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鸦片战争之英国人的礼品(下)

2008-12-27 07:16张宏杰
百家讲坛 2008年23期
关键词:礼品英国人皇帝

张宏杰

18世纪末,虽然英国已经与中国贸易多年,并且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但英国人只到过中国的一个城市——广州,一个地方——十三行,且在贸易过程中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可怜。为了能够和中国政府直接对话,劝说中国改革外贸制度,以扩大中英贸易,英国人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派人进京告御状。然而,结果却让英国人目瞪口呆,他们的要求被斩钉截铁地驳回,告御状之人受到严惩,皇帝下令重新研究、制定对外国人的管理办法。经过这次挫折,英国政府决定,必须派出使团直接与中国政府建立联系,否则中英之间的贸易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9月26日上午,马嘎尔尼使团从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乘早潮出发了。

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人确实动足了脑筋,多年来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使他们深知中国政府的骄傲自大和刚愎自用。他们知道,如果直接向清政府提出这些要求,很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他们找了一个非常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寿。当官不打送礼的,给皇帝拜寿,应该会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吧。

因此,刚刚接到任命通知,马嘎尔尼就向英国外交大臣提出:“不要使北京朝廷感到意外,要先行通知特使行将到来,特别要发出声明,保证此行的目的不是强求改正过去所受的委屈,只是代表国王参加向皇帝祝贺八十大寿的庆典,并附带谈一下两国以后贸易的互利问题。”

马嘎尔尼认为,要使中国对英国重视起来,那么英国对此行就必须精心准备:“对付一个如此骄傲的朝廷,它对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无知,而坚持东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须给予皇帝及其大臣以庄严华丽的印象。”(《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所以,他特意安排以兵舰作为大使座舰,并派轻装步兵和野战炮上船作检阅之用,以直接展示英国军力,在使团中安排科学技术人员,以显示英国科技的进步水平。

在准备礼品的过程中,英国人更是费尽了苦心。他们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西洋物品的人,也知道其他欧洲国家的天主教士已经向中国传播了一些欧洲的科技产品,不过那都是100年前的技术了。“天主教传教士未能把我们最现代的机器展示给中国人。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等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灵巧的民族高兴。”

于是,他们选择了最能体现欧洲技术进步的产品,带上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尔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等生活用品,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和装备,以及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主号”舰艇模型,另外还准备了进行机械和光学示范以及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还有陆军、炮兵表演和铜管乐队的演奏。

英国人这样介绍这些礼品:“如果赠送一些只能满足一时好奇心的时髦小玩意儿,那是有失礼貌的。因此,英王陛下决定挑选一些能显示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能给皇帝陛下的崇高思想以新启迪的物品。

天体运行仪代表宇宙,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点。这是天文学和机械学最佳结合的产品。该仪器准确地模仿地球的各种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从仪器上还可以看到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这架天体运行仪最后还能模拟各天体的蚀、合和冲,它指出人们观察时的确切月、周、日、时和分。该仪器是欧洲最精美的,它所设计的天体运行情况可适用一千多年。

地球仪上面标有地球的各大洲、海洋和岛屿。人们可从上面清晰地看到各个君主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该地球仪标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远航所发现的新地方,并画出所有这些远征的航海路线。”(《两个帝国的撞击》)

除此之外,礼品介绍中还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这不仅是为了暗示英国武器的绝对优势,同时也是为了谨慎地大量推销世界上最好的兵器。接着,又同样详细并浮夸地谈了赫歇尔望远镜、秒表、韦奇伍德瓷器、帕克透镜、布料等,最后,还介绍了王室成员和著名人士的画像,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真实写生画。

很显然,这个礼品单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有最新的成果。在介绍过程中,他们还特意提及了英国科学家牛顿。这应该是中国人首次听说这个人的名字:“这(望远镜)是由我国大科学家牛顿发明,其后又为我国天文学家赫歇尔所改进。这两个人在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值得将他们的名字上达贵国大皇帝听闻。”

英国人的用意在下面这一段中体现得更为分明:“欧洲其他国家都承认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因此英王陛下想在给皇帝陛下派遣使团的同时派遣几艘最大的船只,以示敬意。但鉴于黄海里有暗礁,而欧洲的航海家又根本不熟悉这段航路,英王陛下不得已派遣一些较小的船只。另外,英王陛下赠送给皇帝陛下英国最大的、装备有最大口径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两个帝国的撞击》)这是想暗示装备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及其4艘护航舰只是英国强大海军舰队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伦敦方面可以派遣强大舰队开赴广州。

