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鸟·那乡·那人

2008-05-29 09:54黄梦雅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闽南话粽叶妈祖

黄梦雅

破旧的油布衣,层层堆放的鱼箱,褶皱的大手套,粗犷的大奏鼓,老人与海,藤黄的老墙、赭青的屋顶,泥巴手、大石坑,妈祖庙、闽南话……

幽幽古庙,悠悠钟鸣,袅袅香雾,妈祖慈爱的双眸下,是一颗颗虔诚的心。摆一张桌子,端上桂圆、猪头、索面、三粉圆、蛏羹、炊生糕、山东面……偶尔几个小娃围聚在桌前呆看着,舔着嘴唇,老人不知从何处抓来一把糖,抿着嘴暗笑,塞进他们的口袋,然后催促他们到后院玩儿去。

微咸的海风摇曳着满载的木船。古老的街角,渔网连绵,木梭穿织。鱼虾满箱,渔民憨笑着,一边挥着汗卖力地拖着,一边用满口闽南话唠着家常……

——很安详,我的家乡,箬山。

外婆是地道的箬山人,瞅着要过年了,早早张罗开了。春节贴春联,箬山也不例外,但绝不是只在大门口贴一副。楼上楼下,房里屋外,但凡能贴的地方都贴。水缸米缸上贴个“满”,柜子上贴“福”,门板窗板上贴“风调雨顺”、“和气生财”、“万事如意”等,碗柜上则贴“山珍海味”、“鱼肉不离”……总而言之,家中贴得金光灿灿、红红火火,还要摆上红枣、桂圆。用箬山话说,外婆是“外告”,意思是信奉菩萨的人,我们也有“实教”的说法,指信奉耶稣的人。一大早,外婆带着香去了妈祖庙,听妈妈说妈祖是保平安的,每年这个时候去拜拜,一年不会有大灾。而“实教”人则要去教堂做礼拜。

外婆还买了粽叶包粽子,这也是箬山的风俗之一。外婆包粽子可是把好手。蒸锅边沿冒着热气,那糯米的香味透过粽叶,弥漫了整个屋子。粽子熟了,趁着热乎劲儿,剥开粽叶咬上一口,米粒粘着你的舌头,慢慢咀嚼,粽香渗入五脏六腑。

拜岁那天,箬山人要喝桂圆汤,大概也是吉祥的象征吧。箬山的美食很多,大多跟鱼有关,“年年有余(鱼)”嘛!这也应了箬山“鱼之都”的美称。年夜饭少不了山东面、鱼圆,箬山人吃着自家美食,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高兴,自在!

说到箬山,最令人敬佩的还是那些渔民,风里来,浪里去。爷爷是我家唯一的渔民,也是我最敬佩的人。每次爷爷从海上归来,总是憨笑着,稀疏卷曲的头发紧贴在头皮上,额头上刀痕般的皱纹也舒展开来,黑红色的脸庞光彩得很。不知他那瘦削的身子骨里,藏着怎样的沧桑。家人多次劝爷爷放下手头的苦事儿,好好享享福。呵,爷爷哪肯呢?箬山人嘛,就是那样勤劳实干。

指导老师:徐丽萍

猜你喜欢
闽南话粽叶妈祖
端午粽叶香
情浓端午,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过端午
妈祖祭典
摘粽叶·剪粽叶
闽南话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