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价上涨应对症施治

2008-06-10 09:16
金融博览 2008年5期
关键词:物价管制办法

叶 檀

面对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是回到依赖价格行政管制的老路,还是在市场发展中寻求市场与民生双赢的解决之道?

防止结构性通胀变成全面通胀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超过以往的3%。这一数字透露出重要信息:第一,通胀压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预计今年全年CPI将在高位徘徊,要做好与之长期作战的准备;第二,政府控制通胀的工作不会放松也不应放松;第三,社会各界对通胀的应变力和耐受力正在加强。

与此同时,新华社3月4日受权发布《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坦承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需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这是改善经济调节提高市场效率以平抑物价的领唱信号。

控制通货膨胀有许多办法,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直接进行价格管制,也就是以冻结的办法,使市场的定价系统瞬间失灵,这是严重通胀期为避免社会动荡的应急机制,很少有政府将这一办法作为长期治疗之术。第二种办法是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对市场进行反周期的间接调节,高则低之,低则高之,税收、投资与货币三驾马车忙忙碌碌为经济增温、降温,这是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时期的典型做法,一直沿用至今。第三种办法是放松管制,以减税增资促进经济发展,用企业效率跑赢货币增长的方式来战胜通胀。

采用不同的管制手段是因为通胀成因不同。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被强大的民意裹挟着,实行了失败的物价与工资管制。高涨的物价从来都是管制的催化剂:政府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民众呼唤政府做点什么。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过通过价格冻结法战胜通胀的先例。在紧急时期,可以冻结物价,但绝不应成为常态。

通胀有个重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供应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就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由于信息不畅,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落,造成农民的平均收益偏低,因此务农成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此时如果进一步打压农产品价格,将挫伤农民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降低信息成本与物流成本,建立大商业市场,使资本与商品得到效率最高的应用。

此次我国物价上涨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就是输入型通胀上升。预计2008~2009年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依然强劲上涨,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价格越来越高。中国不可能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期刻意维持一个价格洼地,这样做的结果将是中国的农民不愿意种粮,进口量大增,最终由进口产品填补缺口。

最重要的是,物价上涨还是一个货币现象,通常的做法是物价上涨就紧缩货币。我国目前正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正确的决定。但对于货币政策的组合应该格外小心,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强大的上涨压力时,加息等利率政策应该慎行,以免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在汇率上升的同时,可以考虑以通胀目标制为主发行人民币基础货币,避免让人民币成为受美元挟制的影子货币。

管制物价,抑或提高生产力价格,对提高生活水准的效果一样,但后果截然不同。前者以损害效率为代价,而后者则是在放松管制的发展中解决通胀难题,既有利于解决经济结构性难题,还能保证货币购买力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摘自2008年3月11日《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物价管制办法
最好的办法
放松管制
市场物价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