他们甚至还带去了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皇帝感兴趣,可以坐着英国的热气球到天上转一圈。那样,他就成为东半球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英国人充分相信,这些全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会让中国皇帝大开眼界,对欧洲人刮目相看,因为,他们通过贸易深知,中国的工业还停留在中世纪时代,与英国的差距之大,实在是不堪一提。

英国人判断得很准。乾隆皇帝被这些还没有到来的礼品吊足了胃口,西洋玩意儿给他带来的一次次新鲜快感,让他这次更满怀期待。英国人到来的前几个月,皇帝降旨给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几省最高长官:“海洋风帆无定,(英国船只)或于浙、闽、江苏、山东等处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该督抚等如遇该国贡船到口,即将该贡使及贡物等项委派要员迅速护送进京,毋得稍有迟误。”

对于船到天津之后的搬运问题,皇帝想得也很周到。他提前吩咐:“该贡船到达天津时,若大船难于进(海)口,着穆腾额预备小船,即将贡物拨运起岸,并派员同贡使先行进京。不可因大船难以进口,守候需时,致有耽延也。将此谕传各督抚知之。”

皇帝的心急火燎一目了然。

经过9个月的航行,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1793年7月26日,他们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两位中国官员登上了“狮子号”,寒暄过后,他们开门见山地询问起“贡品”情况。对此,英国人记述道:“中国官员对于特使携带的礼品更是关心,正式请求先将礼品单送呈皇帝阅览。这项请求

自始至终是中国方面所最关心的问题。”如他们所愿,英国人提交了“贡品”名单和详细的说明,它们被迅速转交给了皇帝。,由于皇帝的生日典礼将在避暑山庄举行,而一些礼品太大,运输到承德可能会损坏,皇帝特意指示,比较大的8件礼品在北京安装,其余那些随“贡使”一起运到承德,让他先睹为快,

阴历七月初十,礼品运到圆明园,皇帝命人马上将这些礼品画出图样,送到承德供他观览。办事官员想等礼品安装完毕后再一起绘图呈览,却引来性急的老皇帝一通训斥:“贡使于十七日到园,距今已有六日。今日本报到来,朕以金简(大司空)等必将如何装饰,及西洋人并首领太监在旁观看,是否得其安装方法,大概情形分析附本报具奏,乃竟无一言奏及,殊为不解!……金简、伊龄阿(侍郎官)、徵瑞(盐政使)著传旨申饬……仍着金简遵照昨降谕旨,逐一开具尺寸清单,一井迅速具奏,勿再迟延干咎,”(《乾隆上谕档》)

皇帝对礼品的种种指示传到了英国使臣的耳朵内,这显然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英国人把这个理解成皇帝对英帝国的重视,而中国人对使团的热情接待更令使团成员坚信了这一点。

当使团的船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他们发现两名朝廷命官携带着大量作为礼物的食品,在那儿迎候。使团副使托马斯,斯当东认真地记下了礼品的数量,但由于数量太多,船上无法容纳,只能收下一部分,“将其余的壁谢”。“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仅仅是一个见面礼。在后来的行程中,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他们吃惊。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而斯当东则说:“大量丰富的日用品不但供应到全体团员,而且普遍供应到使节团的所有技匠、卫队和仆人。看来中国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费以求尽到对使节团的豪华供应。”

从现存的清代档案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接待英使极为重视。在清朝上下看来,接待一个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是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算政治账,而不能只算经济账。

英国人刚刚出发不久,皇帝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还前后连续多次下达详细的谕旨,不仅亲自认真安排这次对外宾的接待工作,还特意任命长芦盐运徵瑞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接待工作。

在估计贡使不久可到的乾隆五十三年六月,皇帝对接待的原则作了具体指示:“应付外夷事宜,必须丰俭适中,方足以符体制……此次英吉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梁肯堂(直隶总督)、徵瑞务宜妥为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而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英国使节记述:“皇帝陛下的这个意旨被所有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严格遵守。一位使节团员有一次偶然表示要买一件微小的衣物,承办招待的官员立刻买来,但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一切费用都记在皇帝的账上了。”这还仅仅是中国皇帝表示其慷慨的最微小的环节,其后的赏赐环节,英国人将要更为惊讶。

