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之谜

2008-09-20 03:58赵贵林
红岩春秋 2008年4期
关键词:白帝城巴人刘秀

赵贵林

白帝城以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声名远播,但她的来历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公孙述命名白帝城?

白帝城的来历,现在一般都说与公孙述有关。

公孙述字子阳,是西汉末年陕西兴平市人。他的祖辈和父亲都当过官。公孙述年轻时就当了天水郡清水县的县官。他父亲怕他上任后不会处事,派了个老管家陪他去。那知这个管家去了一个多月就回来说,少主人根本就不听他的。没有老管家,公孙述却把清水县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下就有了名气。王莽当政后,任命他为导江卒正。导江就是成都,导江卒正就是蜀郡太守。王莽没当多久皇帝就死了,各地诸侯割据一方,公孙述也想乘机自立为王。

当时神学盛行,大家都相信迷信。公孙述想当皇帝,于是找了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他首先从圣人那里找根据。他说,孔子作《春秋》时就定了鲁国十二位公,汉朝只有十二位皇帝,到汉平帝时气数尽了,刘家人不能再当皇帝了。公孙述根据有的纬书上有“废昌帝,立公孙”、“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这样的话,说现在该他坐天下了。纬书在东汉时特别盛行。所谓纬书,就是依托儒家經书预言未来人事吉凶、治乱兴废的一种书,内容大多神怪荒诞,隋炀帝上台后,把所有的纬书都搜来一把火烧了,这种书才销声匿迹。

其次,公孙述散布些神异现象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说他殿堂旁井中冒出一股白雾,雾中有一条白龙腾飞;他的大堂前晚上光芒四射,有神人光临。甚至还说自己的手掌上的掌纹现有“公孙帝”三个字。

公孙述还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关系,来为自己当皇帝找理由。他说汉王朝得“火德”,王莽得“土德”,土克火,所以王莽要取代汉王朝。公孙述说自己在成都,成都在华夏的西方,西方属“金”,“金”要代替“土”,王莽之后就该他来当皇帝。于是,公元25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与“金”相对应的是白色,所以公孙述崇尚白色,有人说他就是白帝。瞿塘峡口是通往西南的关隘,公孙述派重兵把守,修筑城池,公孙述将它命名为白帝城。

公孙述雄心勃勃,预先把全国各地地方官的官印都刻好了,想一统天下。可是有人却说他是“井底之蛙”。这个人就是他小时候的好朋友马援。

有次,马援来见公孙述。马援以为少年朋友见面,一定是握手言欢,不拘形式的谈笑风生,谁知他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场面。

公孙述高坐在金銮殿上,武士林立,戒备森严,然后请马援进去,进去后按宫庭的礼节参拜,参拜完由礼宾官陪同马援到宾馆休息,马援是平民百姓,专门为他制作了一套平民穿的服装和帽子。然后,在皇家的祭庙中,召集文武官员到场。这一切安排停当,公孙述才从皇宫出发,全城戒严,盛大的皇家卫队,前呼后拥。公孙述一路走,一路向这些官员招手致意。为招待马援,公孙述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公孙述要马援到自己手下作官,封他为侯爵。马援却不愿意,告辞走了。后来,他说,公孙述只是井底的青蛙而已。

柏杨先生读到这一段史实的时候,感慨地说:中国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心理:小人得志。小人物一旦有三个部属或两个食客,经常在身旁兜圈子,就意乱情迷,开始摆谱。柏杨先生说,这种人认为只有摆谱,才可以把对方摄服。问题是被摆谱手段摄服的,全是脓包。看在英雄豪杰眼中,便不禁失笑,马援先生把沾沾自喜的公孙述形容成是蹦蹦跳跳的井底之蛙,可谓传神。

后来刘秀征讨公孙述,战前,给他写了封信,希望他投降。指出他说那些神秘的预测都不对。说手掌有字这一套都是王莽玩的把戏。刘秀在信中对公孙述很客气,称他为“公孙皇帝”。公孙述根本就不买刘秀的帐,注定了他后来满门抄斩、也为后来的成都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公元35年,刘秀派大将岑彭攻占了白帝城,一直打到了垫江一带。公孙述派刺客杀死了岑彭。刘秀又派吴汉率兵,直逼成都。公孙述用重金募集五千敢死队,从后面偷袭,打了个冷不防,吴汉掉在河里,拉着马尾巴才爬上岸逃走了。但大势所去,局部胜利起不了多少作用。后来,吴汉的军队攻至成都。公孙述慌了,翻占卜书,看到有“虏死城下”的话,以为吴汉要完蛋了,于是亲自率兵出城交战,结果被刺穿胸部,掉下马来,手下人拼命把他救了回去,当晚就死了。第二天全城投降,吴汉进城后,对公孙述满门抄斩,两三天后突然对全城人进行奸淫烧杀,仅妇女儿童就死了一万多人。

公孙述死后,有人认为他是“战死不投降”的英雄,在白帝庙塑了他的像,白帝城成了祭祀他的地方。

巴人祭祀白帝天王的场所?

