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服务的重新定位

2008-07-24 10:08张春红左玉波梁南燕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2期

张春红 左玉波 梁南燕

摘要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服务转型和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构建为例,阐述网络环境下基于学术需求的数字多媒体服务的定位与特征、探讨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功能与特色。

关键词 多媒体服务 数字多媒体 共享空间

国内(主要是大陆地区)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与服务目前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视听阅览服务阶段——从内容上来说更多地是为读者提供影视、音乐资料的欣赏,从媒介上来说则主要是提供传统视音频资料如CD、录像带、VCD、DVD等的播放;虽然有些图书馆提供了在线的视频点播(VOD)服务,并有数字化的视音频资料供在局域网内欣赏,但内容并无大的变化,没能形成基于学校学科发展的学术性多媒体资源结构,也未能与图书馆的其他学术资源形成整合的服务体系。

上述因素导致当前大陆地区很多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呈现萎缩状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的调查显示,读者对于多媒体资源,尤其是数字化的、学术性的多媒体资源其实是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的,读者同时也对多媒体服务的环境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他们需要更多、更开放、更舒适的学习空间,以便轻松地获取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友好的帮助和有效的技术支持。新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读者越来越全面的信息技术背景和信息素质,都对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尤其是处于困境的多媒体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图书馆迫切需要对多媒体服务重新进行定位和创新。

1 新型多媒体服务概述

新型多媒体服务是基于学术需求的数字多媒体服务,其重新定位后的目标是以本校的教学科研为基础,结合学校信息素质教育、文化生活需求,构建对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管理存储、读者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数字多媒体服务。

新型多媒体服务有两个基本原则:学术性原则和数字化服务。学术性原则即新型多媒体服务应以为用户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根本宗旨,收藏有较高文化学术价值的多媒体资源,逐步建立学术性和特色化的多媒体馆藏;数字化服务即新型多媒体服务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数字化的资源供用户方便地利用,同时在多媒体服务的流程方面应尽量采用数字化手段,使用户能够真正享有一站式服务。

新型多媒体服务有四项基本功能:提供多媒体学术资源;提供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服务的一站式的中央平台;提供群体学习(团队学习)和协同合作的便利空间和相关设备;提供全体师生开展知识创造(创新)的无缝环境。

基于上述新型多媒体服务的特征与功能,可以借鉴信息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的理念,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来构建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Media Commons,简称MC)。IC一般译作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公共空间、信息共用基础设施、港台也译作资讯坊等[1]。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2]。有鉴于此,MC的服务理念强调的是一站式服务和协作学习环境,这里的服务不仅仅是资源,还包括设施、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等等。

1.1 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构成[3]

从结构上来说,MC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构成,即物理构成、资源构成和人员构成。

(1)物理构成:包括可伸缩的多媒体学习中心、促进小组研究的多媒体研讨室、指导读者利用资源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和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

(2)资源构成:包括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服务设施,其中多媒体资源主要以学术资源为主,其媒介基本上是模拟媒体和数字多媒体,亦包括印刷资源,例如与语言学习配套的图书、影评杂志、多媒体资源目录和工具书等;多媒体服务设施包括微机、扫描打印设备、在线通讯工具、相关的软件等;

(3)人员构成:MC应该设有多媒体服务咨询人员、多媒体技术支持和培训专家。

1.2 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特点[2]

(1)无所不在:每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界面,使用同样的软件和多媒体资源;

(2)适应性: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

(3)伸缩性: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4)群体性: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空间。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服务应该重新定位为教学辅助服务,它包括各学科学习参考类的多媒体资源提供和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素材积累,包括整合的服务设施和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包括开放舒适的服务环境以及协同学习的研讨空间等。

2 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服务转型暨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的构建

北京大学图书馆适应教学科研对多媒体学术资源的需求,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图书馆IC的建设成果,并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为基础,于2006年开始筹划构建新型的多媒体资源与服务格局,并已于2007年9月开放了具备MC特征的多媒体学习中心、视听欣赏区和多媒体研讨室,正式完成了MC的初步构建,开始向新型多媒体服务转型。下面将主要从建设背景、多媒体资源、服务功能与特点、空间布局设计和服务效果等方面,介绍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重新定位、转型以及MC构建的做法与经验。

