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诗意的栖居(下)

2008-06-21 10:12沈孝辉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3期
关键词:公园垃圾

沈孝辉

库里蒂巴是巴西的一座近乎传奇的城市。它在一位富有责任感、同情心和想象力,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实干家的好市长的带动下,用全新的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理念加上少量的政府投资,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大胆创新,推动了城市改革。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本改善了城市风貌,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使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也相形见绌。

新型绿化,尽享天然

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绿化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四倍,所不同的是,它的城市绿化并非一味植树种草,而是首先注重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天然草地和天然湿地三大生态系统,整座城市被层层绿荫笼罩。即使是在闹市住宅旁、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它们是百年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有的年龄比城市还古老。库里蒂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保留原生的大树,所以用不着花巨资去移“大树进城”。在它的市区甚至保留了一座原始森林公园。这是在一般城市所无法想象的。

库里蒂巴的人工绿化注重于树种的多样化配置,既考虑到赏心悦目,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也考虑到可供野生动物栖息与取食之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拉那松,它是巴西巴拉那州的象征树,自然也是州府库里蒂巴的市树。巴拉那松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高耸蓝天的倒张的雨伞,点缀着市内的公园,布满了城郊的山野,形成巴拉那高原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人工绿化的另一特点是,每个公园都非常具有个性。巴西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库里蒂巴自然也是一座移民的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生态城,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即由政府免费提供绿地,供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社团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这种公园不带有任何商业化色彩,不以营利为目的,完全是公益性的,突出的是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这两大主题。市政府要求公园内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建筑风格要突出国家和民族的特色,设计图纸要经过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以便使多样文化与城市的整体风格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库里蒂巴的华人协会也获得了一块4000平方米的绿地,并建有一批仿古的中国建筑。库里蒂巴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城市,今天,从来自欧洲、亚洲、大洋洲的移民到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都拥有自己的主题公园,世界各地风情在此得以尽情展现。全市大小公园有200多个,全部免费开放。

库里蒂巴的绿地不仅能让市民尽情地享受绿色的乐趣,而且还有直接触摸的亲切感。城市草地中一部分是天然的,可以放牧,自然也不怕践踏;另一部分人工草地使用的也是生命力与适应力极强的乡土草种,因而无需围栏把游人拒之于外,而是直接与公路和步道相接,将公园绿地与城市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生活与休闲的最佳环境,而不是游乐与营利。

这里的绿色确实诱人,我们来到一处高地眺望库里蒂巴,令我惊讶的是整座城市被森林层层环抱和浓荫笼罩。当人类建造的城市日益成为人与自然隔绝的壁垒的今天,库里蒂巴却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巧妙的布局,又将人拉回到自然的怀抱之中。

绿色交换,一举多得

排放垃圾要收费,这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库里蒂巴,我却看到了不同的做法:排放垃圾不仅不收费,还可以用来换取食品。

1989年,库里蒂巴市政府倡导了一项“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运动,动员全市70%以上的家庭参与到从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物资,由一家公司用绿色卡车一周三次进行路边回收。现在,回收的垃圾分成五类,其中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腐烂的蔬菜、水果等有机物则可用作农业肥料。这种闭路循环的垃圾资源化系统解决了约一半的经营成本,而此前垃圾回收处理是市政府预算中最大的一项开支。同时,填埋废渣的大量减少也免除了地下水被渗漏的垃圾污染。库里蒂巴仅每日回收的纸张,就相当于少砍1200棵树。

配合着“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活动,库里蒂巴市政府又资助了“垃圾购买项目”,市民可用垃圾交换食物。

在库里蒂巴市的各个居民社区,每周来两次的垃圾回收车,都是两辆同行,前一辆车回收“垃圾购买项目”,后一辆车分发食品,2公斤回收物资可换得1公斤食品,也可以兑换公共汽车票、练习簿或圣诞节玩具等。这种“垃圾购买项目”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所提供的大米、大豆、土豆、洋葱、橙子、大蒜、鸡蛋、香蕉、胡萝卜和蜂蜜等等,则是购买当地农民季节性剩余产品,所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项绿色交换工程的开展,使库里蒂巴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难以清扫的垃圾死角得到了清除。这种后来被人称作“清扫一切”的活动,在市政府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原垃圾堆上建造起漂亮的植物园,让整座城市焕然一新。今天,库里蒂巴市民讲究公共卫生已蔚然成风,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和娱乐场所,我都没有看见清扫车或环卫工人,而所有的地方却是如此洁净,看不到一张纸屑、一个塑料袋、一只矿泉水瓶、一口痰迹或一截烟头。要知道,这一成果靠的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惩罚手段,也不是从事环境卫生的专业队伍,而是广大民众对绿色交换工程的积极参与和对自己城市发自肺腑的热爱。

