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物性格 深入品评人物

2008-11-04 04:50鞠晓玲
21世纪中学生作文·中考适用 2008年10期
关键词:张良项羽刘邦

鞠晓玲

[原文]

大智大勇话张良

佚 名

姓名:张良

籍贯:安徽亳州,战国时韩国相国之后裔

出生年月:?——前189年

职务:汉初刘邦之谋臣

前些日子去图书馆,走到名人传记这一栏,一本《张良大传》出现在我的眼前。早就听说张良是汉初的开国谋臣,为刘邦这一开国皇帝的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我对张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顺手就借了这本书。我要仔细地拜读。

战国末期,诸侯国之间长期混战。当时秦国比较强大,其他弱小的国家终究敌不过秦国,都相继灭亡了。残暴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非但没有体恤百姓,而是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建宫殿、修陵墓,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张良这个韩国大贵族的后裔,看到自己的国家亡了,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天下,立志要复辟自己的国家。他变卖了家产,只身上路,寻找复国之路。倘若张良不是有勇有谋的人,怎么能下如此大的决心,一个人去闯天下?回想自己,连走夜路都不敢,真是胆小如鼠。

从张良身上,我还学会了要做大事就要沉得住气。我不禁想到有一年春晚小品中的台词:“冲动是魔鬼。”没有忍耐力是成不了大事的。这一点在张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张良在一座桥上看见一位老人,这个老人要张良给他提鞋。张良开始很纳闷儿,后来沉住气还是做了。于是这位老人要张良第二天天不亮来找他,见面后要传授一本兵书给张良。可是,接连几天张良去得都比老人晚,老人很生气。而张良并没有生气。这一天半夜张良就去桥上等老人。这一次,果然比那位老人去得早。老人看张良诚心备至,就把那兵书给了张良,说道:“熟读它,可以做帝王之师。”这就是有名的“黄石公授书”。日后,张良果然做了刘邦的谋臣,为刘邦打下江山出了不少谋略。

张良的大智慧,我觉得在“鸿门宴”这场著名的政治宴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成功地使刘邦转危为安,躲避了杀身之祸,抓住了项羽那种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弱点,使项羽在政治上由主动变被动,开始了长达8年的楚汉之争。

张良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为粪土。为世人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话。

[升级思路]

本文写的是读人物传记《张良大传》后的感想。文章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但是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些模糊不清。既然读的书是人物传记,文章的重点应该抓住人物突出的性格品质,品评历史人物,并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读此书后的收获。而文章只是几个事例简单的堆砌,文中两个描写张良的事例“变卖家产,寻找救国之路”、“黄石公授书”占了一半的篇幅,有喧宾夺主之嫌。

文章的标题是“大智大勇话张良”,“话”字是决定文章意理的走向的,是展现作者写作才华的平台,可是文章对人物的评论过于简单笼统。如在写张良为老者拾鞋、几次等待老者这件事上,仅用“没有忍耐力”草草了结,这样轻描淡写的文字在读者的心里自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的感受写得比较肤浅,泛泛而谈。如“倘若张良不是有勇有谋的人,怎么能下如此大的决心,一个人去闯天下?回想自己,连走夜路都不敢,真是胆小如鼠”,将张良的“勇”简单地和自己的怕走夜路联系在一起,感悟有偏差、不深刻。此外,文章结尾的一句评论“张良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为粪土”与文章无半点儿联系,以此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修改本文,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文中人物事例进行删改,选择凸现人物性格,昭显人物形象的事例。事例简洁明了地概括叙述并加以深刻的评论。其二,由点到面深入评论人物,添加“我”的思想感触,这个感触可以古今联系,运用对比等手法,将人物剖析透彻。其三,改写开头结尾等段落,使文章前后衔接通畅,浑然一体。

[改后文]

读史书 话张良

佚 名

个人简历

姓名:张良

籍贯:安徽亳州,战国时韩国相国之后裔

出生年月:?——前189年

职务和功绩:汉初刘邦之谋臣,协助刘邦打下汉朝江山

打开洋洋洒洒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有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像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永远为后人传唱。翻开汉初这一页,张良这个人物就不能忽略。作为汉初的开国谋臣,张良为刘邦这个开国皇帝的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前些日子,我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张良大传》,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仔细地研读了一遍,张良的大智大勇、无视功名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读后我收获颇丰。

张良出身世家,门第显赫,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大相国的后裔。在强大的秦国吞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中原后,背负着国仇家恨的张良毅然变卖了家中万贯家产,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儒家传统思想推崇“忠孝”,无论何时何地,国家与民族在子民心中的根基是不会改变的。在自己的国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自身的权利、利益和荣华富贵也随之变得轻如鸿毛、毫无意义了,而张良依然心怀国家与天下。这使我感受到了张良强烈的“爱国”情结。而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将这一情结深埋心底,才能在万难当前挺起脊梁,驱赶外敌,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张良身上富有传奇色彩也最为世人熟知的故事莫过于“邳桥拾履”了。城外邳桥头上,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三番五次地对张良提出非分的要求。面对如此的刁难和奚落,张良尽管心冒怒火,但他最终恭敬谦逊、心平气和地坦然处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老者的赞许,因此才有了后面的“黄石公授书”。对这本兵书的熟读对张良日后为刘邦出谋划策很有帮助。由此看来,非博大的胸怀无以成就大业,友善、宽容、大度、不拘小节这些都是我们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张良的大智慧,我觉得在“鸿门宴”这场著名的政治宴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深谙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骄傲轻敌的弱点,只身陪伴刘邦深入鸿门,沉着机智地应对险情,成功地使刘邦转危为安,躲避了杀身之祸,使项羽在政治上由主动变被动。最终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岸边。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张良为其巩固政权也作了不少贡献。几次张良想离开政坛云游四海,都被刘邦挽留住了。张良的智慧可见一斑。最后,张良因厌恶政坛的黑暗、君主对忠臣的残杀、吕后的残忍毒辣,而跟随赤松子出家为僧。这也许是一位大智者最好的归宿。

张良是“西汉三杰”之一,刘邦登上皇位之后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作为一代奇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话。

猜你喜欢
张良项羽刘邦
张良受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张良拾鞋
项羽虞姬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张良拾鞋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