6月布鲁塞尔举行的2004年后的欧共体纺织品与服装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话:“简言之,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有目的的政策干预早已有之。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政策干预应该是我们讨论的后2004时代的(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心。以前,我们有配额……近段时间,我们(依靠)的是富有想象力的运用原产地,辅之以使用方便的相对而言高的关税和区域贸易安排。不无不同,其作用是加强发达世界国内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优势。另外,以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名义进行的微妙的斗争,有时借助政府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的(手段)。”欧盟纺织品与服装组织(EURATEX)在2003年公布一份重点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市场最新非关税壁垒报告中,就明确地将非关税壁垒分为注册、证件、标准、技术性要求、补贴和知识产权等等。事实上,WTO对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定义在文字上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接受的定义,使得非关税壁垒受到各成员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内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纺织品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自然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但是,多种因素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受到影响。

首先,国内纺织品行业投资过热,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正在冲抵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样增加了出口成本。

其次,随着2005年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土耳其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制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美元/小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最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步消失,加上土地、水、电成本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又恰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纺织服装出口比重高达77.87%,因此,我国低成本的出口优势受到影响。投资偏重于见效快的中下游产业,使原料供应短缺。产业链供需出现失衡,出口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以定牌、来料加工为主,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工贸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存在。

最后,欧盟区内新人盟国家在劳动力、吸引投资方面的成本优势,也部分抵消了我国纺织品的低成本出口优势。

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

在冷静对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首先,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宏观引导,制定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和开拓,包括技术、品牌和市场创新等。其次,海关、对外贸易、质量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争取实现信息的共享。及时掌握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帮助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出口数量和产品结构。通过信息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纺织品与服装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数量、价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反馈到企业,做好产业损害调查和预警,以便协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再次,行业协会应该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行业自律,避免出口数量短期内对某一市场的激增、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避免价格上的恶意竞争等。最后,企业应该重点做好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具有优势和领先地位的行业应鼓励制定行业内的技术标准或运用国际技术标准,要避免盲目跟风等。同时,充分利用贸易优惠协议或自由贸易区条件,促进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猜你喜欢
配额纺织品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