英国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热情接待经过英国商人之口先行传回了伦敦,整个英国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显然表示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分量。这种热烈的欢迎,是对大英帝国的敬意,这预示着使团很有可能顺利完成使命,开辟中英贸易的坦途。

两个国家彼此的柔情蜜意一直持续到使团到达承德。在这里,英国人见到了后来中国人屡次用来招待外国人的玩意儿:焰火、杂技和大型歌舞表演,也是在这里,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不愉快,原因是中国官员提出,马嘎尔尼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这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使节大吃一惊,立马拒绝了这一要求。

这一举动同时也让中国人大惑不解。

事实上,英国人采取的祝贺生日的伪装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称臣纳贡,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环节,更加深了这个误会。

传统中国对翻译的要求不仅仅是准确。那些对皇帝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彻的中国翻译,深知如何才能得到皇帝的欢心,所以在翻译时,他们往往将外国来文的语气加工得十分恭顺。而这次英国人来访,那篇皇帝读后认为措辞极为恭顺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的呈文,原文其实并不怎么恭顺: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与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嘎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特使将携带英王陛下赠送贵国皇帝的一些礼物,这些物品体积较大,机器灵巧,从广州长途跋涉至北京,恐怕路上招致损伤,因此他将乘坐英王陛下特派的船只直接航至距离皇帝所在地最近的天津港口上岸。请求把这个情况特呈北京。恳祈皇帝下谕在特使及其随员人等到达美津或邻近口岸时予以适当的接待。

这封信语气礼貌诚恳,不卑不亢。然而,翻译们却在汉文中添加了“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度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等原文中根本没有的惯用语。他们又未经英国人同意,将英国商人口头介绍的“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添加进去,以便于皇帝了解这个国家。同时,“为了改进北京与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等表达平等交往意图的文字被翻译一律删去,就成了呈现在乾隆面前的“恭顺”模样。

同样,英国国书经过中国翻译加工后,也味道大变。他们自作主张,让英国国王在信中欢呼中国“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又删去信中英王说他自己“仁慈为怀”,关注臣民与全人类的幸福,及其军事威力强大,“远及世界各方”,对战败的敌人,“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以同事和平的幸福”等语,反而把这些内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写成英王赞扬乾隆“大皇帝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护”。

读了这篇“表文”,你能不说英国人是前来进贡的吗?你能认为把英国人排在缅甸使臣后面让他们随班行礼有什么错误吗?

平等精神和等级观念是英国人和中国人的矛盾焦点所在。在英国人眼里,他们对中国进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访问,而在中国人眼里,国际关系中根本没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国来的,都是前来朝贡的。朝贡体系的核心精神是等

级制度,是基于文明不平等而产生的政治不平等,与主权平等的“外交”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中国人处理国内事务时,以等级制度为原则,强调君君臣臣,一级服从一级,以此来获得秩序。他们处理外交事务时,也依然如此。中国是君,外国是臣,“进贡”就是“称臣”。中国人显然认为,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和缅甸等国使臣一样给中国皇帝磕头,以换取中国皇帝对他们国王地位的承认,乾隆皇帝这样理解英国人的到来:“尔英吉利世居西澥,地隔重瀛,名不隶于职方,事罕征乎史册,因向风而慕义,始献赆以趋廷。”

而在马嘎尔尼的头脑中,文明国家的外交是平等的。英国人是以英国绅士的姿态,挺着腰板来到中国的。他对这个伟大帝国怀抱敬意,但对自己更为自信。航行几万里,只为了给中国皇帝磕个头,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马嘎尔尼使团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东方向英国开放贸易,并使英中关系建立在条约的基础上”。那个时代,英国人头脑里装着的是欧洲社会流行的启蒙运动的信念,即外交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而扩大国际贸易对全世界都有益,在启程之前,马嘎尔尼就说过这样慷慨激昂的话:“要使人类的知识更趋完善,不顾我们天性里的缺陷去建设一个幸福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同中华帝国间建立起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关系。”这是典型的启蒙时代的话语。

欧洲人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扩大生产、互通有无、提高就业水平、改善人类整体的福利、。他们说,自由贸易将惠及全人类,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以及自然资源优势都不同,所以,每个国家在经济上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实行自由贸易,可以让这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英国人说:“在地球上我们必须渴求的唯一东西是贸易自由,我们比地球上其他商业国家拥有更多的工业、更多的首创精神和更多的资本,除了开拓市场我们别无所求,让我们忠实地与对手开展竞争吧。”正是在这种信念下,马嘎尔尼被授权向乾隆表述说:“大英帝国除了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外别无所求。”

