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飞翔

2008-09-02 07:41赵丕聪王伦娓
解放军生活 2008年8期
关键词:机务张鹏光华

赵丕聪 范 涛 王伦娓

5月31日12时30分,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下达命令,某陆航团派出三架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返程时转运部分伤员及相关人员。

14时20分,直升机降落理县,专家们挥手向机组告别,机组人员迅速组织14名伤员及相关人员登机。

随即,三架直升机从理县按预定飞行高度和路线返航。

在银杏前方大约2公里,邱光华机组保持高度2200,多么秀机组高度1800。就在这时,局部气候骤然变化,遭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猛烈袭来。

“准备上去,到云上去。”多么秀直接拉升飞机上升高度,准备飞到云上去。

“你速度不要小于150,我保持120。”过了30秒,邱光华机组又问了一次,“速度多少?”

“速度160,你是多少?”

“我是120。”邱光华机组与外界的联系从此中断。

“不要动,看下航线……”这是邱光华机组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上午,地面搜救部队经过全力搜寻,找到了734号直升机的残骸和机组人员、搭乘人员的遗体。

我军陆航发展史上有他留下的光辉一页

有着58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

羌族汉子邱光华是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的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在许多飞行员眼里,有着58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他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

与他共赴国难的直升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米一171直升机。把这批飞机从厂家接回国的,正是邱光华。而在国内首飞这个机型的,也是邱光华。

在我军陆航发展史上,邱光华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1年9月,正是他和战友们与外籍飞行员一道的试飞,为某高原型直升机定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团党委考虑到邱光华再有半年就将停飞待退,并且家乡就在地震重灾区茂县,父母和弟妹都生死不明,没有把他列入最早的救灾机组人员名单,而是作为地面指挥员。

但邱光华一看没有自己的名字就急了。一路小跑到团长余志荣的办公室,直接质问道:“团长,凭什么不止我飞行?”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这一天起,平安短信不再来

5月51日,汪玉没有收到短信,她一遍一遍拨打丈夫李月的手机却总是无法接通

李月是个闲不住的飞行员。

任务前期,年轻飞行员还没有被安排上前线。但外场忙碌的景象使李月一分钟,也坐不住。他向团党委主动请战,要求参加一线任务。

李月是家中的独子,今年才28岁。但他也有着丰富的任务经历。

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他是第一个向大队递交决心书的。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就投入了抗雪救灾工作,跟随着任务机组转战川黔地区。

5月12日,李月从高原完成驻训任务刚刚返回驻地。

飞行四大队的飞行员们不会忘记,这天中午,全体人员正在午休。地震发生时,房子都被摇得咔咔作响,李月不顾强烈的震感,急匆匆地跑进每个房间,一个人一个人叫醒,并安排十五个住在最里面的新飞行员迅速有序地离开房间。当他确定大队没有人了,才快速跑下楼来。下楼后还很幽默地说:“在楼上比开飞机还不稳。”

地震后,李月新婚的妻子汪玉每天都会收到李月发来的平安短信,这是他们的约定。

5月31日,汪玉没有收到短信。第二天,当部队通知她,李月所在的734机组失踪时,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消息,她一遍一遍拨打李月的手机却总是无法接通。

和“王大爷”搭档飞行就像吃了定心丸

王怀远能独立胜任3个不同机种、6种不同机型的直升机维护和使用,是团队最出色的空中机械师

团里的年轻人都喜欢称呼王怀远“王大爷”。扎根机务维护岗位近30年,王怀远能独立胜任3个不同机种、6种不同机型的直升机维护和使用,是团队最出色的空中机械师。

5月13日,震区普降中雨,气候条件对飞行安全带来极大挑战,飞行准备难度加大,维护工作量异常繁重。王怀远凌晨4时就赶到外场加紧准备,凭借自己丰富的维护经验和过硬的维护技能,连续苦战5个多小时,为大规模出动直升机参加救灾创造了条件。

随着抗震救灾全面展开,机械维护和飞行准备任务越来越重,每次飞行任务一结束,王怀远就顶着停机坪上三四十度高温,带领机务人员严密排查故障、检查设备,直到把一个个安全隐患都消除在地面。

团长余志荣多次与王怀远搭档飞行。他告诉笔者:“王怀远业务技术精湛,飞行安全意识强,飞行时视觉较宽,应急处置能力好,和机组人员协作意识也比较好,和他搭档飞行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即使不是救灾英雄,也是机务工作楷模

每次飞行结束,陈林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28岁的陈林是个帅小伙,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

陆航团负责机务工作的副团长周万强告诉笔者,陈林就是没有成为救灾的英雄,也是机务工作的楷模。

陈林对工作的热爱,中队人人都能讲出几段。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对刚刚满一周岁的女儿,陈林有太多的爱还没有表达。部队任务多、飞行任务重,一直没来得及好好给小宝贝过一周岁生日。在执行任务临别前,他搂着可爱的小家伙说:“等爸爸打赢抗震救灾这场战斗回来后,一定给你买一个漂亮的大蛋糕。”

地震发生后,陆航团在操场为飞行员家属搭建了避灾帐篷。陈林却坚决不让妻子来队:“团里这么忙,不要添麻烦了!”

5月30日11时,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后一面……

编外机组成员在蓝天上书写辉煌

灾难,让长着一张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张鹏长大了。

士官张鹏是一名司机。地震发生后,他主动向连队申请,在保证自己工作的同时,参加搬运救灾物资的队伍。

张鹏说:“也许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做太大的事情,但我参加搬运物资后,也许就能把物资的速度提前那么一两分钟,被困群众也就会多一分存活的机;会!时间就是生命!”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时话特别少的战士,似乎一下子迸发出了全部的热情:大部分官兵轮班工作,他却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无论多晚归来,他总不忘提醒值班员,明天一定早点叫他起床,十几天里他完成了170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他把兜里仅有的80元,作为一个非党员的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在一次运送救灾物资返回途中,有个伤员被疼痛折磨得无法忍受大声呼叫,见此情形,为了不让伤员的声音影响飞行,张鹏主动伸出自己的肩膀,让伤员使劲抓着自己,他后来把这个动作称为“痛苦转移法”。

管理员高跃说,参加抗震救灾以来,张鹏的话突然多了起来。睡在车里、走在路上,时不时跟战友们说说在灾区看到的人和事。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天晚上,张鹏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高跃哑然失笑:“你个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跟我的年龄没有关系,而在于是否懂得了责任,懂得了勇敢无私。”张鹏一字一顿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

灾难,让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男孩,长大了。

责任编辑高杰

猜你喜欢
机务张鹏光华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点亮生命的光华
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被文在寅削权的军情机构啥来头
现代培训理念在机务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理发风波
珠翠光华
租个女友回家
兄弟如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