宋代有位叫杨安诚的人,他在《白帝庙》一诗的序言中就写道:公孙述当皇帝的时间不长,而且他没有到过白帝城,只是在这儿驻防。后来,刘秀派人攻下了这里,这里就不是公孙述管辖的区域了,当地人不可能来祭祀他。

白帝城在瞿塘峡口。郦道元《水经注》上说,瞿塘滩上有神庙,特别灵验,当官的经过那儿,都不敢声张。一些商人旅客上水从那儿过时,害怕篙竿戳在石头上有声音,就用布把篙竿头裹起。《水经注》上没说神庙里祭祀的是公孙述。

白帝庙不是祭祀公孙述,那又祭祀的什么神呢?杨安诚没有说。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在他的“湘西北的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潘先生说,白帝城的来历,与三个称王称霸的人物有关。一是廪君,二是公孙述,三是刘备。

大家都知道廪君是巴人的首领,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当时巴国的都城在江州,巴国与楚国经常有磨擦,于是凭借瞿塘峡的天险,建了城堡,名扞关。《水经注》上说“扞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扞就是保卫、保护的意思。

廪君死后化为的白虎神,后来又演变成白帝天王,受到巴人的信奉。潘先生认为,奉节是白帝天王信仰的一大中心,起初巴人信仰,后来汉人也信仰。因此,白帝城是巴人祭祀白帝天王的地方。

潘先生认为,《水经注》上说,白帝城是公孙述命名的,他为什么要把远离都城的扞关取这样个名呢?这可能是因为巴人崇尚白帝天王,取这个名称是为了取得当地巴人的好感。所以说,白帝城这个名称即使是公孙述取的,也是根据巴人信仰白帝天王而命名的。

公孙述的白帝城,在唐代以前,似乎不被人承认。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在奉节写《白帝城怀古》一诗时,说“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这里既提到了廪君的巴子国,又说了刘备的汉王宫,就是没有说到公孙述。直到中唐杜甫在奉节时,写《上白帝城 》一诗,说到“公孙初持险,跃马意何长”,从此,迁客骚人每每吟咏到白帝城时,都把公孙述与白帝城联系到一起了。

白帝城为何会几易其主?

公孙述也好,廪君也好,现在在白帝城上都看不到他们的形象了,而且,历史上白帝城祭祀的人也曾几易其主。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川东北一带有个叫蓝廷瑞的人造反,四川巡抚林俊征讨他,路过白帝城,看到公孙述的像,十分不满。说,公孙述是个“乱臣贼子”,如果这种人还要祭祀,那今后蓝廷瑞也要让人供奉了。于是他把公孙述的像毁了,改塑土神、江神和马援,并取名“三功祠”。

老百姓以土地为生,白帝城于位于长江三峡咽喉要地,祭祀土神、江神,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要为马援塑像呢?

马援是东汉一位很有才气的军事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画虎类犬”等成语都出自于他的口。

马援年轻时很有胆略,他当督邮时就敢作敢为。督邮是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到各县巡视、督察。有次,他奉命押送囚犯,这个人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了,自己则潜逃到外地。后天下大赦,马援才敢露面。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自称西州大将军的隗嚣占据天水,对马援非常器重,经常和马援讨论天下大事。公孙述在成都称帝,隗嚣决定派马援去探听虚实。

马援见公孙述摆威风,认为他不过是“井底之蛙”。隗嚣又让马援到洛阳去见光武帝刘秀,刘秀听说马援来了,穿着平民服装亲自走下殿来迎接,对马援十分客气,回来后马援劝说隗嚣归顺刘秀。隗嚣想自立为王,马援多次劝说,隗嚣就是不听。

公元32年,刘秀率军讨伐隗嚣。当进入隗嚣地盘时,不少将领都说,对隗嚣的情况不清楚,大家又不熟悉地形,这样冒失地打进去,有些危险,刘秀也犹豫不决。这时候马援赶来了,刘秀连夜接见,征询他的意见。马援说,现在隗嚣手下人心涣散,这是进攻的好时机。大家不熟悉地形好办,他叫人取些米来,用米堆成个沙盘,山谷沟壑,一目了然,然后他对着沙盘,解说部队如何进军。马援对战局分析得十分透彻,刘秀下决心进攻。结果,隗嚣手下的人大多不战而降,隗嚣落荒而逃。这一战,马援“堆米为山”是取胜的重要原因,在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后来,马援在刘秀手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

公元48年,武陵山区的武溪蛮起事,刘秀派人征讨,结果打了败仗。六十二岁马援请命出征,刘秀想到他年纪太大,没答应。马援又当面请战,披甲执兵,飞身上马,须发飘飘,神采飞扬,刘秀受了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哪知进军中,武溪蛮凭着险要的地势,步步设防,加上正是三伏天,士兵中暑和得傳染病,死亡了好多人。马援自己也病倒了,部队陷入困境。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告状,说马援指挥不力,进军迟缓。刘秀派人责问马援。人赶到部队时,马援已经病死了。过去对马援有意见的人乘机诬陷他。刘秀生气,撤了马援的职务。直到20多年后,才追封他为忠成侯。

马援为国尽忠,死在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志愿。他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荐,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人才值得世人祭祀,所以把他的像和土神、江神塑在一起。

但是19年后,到嘉靖十一年(1532),四川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副史张俭路过夔州,他们觉得白帝城上建三功祠也不恰当。他们认为白帝城上应该祭祀刘备和诸葛亮。

宋、元以后,三国故事广为流传,到了嘉靖年间,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对白帝城可以说是浓墨重彩,既有让人荡气回肠的永安宫托孤、又有神秘莫测的孔明八阵图。所以朱廷立和张俭决定改“三功祠”为“义正祠”,祭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25年以后,巡抚段锦又将“义正祠”改为“明良殿”。

清朝咸丰年间,白帝庙又被几次整修,明良殿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从此,白帝城就成了祭祀蜀汉君臣的地方了。

猜你喜欢
白帝城巴人刘秀
英勇善战的巴人
动物的“叫”各不同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英勇善战的巴人
奉节观瞿塘峡
游白帝城有感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