在今天看来,自由贸易的益处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在乾隆时代,这是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观点。中国人的财富观是静态的,他们不相信贸易会增加整个人类的财富。他们认为天地之间,财有定数,而对外部世界的利润从来都是不屑一顾。在中国人眼里,天朝的尊严是压倒一切的。他们只关心如何赢得他人的尊敬,并因此获得和平。

所以,英国人拒绝行礼,令所有的中国人都大吃一惊。

英国人拒绝行礼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中国朝野,中国朝廷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

英国人记述道,他们与和砷谈判礼仪时,遇到了一副阴沉的脸色:“和申堂接见公使的时候坐在正中一个铺着绸缎的高椅上,两旁有四个大臣……他们见了我们也不起立,态度冷漠,语气傲慢专横。”英国人感觉和砷故意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式,“为了表示国家的尊严,他们似乎决心避免以平等的精神回应特使的敬意”。

关于在此之后的争执的记载,已经汗牛充栋,没有必要在此罗列。事情的结局众所周知:因为英国人拒绝行礼,整个中华帝国都极为不悦。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双膝跪地,中国人也不再勉强他们非要把头碰在地上。觐见才勉强得以进行。

不过从此之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再可口,其他丰富的供给也减量一半,甚至英国人所住的宾馆档次也降低了一格。

一切都表明,大清帝国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英国人不太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觉受辱,就像他们不理解中国人当初为什么要给他们如此盛大的接待一样。这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实在是大相径庭。

但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是实力论者,他们都十分清楚,国家的力量主要建立在军事及经济实力之上。因此,英国人对此行还抱有希望。他们认为,皇帝看到那些代表英国国力的礼品后,会改变对英国人的态度。

确实,英国人的倨傲并没有影响皇帝对英国礼品的关注,皇帝首先看到的是运到承德的体积较小的礼品,内容如下:

两支汽枪,两支漂亮的猎枪,两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8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7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200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皇帝饶有兴致地细细观看了这些“贡物”,他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机器狗那样匪夷所思、巧夺天工的玩具。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无用处,而他并不需要那么多帽子。至于枪械他也应有尽有,虽然这些英国枪支做工很别致,但他用不太习惯,况且大生日的舞刀弄枪不太适合,所以他也没有试用。至于望远镜,在康熙年间就传到过中国。这两架大的望远镜他看了半天,除了别的望远镜是从正面看,这是从旁边看外,似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明白赫歇尔望远镜与普通望远镜的本质区别,而中国并无这样的人才。英国人在写礼品清单时,十分强调这架望远镜的特殊之处,还特意强调了它是大科学家牛顿所发明。可是英国人的一片苦心白费了。在翻译时,翻译图省事,语焉不详,甚至漏掉了牛顿的名字)。

这些东西让皇帝兴趣索然,真正让皇帝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印刷品,留在圆明园没有北上的巴罗写道:“主要是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为了易于接受,用黄色的摩洛哥皮革装订成三册。皇帝对这批肖像极其欢喜,派飞骑来到圆明园,索要每一个人的姓名、爵位和官衔,并将其译成满文和中文。”看过之后,皇帝命人把这些贡品摆在澹泊敬诚殿前,供中国百官观赏。

虽然对这些小件礼品有些失望,不过对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还是充满期待。毕竟,这些东西用了3000人才运到,光安装、调试就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其新奇巧妙可想而知。

从承德回到北京后,皇帝没有进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圆明园去看那些传说中神奇无比的贡品,因为马嘎尔尼不愿在他面前下跪,所以他没法儿叫马氏陪同讲解:“皇帝一到圆明园,使前来观看礼品——这是当时在场的丁维提告诉我们的,他宁愿表现出这一合乎情理的好奇姿态,因为他知道马嘎尔尼不会来向他夸耀这些‘贡品。特使只是在第二天才获悉皇帝参观的事。”

