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别戏

2008-08-20 08:50徐迅雷
杂文选刊·中旬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梅兰芳人文时代

徐迅雷

陈导演凯歌,新近拿出了电影《梅兰芳》,据说感情纠缠神似《霸王别姬》,据说而已,我没有亲见。前些年,我实在无法喜欢他那无聊至极的《无极》,但我毕竟还怀念1992年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丰厚的,它能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皆因两位伶人——程蝶衣与师兄段小楼悲欢缠绵的故事熬出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段小楼因对祸事的恐惧和家庭的牵绊,中断演戏,这不是“霸王别姬”,而是“伶人别戏”;“文革”时期,兄弟二人“反目”,对毕生艺术追求深感失落的程蝶衣自刎于舞台之上,这不是“姬别霸王”,也是“伶人别戏”。然而这是电影上的,现实中的“名伶别戏”,比舞台上、电影里还让人唏嘘。幸好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梅兰芳、程砚秋已逝,否则不知道生存状态将是如何。梅蘭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他们是大角,是戏班的台柱,京剧之栋梁。京剧《霸王别姬》,是梅兰芳这位绝代名伶的拿手好戏。学生时代的罗瑞卿,为看一出梅兰芳的戏,大冬天把铺盖都卖了。1949年后,当了公安部长的他,把这故事亲口告诉了梅兰芳。梅先生感动地说:“以后我请您,我请您。”谁都知道,这个“以后”,若搁在“文革”,必然是“没戏”。

“就像研究梅兰芳必须研究他的八卦情史一样,研究马连良则必须研究他的请客菜单。”早在2004年,在作家章诒和的名篇《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中,我们见识了马连良。为了艺术生命的持久,马连良早年的生活很有规律,对饮食更是讲究。“马先生的吃就和他唱的戏一样,前者精致到挑剔,后者挑剔到精致。”有时他请客,简直就是“共赴圣餐”。马连良最爱吃两益轩饭庄的烹虾段。每逢渤海对虾上市,他必请好友同往。叫这道菜时,必吩咐要“分盘分炒”。即炒三五对虾,用八寸盘盛上。吃完一盘,再炒一盘。有时连吃三四盘……这当然都是上世纪前半叶的事。

马连良是在1951年由周恩来派人至香港接回大陆的。“墙里静好,墙外世事扰”,其实墙里也被扰得无法安生了——别说演戏。到了“文革”,马连良家被红卫兵洗劫一空。1966年12月13日中午,剧团食堂开饭了,大家排队。马连良问站在他前面的张君秋:“今儿吃什么呀?”张君秋答:“吃面条,挺好的,您来三两吧。”马连良买了一碗,之后,便摔倒在地。拐棍,面条,饭碗都扔了出去。16日,马连良遽然长逝。

名伶别戏,是时代的产物。脑袋改变了肚皮,政治改变了文化。名伶别戏,折射出一个时代如何从“没文化”到“没人文”。“没文化”是表象,“没人文”是内里;“没文化”是前因,“没人文”是后果。

当今时代,已没有一位戏曲大师了。2008年5月4日这天我看到的新闻是:浙江一个越剧班招生,总共只有八十多位报考者,其中会唱一点越剧的不到十人。面试现场,不断有考生们高唱流行歌曲,还有女孩“秀”起了钢管舞,结果让考官惊呼:“天哪!”

猜你喜欢
梅兰芳人文时代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梅兰芳以情打假
e时代
e时代
梅兰芳以情打假
e时代
人文社科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