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2009-01-05 02:26刘艳丽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佳句风雨词语

刘艳丽

写作是创造性劳动,它是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对自己心灵的接触。一种情感孕育于心中、倾泻于笔端、表达于纸上的一种行为。“艺术家的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正因为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常常见文生畏,提笔难下,更不要说写出新巧的佳作。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接龙游戏法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十几分钟,把最近新学的几个词语,事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用词造句,然后以排为单位。“看谁能把优美的句子串连成更美的文段”。各排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很浓,经过不断地欣赏、评析、修改,选出最佳的语句、文段。然后趁热打铁,提出要求,让每位学生试着用这几个词写出一段话。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词的形、义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天长日久。引导学生把积累词语的触角由课本的新词转到生活中的新的内容、知识,写作的源头自有活水生生不息地涌来。“作家创造艺术的真实,就像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一点东西,可是它所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

二、引入佳句法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在写作训练中,除了让学生积累词语外,还应教育他们进行佳句的搜集。我充分利用了校内图书阅览室,在阅读课上总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找书,积累他们认为最为精彩的佳旬、段落。同时我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歌曲颇受学生青睬,于是鼓励学生去积累有意义的歌词,如有激人进取的“爱拼才会赢”,勇于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再指导学生把积累的佳句巧妙地用在写作中,从而增添了文章的亮色。因为“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三、情感提升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上万物总关情。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含情望物,留心生活,做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会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只有情与物相融,情与理相融,才会从身边平凡琐事中真切地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捕捉到人世间的真情实感,才会用手中笔记叙住成功失败。描绘出生命恋歌,议论出生活哲理。如《那一刻,我们勇敢坚强》,通过描写运动员金晶用身体护住圣火免遭破坏的行为,抒写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顽强之志;抓住谭千秋老师舍身保护学生之举,赞颂了人间大爱,不倒的师魂;摄取13岁小男孩感恩之状,赞叹了这一神圣的敬礼。作者做到了用心观察生活,用真情感受生活,抓住生活的瞬间美丽。品味瞬间的心灵颤动,体会出世界间的短暂光辉,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华章。

四、放飞思绪法

学生面对话题作文,常常感觉有许多话要表达却无从下笔。这是因为不善于分析话题作文的材料。如以“风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开始学生只想到自然界的风雨,写的内容多数是在风雨中做的事。我看完他们的作文后,问道只有自然界有风雨吗?难道在人生道路上就没有风雨?这使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出了生活中的“风雨”——失意、挫折等。学生的写作材料增多了。思路也变广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的广阔空间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与灵感,它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对生活深入体察理解,用饱含真挚笃厚的热爱之情去书写,加之系统训练,巧妙点拨,使学生做到“说真话、叙实事,写实物、抒真情”。那他们定会得心应手地写出精美的华章。

猜你喜欢
佳句风雨词语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容易混淆的词语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好词佳句大翻身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going Coastal
一枚词语一门静
佳句碎碎念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