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

2008-07-16 08:08
IT时代周刊 2008年13期
关键词:捐款捐物赈灾爱立信

曹 健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擦干悲伤的眼泪,中国选择了坚强。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我们不禁开始对一些事情进行反思。

最近,由《lT时代周刊》、IT商业新闻网、传媒领袖网在北京举行的“面对灾难,跨国公司在行动——汶川地震与企业社会责任感座谈会”上,有11家跨国公司代表做了主题演讲,这些企业的赈灾行为及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通过这次座谈会,我们才知道这些跨国公司并非“国际铁公鸡”,相反,它们在这次赈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诺基亚捐款5000多万元、英特尔捐款4800万元、爱立信捐款8000多万元、IBM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惠普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而这些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老大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前线看望灾民,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场景。

跨国公司此次在华的赈灾表现,一度引起民众的重大误解,这其实是机制差异所造成的:第一,绝大多数跨国公司规定,当灾难来临时,企业为之捐款捐物不可以张扬,不可以借灾难宣传企业形象和推广公司的产品;第二,跨国企业捐款一般是分批次进行,向总部的申报和反馈需要一段时间。不知情的人误以为;这些企业的首批少量善款就是其贡献的全部。但实际上,随着对灾情的评估和与总部的不断沟通,善款会陆续捐出。

座谈会上,我问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先生,“你们的善款能按时到位吗?”邓用坚定的语气说,“我们所承诺的数字绝对没有问题,内部有一整套机制来保证。”

邓的话让我想起国内企业的捐助行动。上海有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老总曾对我说,“公司本来研究好了捐500万元,但我们在捐款现场看到,很多企业都在纷纷攀比,为了不丢面子,只好一咬牙当场答应捐款1000万元。”

还有一个广东的企业家,根据企业现状只能捐款100万元,但在充满恭维的会议上,不得不作出捐款800万元的举措。然而,到现在,他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心里为之不安。

国内企业捐钱捐物多是领导的临时决定,属于一种即兴行为。而在很多跨国公司,内部都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从总部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分部,该部门都有专人负责,资金从每年盈利中按比例直接划拨到专用账户。这一机制保证了企业能对世界各地出现的自然灾害迅速作出反应,确定合理的捐助方案。

而对于员工自愿捐款,跨国公司通常是建立一个内部的全球IT系统,员工只要在系统上提出一个捐赠的数字,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个要求转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从其工资中直接扣除。像惠普、英特尔、IBM、戴尔、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就是这样做的。

中国企业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中国慈善事业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企业而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施慈善行为应成为一种常态,这要有特定的机制来保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本土企业中,联想集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在这次座谈会上,联想负责社会责任的总监马先生很自豪,因为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他就致电民政部门,要求捐款抗灾。

猜你喜欢
捐款捐物赈灾爱立信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鼠国要上天之火箭做成什么样
丛飞
爱立信收购Mediaroom将发展下一代IPTV平台
爱立信招千人扩军TD
银行赈灾损款
中国民生银行急速开通赈灾款“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