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田径基础训练特点及训练体系的构建

2009-01-05 02:26唐永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少年田径

唐永明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并与少儿田径训练实践相结合,论述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的特点,即训练过程的阶段性、训练内容的多样性、训练方法的双重性:以及早期基础训练、主要基础训练、专项初级训练等阶段训练的特征。

关键词:少年;田径;训练特点;阶段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无论在训练理论上还是在训练体系科学化程度以及在训练的内容上,选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都有新的内涵和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除了应具备科学的训练理论做指导、教练员正确的训练观点和经验及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外,还应从少年抓起,形成完备的多年训练体系和良性循环,几乎是每一个田径强国的共同观点。经验表明:经过从9岁开始的多年有计划的训练。到16-18岁时可以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因此,在现代高级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儿童少年时期的训练有着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许多田径强国都把培养后备力量的训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只有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此,对少年儿童教学训练的探索,是一个前沿而深层的课题。

一、少年儿童田径基础训练的特点

田径基础训练应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6-9岁应为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活动游戏,以提高儿童对运动的兴趣:10-12岁为第二阶段,主要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全面及时地发展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协调等各项身体素质,掌握田径的基本动作,为今后的长期训练做好准备;13-14岁为第三阶段,是在身体全面训练基础上,进行田径多项全能训练,建立起身体素质综合基础,掌握和储备大量运动技能,逐步进入运动定型。

由于少年儿童身体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不平衡。所以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始专项训练的时间应与那些和专项特点相关的素质发展水平相适应。大量运动训练研究证明:动作速率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4-15岁:肌肉力量快速增长期是在15-18-岁;而耐力达到最高水平是在20 29岁之间,

(一)训练内容的多样性

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少年儿童可进行多项训练,走全面训练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多项运动实践后,如在某单项中表现出特殊才能和良好的运动成绩,即可从事单项训练;如果在多项训练中表现出较均衡的运动成绩和全面发展的才能,亦可进行全能运动训练。这有利于发挥特长,挖掘潜力,确定运动训练专项;有利于丰富运动技能,打好扎实的全面发展基础;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成才率:有利于进入高龄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由于田径各项目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因而在少年儿童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训练过程中,建立广泛的运动技能,学习、掌握多种运动项目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二)训练手段的多样性

技能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少年儿童学习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数量和运动技术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某一技术动作的掌握。能在学习其他技术动作时出现正效应而有助于新技术动作的掌握。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负的效应而干扰和影响另一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为此,应根据多项运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科学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技术教学训练顺序。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效应。

对于青少年的训练,切忌采取狭窄的专项训练手段,少年时代表现出较好的运动成绩是好事,但必须看到在训练中采用什么手段来提高成绩。如果将全面训练比重减少,专项训练比重加大,而且采取少量训练手段和高强度训练法来提高成绩,那么这种训练手段方法是不可取的。训练中只采取少量的训练手段,初期能收到明显效果,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之后,身体容易对这些手段产生适应。如果这时不增加其他训练手段,不改变原来的训练方法。这种适应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对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起阻碍作用。

(三)训练方法的针对性

少年儿童的训练要区别于大年龄组甚至成人的训练,在训练课的组织和内容形式和节奏安排上应有多种变化,切不可像成人训练那样单调、机械。各种练习尽量与游戏相结合,以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如进行速度训练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加速跑,因为各种段落加速跑容易造成速度障碍。另外。由于强调速度而经常进行全速跑,会造成肌肉用力紧张,技术动作变形,心理抵触等现象。所以训练中要保持儿童先天所具有的自然、放松、轻快的特点,就要科学地组织以游戏为主的速度练习,如各种变化的接力跑,小角度的下坡跑,追逐跑,对向跑,让距跑等等。这样可以使队员在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小强度”,“小负荷”的训练,既达到了提高速度的目的,又保持了其自然、轻松、合理用力的动作结构。特别是在全面发展少年的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严禁大负荷、大密度的力量练习,应以各种跳跃练习,像跳绳、蛙跳、多级跳、抱膝跳、台阶跳、单足跳等,来代替大负荷的力量练习,以大角度的实心球正反抛掷等来代替机械的仰卧起坐等,用来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力量,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把花样多。游戏性强的各类小、巧、灵的练习形式充实到每堂训练课中,少儿身体素质的基础训练就能保证质量。

二、主要基础训练构建

建立达到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体系,是各田径强国的共同重要特征。前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多年训练体系。前苏联把多年训练体系分为:基础训练阶段(9—11岁):初级专项阶段(12-15岁);提高专项阶段(16-18岁);提高运动水平阶段(19岁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欧洲国家把多年训练体系分成3级:即基础训练阶段(15岁以下);发展训练阶段(15-17岁);最高能力训练阶段(18岁以上)。罗马尼亚把多年的训练体系分为5级:即A级(8 10岁),B级(11-12岁),C级(13-14岁),D级(15-17岁),E级(18-19岁)。少年儿童多年训练体系是依据我国的国情,在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训练体系一般为4级式训练:即中小学基础训练:区县级体校训练;地市级体校训练(包括运动技术学校);运动技术学院训练(专业队)。并对各级训练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有科学的指标和要求。1987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研究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田径教学大纲,1990年12月又编写了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这两部文件对我国少儿多年训练各阶段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选材内容和标准、各项技术的规格以及实施组织过程和措施,都作了较为科学和具体的论述,不仅为我国少儿多年训练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少儿多年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定量化、系统化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猜你喜欢
少年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少年》定档12·9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
《少年》开放杭州探班
“五性”让学生爱上田径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