2.1 背景

北京大学图书馆从视听服务到多媒体服务经历了20余年的历史过程,早在1992年之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就成立了听力室,但是与胶片阅读合属于阅览部,并未单独建制;1993年视听室从阅览部分离,最初提供听力和大录像(集中放映)服务,后来又增加小录像(单体视听)服务,这期间服务格局和服务项目多次发生变迁,是视听服务比较动荡的时期;1998年随着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落成,视听阅览部正式挂牌并将主体服务区域迁至南配殿,设立音乐视听室和单体视听室开展放映服务,另有语音室提供磁带服务。一直到2006年底,北大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均是以模拟媒体资源和相应的播放设备如电视等为主的视听服务,但是视听服务期间我们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多媒体资源,这是转型为多媒体服务的重要基础。

2006至2007年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多媒体服务的转型。新型多媒体服务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学术资源、舒适开放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先进新颖的视听欣赏设备和数字化的服务手段等为标志,开创了多媒体服务的新局面。

2.2 多媒体学术资源建设

北大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建设遵循学术性原则,以北大图书馆总体的馆藏发展政策为指导,以为用户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根本宗旨,不断拓展采访渠道、逐步建立学术性和特色化的多媒体馆藏。其建设途径,包括采购、采集、数字加工、租用和交换等几种渠道。

在采购方面,目前可供采购的资源不论内容还是载体形式都日益丰富。就内容而言,随着人们对于学术性和文化价值高的多媒体资源的需求的增长,出版和制作单位对于这类资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虽然支持各重点学科、尤其是理工学科教学的教辅性多媒体资源还非常稀缺,但是一些科技类或科学主题的,例如地理、天文、环境等方面的多媒体资源已经可以找到一些;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比较容易采访到具备学术价值的资源。就载体形式而言,除了VCD、DVD、CD-ROM等,目前比较热门的载体是在线多媒体资源库。

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购买的新东方网络课程数据库、“知识视界”视频教育资源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等均属于此类[4],这些数据库提供了集成的多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服务便捷,一经发布,就受到广大校园网用户、尤其是教职员用户的广泛关注。

同采购相比,图书馆在采集和数字加工方面更容易获得学术性和文化价值高的多媒体资源。采集一般是指摄制或录制一些讲座、报告以及卫星电视节目等;数字加工则指对已有的模拟多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非常具有特色的“北大讲座”栏目就是以采集在北大举行的各类学术讲座为主,目前已经积累有近700个主题、上千小时的内容;而外语、文化和一些科技类的节目可以从卫星电视频道进行采集。数字加工制作应该根据本馆的采访原则选择珍贵的或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源进行,而且应该根据馆藏发展政策形成分层次、分级别的加工策略。北大图书馆目前的多媒体加工设备可以进行50M码流的高质加工,可以达到电视台播放的标准;资源方面正在和北大教育技术中心、电视台等单位积极合作,这些资源都特别具有典藏价值,一旦解决了版权问题,就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采访渠道外,必须多方拓展渠道以建立自己的特色多媒体馆藏,这对图书馆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好多媒体特藏,多媒体资源及其服务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从图书馆的书、刊、电子资源等中脱颖而出,受到读者的关注。北京大学图书馆经过多方努力、联络,于2006年4月初与崔永元的《电影传奇》工作室达成协议,正式保管并数字化加工崔永元在《电影传奇》拍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电影史素材资料,结合北大图书馆自有的中国电影资源,已经形成“中国电影史”主题的多媒体特藏,今后也还将继续建设“北大史”、“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多媒体特藏。另外,与院系合作,充分发掘院系及教研人员所拥有的资源或所掌握的资源线索,也是建设学术性特色多媒体馆藏的重要渠道。

经过20余年的积累以及最近二三年的建设,北大图书馆形成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目前拥有模拟媒体10000余种、30000余件;在线资源(含本馆数字化及外购资源)包括8000多小时学术讲座/报告/节目、1500小时外语/计算机/考研课程;100000余首音乐单曲……

有了丰富的多媒体学术资源,北大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教职员对于多媒体资源的服务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多媒体资源及其服务正在成为电子资源之后被教学科研广泛采用的资源之一,而且由于多媒体资源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征,更多地受到教学的欢迎,作为教学演示和课件制作的首选资源之一。

