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探讨

2008-09-05 10:15杨嘉丽龙志飞蔡庆飞杨欢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6期

杨嘉丽 龙志飞 蔡庆飞 王 丽 杨欢欢

摘要:回顾了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的内容和步骤,提出了如何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分析了应用决策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总结出了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8个方面影响因素,探讨了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方法和可行性。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お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4] 傅家骥,仝允恒.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 刘来福,曾文艺.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