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翻出了曾经的商海沉浮

2008-07-31 05:32吕翠莲
走向世界 2008年4期
关键词:四合院济南

吕翠莲

在济南制锦市小区的锦缠街47号,有一座带有北方典型特点的四合院,该四合院布局规整,北屋五间,青瓦抱厦,木格窗棂,雕梁画檐,堪称民族古建之经典。曾经,一代民族实业资本家张东木从这里走出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而张东木,据说就是曾经一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里陈六子的原型。

《大染坊》里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印染大亨陈六子,让人们再度提起济南曾经盛极一时的染织业,以及济南开商埠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济南的染坊业由来已久。染坊,是从事染绸、布、衣服等的作坊,由于它包括了洗染织补等业务,这个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济南和其他城市一样,染坊业是伴随着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又有把二者合称为染织业的说法。早期的染坊设备很简单,纯粹是家庭手工业,20世纪初济南的染坊一般都是前店后坊,同一个地方既营业又生产,西方洗染技术传人中国后,济南得风气之先有了现代化的新式染坊,到了20世纪20年代,济南已有20多家染坊,坊址在旧城西关,南关一带,当时较大的染坊多为棉布行附设,从事加工青蓝色布料,所用颜料来自泰安等地的土靛,后来改用进口颜料,20年代末,济南的染坊有50多家,生产方式仍旧是手工操作。30年代济南的染织工业发展迅速,从周村迁至济南的东元盛染厂首先实行机械化生产。

“东元盛”是山东近代著名的民族工业之一,济南市第二印染厂的前身,由柜台人张启垣创办于清末,张启垣就是张东木的父亲,也就是锦缠街47号院最早的当家人。

淄博周村在清朝末年的山东,还是一个商贾云集,货物吞吐的大码头。1898年,张东木的父亲张启垣就在此地开了一家叫做东元盛的小染坊。

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后,济南交通成为枢纽,商业日趋繁盛。1916年,周村发生兵乱,张家举家迁到济南制锦市一带。

张东木从小生活在这里,并在附近的制锦市小学读书。1930年,张东木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27年“七·七事变”时,正在当时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张东木回到了济南,成丁东元盛的少东家。张东木接掌染厂以后,积极探索,并创出了“名驹”和“双鱼”两个独步省内外20年的名牌,直到50年代,依然响当当名气不减当年,影响范围甚至到了东南亚一带。济南解放后,张东木积极投身新济南的建设中,1949年8月,济南召开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张东木当选为副主席,不久,他又被推举为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委员,次年11月,张东木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张东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己捐献了一架飞机,成为山东省以个人名义捐献飞机的第一人。

1954年,东元盛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传统优质产品“名驹青”,“双鱼蓝”仍是畅销货,并获得全国优质产品称号,此后生产的“航天牌”大花哔叽、大花贡呢,都是畅销不衰的优质品,1966年,东元盛染厂成为国营企业,此时的东元盛已经拥有上百台印染设备,数十台辅助设备,各种机床26台,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无底蒸化机、电子照相雕刻等先进设备,具备了现代企业的特征。

问问济南的老人,不少还记得东元盛染的布,说起来都啧啧夸奖:“染得可鲜亮了,色儿也正……”

锦缠街这座老四合院,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亲眼见证了眼前的这一切变化,同样,这座老四合院的命运也在变,“文革”期间,原先的主人搬走了,又来了新的;后来,这些住户也陆续搬走了;再后来,一位姓刘的先生将它买下,并保护起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四合院济南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秋意·济南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Hi济南
Hi济南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
四合什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