2.3 服务功能与特点

本着学术性、一站式、方便可伸缩等原则,北大图书馆为其多媒体服务转型规划了五项功能。

(1)目录检索和浏览

首先,北大图书馆认为其新型多媒体服务应该是开放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内部网,而是通过主页向公众开放,当然限于版权,这个开放主要是目录级的。此外,北大图书馆为其读者提供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服务,通过订制开发的多媒体服务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多媒体资源之间、多媒体资源与文本资源之间统一的检索和浏览。

(2)资源点播和播放

为了解决模拟多媒体的播放以及在线资源的点播问题,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引进了多媒体播放中央控制系统(以下简称“中控”)和邦丰网络播放器。中控系统由控制主机、监视屏和视音频矩阵切换器、红外发射器等组成,一端接驳录像机、DVD机等模拟多媒体设备;另一端接驳安装了视频卡的多媒体微机,当读者通过多媒体服务系统点播了某个资源时,由工作人员根据点播信息播放相应的资源、并通过中控将播放信号切换到读者的微机上供读者收看。这种播放方式对读者而言是无缝的,和在线资源采用同样的点播流程。

数字多媒体的播放,则主要解决的是不同数字化格式的统一播放问题,我们以多媒体服务系统内置的邦丰播放器解决,它支持当前所见的几乎所有媒体格式,读者借此也可获得无缝服务。

(3)资源整理和研究

为了开展基于学术需求的多媒体服务,北大图书馆还筹划与教学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内容整理和研究,增强资源和服务的学术价值。例如我们已经联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等单位,邀请崔永元及其工作室的资深电视工作者共同申请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影视资料研究中心”,拟共同开展中国电影史等主题领域的学术研究,这对于提升多媒体资源和服务的学术地位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4)自助编辑和制作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科研对多媒体高端技术的需求,北大图书馆引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包括工作站、 一体机、 扫描仪、 打印机、编辑和制作软件等,同时正在培养素材库和技术支持、培训、咨询等人员,拟向师生提供多媒体编辑制作服务。

(5)休闲和研讨

提供休闲式和规模大小不一、私密程度不同的协同学习环境和研讨空间,是北大图书馆新型多媒体服务规划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多媒体服务具有学术性和整合性两大特点,其中学术性特点在后面的建设效果和意义中有详细阐述,整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资源之间可以实现整合的检索、浏览和播放(见图1)。不同载体形式(如录像带、磁带、DVD、VCD、CD、在线资源)和不同数字格式(如RM、MPEG2、WMA、MP3等)的多媒体资源可以通过同一个检索系统、在同样的检索界面下进行检索和浏览,可以用同一播放器播放,或是用同一种播放模式播放(即不需用户操作、系统自动切换播放);

其二,是多媒体与文本资源之间可以实现统一浏览和检索。多媒体资源和其他学术资源可以同时在图书馆主页——学科导航中进行浏览,也可以同时在图书馆主页——全文统一检索系统中进行跨库检索。

2.4 空间布局设计

北大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布局设计充分体现了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环境空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果敢决策,腾出宽敞明亮和视野开阔的区域,很快搭建起MC的主体服务格局;同时在家具设计以及环境部署等方面均不遗余力,委托或咨询专业的设计公司,终于形成了北大图书馆目前非常具有实践特色的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受到北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它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对加强图书馆的服务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1)开放舒适的环境布局

北大图书馆的MC布局现在包含四个部分(见图2)。

多媒体学习中心:开放式、舒适、可伸缩的多媒体学习空间,可以检索、浏览和在线播放各类多媒体资料;

视听欣赏区:MC的休闲区域,这里提供舒适的视听欣赏环境,读者可以在这里收看电视、听音乐,可以谈话和休息;

多媒体研讨室:提供给群体读者进行团队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一些院系比如外语或艺术学院的老师可以利用这里的空间及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实验、学生群体或科研小组可以利用它进行研讨或协作;

视听教室:承担学校影视、音乐公选课;提供电影、音乐集中放映和会议、讲座、培训、小型演出等。

(2)一站式的服务设施

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服务是一站式的服务,用户可以使用MC中的所有资源、设备和设施,可以在这里进行检索、点播、编辑制作、咨询和技术支持等全部服务。