当然,库里蒂巴也十分注重环境教育,特设了一座“爱护环境免费大学”,经常举办短期环保学习班,课程内容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市民们踊跃参加。但有的学习班对于某些职业人员属于强制性的,如导游和出租汽车司机,只有参加过特定学习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证。

人水相安,人鸟和谐

库里蒂巴位于两条主要河流之间,另有五条小河流经该市,水源十分丰沛。自城市建立后的两个多世纪以来,人与河流是和睦相处的。但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移民开始定居在河流泛滥的低凹平原上,人与河水争地引起越来越严重的洪灾。市政府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建造的分洪工程亦无济于事。1971年,一位年仅33岁的建筑师盖默·勒那被推上了市长的位置。这位被世人评价为“既有专家治国的雄才大略,又有诗人般的智慧和心灵”的新市长,上台伊始便着手解决最棘手的洪灾问题。他决定实施变抗洪斗争为保护河流的新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严格保护河岸的法律,让人们迁出最高水位以下的居住地,把它变成沿江公园和分洪蓄洪的湖沼湿地。每个湖沼现都已成为供人休闲的新建公园的核心。这种不与河争地,不与河斗的顺应自然的设计方略,果然终止了洪灾。其费用也比传统的年复一年修筑堤坝和分洪抗洪节省得多。市民们风趣地评论道:现在再大的雨水也只能使公园里的鸭子向上漂浮1米,仅此而已。

随便走进库里蒂巴的一个公园,都能见到同时保存有森林、草地和湿地景观、陆地的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在这里汇集,蕴含着大自然独具的神韵和生物多样性。为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库里蒂巴政府不搞城市水系截弯取直的“整治”工程,也不铺设硬质化的河床与河道,一切顺其原貌,听其自然。因此,流经库里蒂巴的河流是天然弯曲的,仍然保持着自然韵律与自然美。市政府还禁止在公园和广场的空地上铺设硬质化的路面。

在公园里人们休闲、散步的步行道多为可渗水的土路;在游人集中的景区、景点,用以远眺的平台则采用架空的网状金属结构,可透光、透水、透风。所有这些措施,既是为了保护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也是为了维护城市的水资源循环,使雨水落下后能够在原地浸润,从而令林草葱茏蓊郁,空气湿润宜人。

库里蒂巴注重天然绿化,保护原生生态,实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相统一。

大片天然的绿地繁育了种群数量极其丰富的鸟类。库里蒂巴的鸟类至少有290种,另有50种蛇类和数目繁多的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济济一堂。所以这里的观鸟爱好者大可不必驱车远郊拿着望远镜苦苦等候搜寻,只须打开自家的窗户,躺在被窝里即可观鸟。我在库里蒂巴时,每天早晨都是小鸟扮演了闹钟的角色。不仅这些“大众化”小鸟容易接近,就是那些大型珍禽——天鹅、白鹭和鹦鹉之类,也都对人类毫无戒备,你甚至可以伸手触摸。

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失业贫穷、暴力犯罪以及官员腐败,几乎是当今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困扰。作为巴西第五大城市的库里蒂巴本不例外。然而,自盖默·勒那上任后,一不靠政府的巨资投入搞城市建设和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二不靠房地产开发和发展汽车工业来增加税收、拉动经济,而是通过系统工程,将城市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捆绑在一起,用“一体化”设计逐一解决。库里蒂巴在短短的一代人时间内,不仅从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缠绕中解脱出来,而且建设成为一座自然化、人性化的“最适宜人居的城市”。这其中的奥妙,不是很值得研究和深思吗?

猜你喜欢
公园垃圾
垃圾去哪了
在公园里玩
开车去公园
倒垃圾
垃圾也是资源
返璞归真
海上游来垃圾龙
一见如故
生活垃圾怎么办?
我们在公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