然而,皇帝的反应大出英国人的意料。英国人对天体运行仅寄予了很大希望。它向中国人立体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阳系的全貌。中国人的宇宙观还停留在天圆地方阶段,而英国人已经通过仪器直观地告诉中国人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但在翻译过来的清单中,这个仪器被译为“天文地理大表”,是用来测算节气的。乾隆皇帝关心的是里面的机关与以前见过的钟表有什么不同。然而,据曾被派往西洋学习之人及首领太监、匠役等称,连日留心看得

大表内轮齿枢纽运转之法与京师现有钟表相比并无奇巧之处,做法相同之后,皇帝对它立马就没了兴趣。

事实上,在皇帝参观前,英国人已经注意到事先参观过的中国人的失望:“我们并不奇怪跟这些传教士一起来的中国人对精密仪器一窍不通。这一架天体运行仪的运转,依赖的是欧洲前所未有的最精巧的机械装置,表现的是一切天体,包括那些最无规律和在不正圆轨道上运行的。我们同样也不奇怪,他们看了这一仪器的运作之后似乎相当失望。从这一学术机构所提出的几个问題来看,很显然,他认定这个天体运行仅跟那种精巧的音乐装置有几分相似。那种东西在广州的行话里被称之为‘八音盒。”

至于地球仪,皇帝更看不上眼,因为早在康熙朝这东西就传到中国来了。宁寿宫、乐寿堂里的地球仪已经放了上百年了。而英国人想要通过地球仪展示的是他们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成果,“该地球仪标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远航所发现的新地方,并画出所有这些远征的航海路线”。但这些奇怪的地名和符号皇帝根本看不懂,况且翻译也没有提到什么新航线的问题,只译成:“天下万国四州山河海岛,都画在球内,亦有海洋路道及红毛船只。”

唯一引起皇帝兴趣的是帕克透镜。英国天文学家在皇帝面前卖力地做着各种示范,他将一枚中国钱币放在透镜前面,一会儿工夫,铜钱熔化了。皇帝十分惊奇,由此得出了结论:“尽管透光镜和望远镜的原料都是玻璃,但同一种东西通过欧洲人的技巧却做出了不同功能的仪器。”这就是皇帝参观了欧洲最新科技产品后的唯一正面感想。

皇帝认为,西洋人的长处就在于制造这些淫技奇巧而已,于民生日用并无大的裨益。试想,谁会用这样笨重的家伙来点火呢?只有和珅表现出了漫不经心的兴趣和一定程度的敏锐,“用它来点他的烟斗——似乎这个仪器只是个‘笨重的打火机——并提了几个问题:‘是否可以用这透镜去火攻敌方的城市?阴天时它们如何起作用?但他并不听回答。”

最后,“一个冒失的太监伸出手指被烧痛了,匆忙把手缩了回来,这引起了哄堂大笑。示范表演到此为止”。

皇帝又看了一眼气压计,确定了他的失望。“他看了一眼气泵,临走时冒出这么一句话:‘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

在礼品中,英国人最希望中国人重视的是“君主号”的缩小模型,这一艘装备着110门大炮的战列舰是英国舰队中最出色的战船。如英国人所愿,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他提的问题却遇到了翻译上的困难——翻译德天赐神父是个钟表专家,明显缺乏船舶方面的知识,对航海术一窍不通,又怎么能把英国人的航海拉丁语翻译成汉语,并把汉语译成拉丁语呢?于是皇帝的兴趣索然而止。

皇帝扫兴地走了。不过基于他不同寻常的英明伟大以及他的军事素养,他后来还是补看了一下英国火炮的演练。不过很遗憾,他们没有用英国炮手。“来了一名官员,他要求把炮弹即刻送到圆明园去试射。但中国人自以为技术熟练,没有用我们的炮手。”

这次没有英国人目击的演练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此之后,这些欧洲最先进的迫击炮就再也没有被搬出来用过。总的来说,皇帝认为英国人是一个爱吹牛的民族,开始所称的极大、极好的贡物,只不过是“张大其词”,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国人自制的“精巧高大”。

最后,皇帝总结说:“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英国使团还有一样杀手锏。这虽然不是什么高精尖产品,但使团成员几乎个个认为它会在中国打开销路,这就是英国马车。

英国人注意到,中国马车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由于车轮是木制的,座位位于轮轴上方,人正好坐在重心上,又没有弹簧等减震设备,因此乘客饱受颠簸之苦,坐上几十里路,往往困顿不可言状,甚至连皇帝坐的马车也是一样:“皇帝轿后有一辆两轮成车,式样笨重,又无弹簧座位,同中国的普通马车相差无几……同英国赠送的舒适、轻便、华丽的马车比较起来,上下悬殊简直无法比拟。”