(3)协作学习的空间

北京大学图书馆MC设有专门的协作学习或研讨的空间即多媒体研讨室,同时MC的其他服务区域如多媒体学习中心和视听欣赏区等也以灵活的座位布局支持用户的协同学习。

2.5 影响和作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新型多媒体服务开展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服务正在从边缘走向前台,逐步成为和电子资源检索、书刊服务以及信息咨询等并列的图书馆主流服务项目。传统的视听服务只有借助这样的转型才能走出困境、开创全新的服务局面。

(1) 多媒体资源及服务对教学科研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多媒体资源和服务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欢迎。2007年北大图书馆多媒体读者服务的现场接待量接近40000人次(仅限馆内多媒体学习中心区域),读者流量与前两年相比有大幅增长;同时根据读者检索频次和在线点播频率的统计,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频率非常高,几个月的时间里仅《新东方网络课程库》的点播就达到65000次以上,平均每天400余次。说明多媒体资源和服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多媒体资源和服务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先后引进了新东方网络课程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知识视界视频教育库、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等几个知名的在线多媒体数据库,一经发布便引起校园网读者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教师的关注。例如外语学院的一位年轻教授就分别将《知识视界视频教育库》中的原版视频(如《来自旷野的激励》)和在线的原版电影(如《Dead Poets Society》)等指定为其“外语教学法”课程的多媒体参考文献。多媒体部也多次收到学校其他教职员用户关于多媒体资源使用的咨询,说明多媒体资源和服务的读者对象正在从学生向教师倾斜,其对教学科研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

北大图书馆于2007年10月展开了关于多媒体资源与服务的读者调查活动,调查共回收了500余份有效问卷,说明读者对多媒体的服务关注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当问及应该增加哪些多媒体资源时,读者对学习参考和语言学习类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见图3)。这一结果与我们的资源建设目标和下一步发展规划都不谋而合,更主要的是这一结果说明读者确实在关注我们的多媒体资源、确实在使用我们的各类多媒体资源。其他调查如“您在宿舍和家里经常使用我们的哪些资源”、“您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采购”等都得到了类似的反馈信息。(2) 多媒体资源和服务的发展空间将有更大的拓展。

上面提到的多媒体资源与服务的读者调查活动我们也针对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问题,例如“您对多媒体服务有哪些建议”、“您是否通过其他途径使用过好的多媒体资源”等等,得到的反馈信息显示我们的资源和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用户对其还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下一步我们在增加多媒体学术资源、改善多媒体服务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扩大宣传、加强培训、开展更多的服务项目等方面也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境外尤其是香港和美、加、英、澳等地区和国家都在进行IC、LC(Learning Commons学习共享空间)甚至TC(Teaching Commons教学共享空间)、RC(Researching Commons研究共享中心)的建设,其目标在于整合全部可用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设施和服务等,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协同学习(教学、研究)环境,这也正是多媒体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大图书馆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学习空间,一个舒适的环境,一个吸引学生和老师的地方,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其他必要的纸质资源于一个环境,加上灵活多样的学习软件和足够的计算机,使来这里学习的人都能利用这些资源和环境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个环境和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不同,它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和环境来进行交流和讨论,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加上我们专业工作人员的辅导和配合,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流连忘返,发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成为优秀的北大的学生。

综上所述,北大图书馆构建的新型多媒体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亮点,它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学习环境和服务功能的新要求,对提升北大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水平、扩大多媒体服务对教学科研的影响力,进而加强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辅助作用,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五花八门的信息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2007-5-11]. http://blog.sina.com.cn/u/49984e75010003ni,2006-06-02

2 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32

3 孙瑾.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图书馆杂志.2006(4):57-60

4 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多媒体资源服务主页.[2007-5-25].http://www.lib.pku.edu/ portal/portal/group/pkuguest/media-type/html/page/multimedia.psml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8年1月9日

Transition and Reengineering of the Library Multimedia Services under the Networked Environment

Zhang Chunhong Zuo Yubo Liang Nanyan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dia services in transi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edia Commons i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It describes the reengineering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digital media services based on academic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tworked environmen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PKUL Media Commons.

Keywords:Multimedia Services; Digital Media; Information Commons; 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