而中国人乘坐英国马车的感受也让他们信心大增,斯当东写道:“特使在这段路上乘坐从英国带来的马车。从北京到鞑靼区这条路上,这样规模的大马车,大概首次遇到。特使有时约请几位同行的中国官员进到车里同坐一起。中国官员最初怕车身太高,容易倾覆,特使告诉他们绝对安全。坐在车上,看到各种灵巧设计,尝试到舒服的弹簧座位,可以随意开关的玻璃窗和百叶窗,车子走得又稳又快,他们乐不可支。”

英国人由此判断,这将成为他们用来交换茶叶的有力武器:“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总无法否认和抵抗舒服方便的实际感觉。如同钟表和布匹一样,英国马车也将在中国成为一大宗商品。”

不料,事实证明这又是一个可笑的一厢情愿。英国人“进贡”的两辆有弹簧减震设备的马车根本没有被乾隆看见。斯当东无奈地写道:“所有礼物当中,那辆哈切特制作的漂亮马车最叫中国人伤脑筋了。京城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光是车上哪一部分是供皇帝乘坐的就让他们争执不休了。那辆冬天用的马车驭座篷罩带有漂亮的花边,装饰着玫瑰垂饰。它华丽的外表和高耸的位置让大多数人立即认定这是皇帝的座位。但是车厢之内该由谁坐就难以判断了。他们检视了窗户、百叶帘、帷幄,最终得出了结论,那只能是给他的嫔妃坐的了。那个老太监跑来问我,听说那个漂亮的高座是给车夫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车厢里面,他面带讥笑地问道:‘难道你认为大皇帝会客忍有人坐得比他还高,把背冲向他吗?他想知道,我们有没有办法把那个驭座拆下来,移到车厢的后面去。”

就这样,因为西式马车车夫的座位位居车厢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车夫背对皇帝,不合中国的礼制,只好将这辆车束之高阁。

对礼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对英国人的反感。他认为自己受了“矜大其辞”的英国人的欺骗,而马嘎尔尼正是在这个时候通过和珅向皇帝提出英国的要求,他认为,皇帝认真观看了英国礼品后,应该对英国有所敬畏了。

如同我们开头所概括的,马嘎尔尼提出了如下几项要求:

一是在北京建立一个联系处,与中国建立固定的外交联系。

二是要求中国开放宁波、天津等新的口岸,并在北京开设商行。

三是在广州附近给英国人一个小岛,“以资使用,作为水手、商人栖息养病之地,为英商之居留地”。

四是改革广州海关,实行自由通商。英国人希望可以在中国自由生活,而不是被囚禁在十三行内。按照中国宣布的关税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并请将中国所定税率录赐一份,以便遵行”。

直到见到马嘎尔尼的这封信,皇帝才明白英国使团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庆祝他的生日,而是想提出这些过分的要求。

即使是心情良好,皇帝也绝对不会同意英国人要求中的任何一条。为大清王朝确定一系列

永不变更的制度,是皇帝在位数十年一直致力的事情。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几件不合胃口的礼品就改变天朝定制,是不可想象的。

皇帝给英国人下了一道长谕,逐条驳回了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在结尾处,皇帝总结说:“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于。朕于入贡诸邦诚心向化者,无不加之体恤,用示怀柔。如有恳求之事,若于体制无妨,无不曲从所请。况尔国正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嘉倍于他国。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兹再明白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若经此次详谕后,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该处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其凛遵毋忽。”这道谕旨,向世界宣告了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不可能。

乾隆皇帝不知道,他错过了中国赶上世界的最后一个机会。康乾时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康熙年间重新开海之后,中国的海外贸易无论对东洋还是南洋都大量出超,中国在贸易中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况且17世纪后半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已经衰落,后起的荷兰也开始衰落,英国还未走出革命后的内政困扰,其向东亚的大规模扩张是18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前半期,可以说是东南亚海上力量的空白期,甚至从马嘎尔尼使华到英国有能力直接攻击中国,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乾隆能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大力推进中国的海外贸易,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的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可惜,这仅仅是一个假设,中国文化并没有提供这个可能。

毫无疑问,英国使团的出使任务彻底失败了。

马嘎尔尼感到万分痛苦:“这是英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许多人,首先是我,对此次访华满怀着希望,作为该团的使臣,我不能不感到最痛苦的失望,我不能不为失却了最初的前景而感到万分遗憾。”

不过,这次出使也并非全无收获。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衡量,英国人的收获是巨大的,在回去的船只上,装满了中国皇帝赏赐给他们的礼物。

自从听说英国人要来,皇帝就开始为他们准备礼品,在英国船只到达天津后,皇帝派人询问的第一件事是贡品名单,第二件事则是使团成员名单,这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准备给英国人的礼品。皇帝的心很细,他的赏赐不只限于官员,每一个英国人,从正使直到黑人仆从,人人有份,留在船上的士兵和水手也每人都有奖赏。

乾隆对这个前所未知的国家大大施恩,目的是让这些地处偏僻的远夷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惯例,外国进贡,皇帝只对其国王及正使等正赏一次,而此次英国来朝,皇帝前后赏赐了他们37次之多。

即使在英国人的桀骜不驯和妄加请求令皇帝十分生气之后,那些原来准备好的礼品仍然一样不差地发给了英国人。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赏赐的礼品共130种,3000余件,大部分取自内务府六库贮藏多年的精品,有不少更是专供皇帝、皇后使用的极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前所未有。

皇帝一贯乐于展示他的大方。生气归生气,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能丢,在给英国国王的国书上,皇帝也特意提及这一点:“尔国正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嘉倍于他国。”

虽然中间因为礼仪问题中国一度降低了英使的饮食标准,但宽厚的皇帝仍然命令回程路上给予英国人高规格的照顾。巴罗回忆说:“公平而论,中国朝廷和他指派来照料使团的众人,自始至终表现了做主人的慷慨大方,照顾无微不至,态度真诚友好。至少对我们这一行人是如此。”在路上,已经与英国人无话不谈的“王大人”向英国人谈了这次招待的花费:“王大人告诉我(即巴罗),为了支付接待我们使团的开销,他们受命从我们所经过的各省银库,每天提取5000两白银(合今天币值1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600镑标准纯银。在北京每天从户部领取1500两。”

巴罗由此估算,他们一行使北京花费了51900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0380万元。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那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巴罗算了一下账,说:“他们这次出使,英国本身所花费的,不过8万镑。对大不列颠这样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还不到人们通常想象数额的四分之一。”

乾隆皇帝赏赐给英国人的礼物被英国人运送回国,使他们大大发了一笔财。那么,马嘎尔尼送给中国皇帝的礼品,又得到了怎样的处置呢?

虽然英国人拒绝下跪,惹得乾隆生了一肚子气,但精明过人的皇帝仍然不愿意放过利用英国人的这次来访标榜自己的统治:英国人送来的大批衣料,他赏给了大臣们,让他们看看新鲜,并且特意说明这是英国人万里远来进贡的东西,以使“内外大臣共知声教覃敷之蛊”,其中最大、最精美的礼品,如那个“大表”,被皇帝当成了装饰品,分别陈列在了圆明园及大内;至于小件礼品,大都随手分赐臣下了;英国人礼品中有一批金属工具,这些钢铁制成品是“为了皇帝陛下可以同中国同样物品作一比较”,目的是展示英国金属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而皇帝却把它们当成“铁家伙”赏给了造办处的工匠们使用,而那些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军火,还有那辆没被皇帝看见的马车则被锁进仓库,再也没有人关心过。

后来英国人抢劫圆明园时,又找到了几十年前他们进贡的东西。“在金库旁边,就有一座较大的库房,里面放着马车和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都是成套的,几乎不是镀金,就是镀银,非常精美。蒙托邦将军一眼看出,这是一个车马库,存放的都是欧洲货,有公元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代表英王乔治三世,敬送给8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的豪华大马车,还有公元1792年在英国伍尔维奇皇家军事学院制造的杀伤力极高、制作精致的榴弹炮以及炮弹、炮架和牵引马车等全套装备,还有马嘎尔尼私人敬送的礼品。令众人惊讶的是,这些进献之物,竟然全都原封未动,丝毫没有碰过,上面落满了灰尘。”

英国人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武器不用,而一直用自己那笨重过时的火绳枪与他们较量。最后,他们把这些东西重新打包,运回了伦敦。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礼品英国人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订阅专享
订阅专享
订阅专享
包装礼品等
谈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