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之个性化训练

2009-01-05 02:26刘玉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口头作文生活

刘玉梅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综合练习。因此,作文教学一直被公认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一座久攻不下的“堡垒”。说起作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流露出畏难情绪。学生怕写。教师怕改。作文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则感到枯燥无味,真可谓“随其学而疲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作文教学中。少、慢、差、次。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这一弊端,我校于去年四月申请加入了“全国百所小学作文教改实验校”行列。主抓教学校长亲自挂帅,组织教导处主任、各年级教研组长和语文学科带头人,成立专项课题研究小组,以“激情引趣,快乐作文”为研究课题,制定了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的目标及实施方案。在《21世纪小学生作文》杂志社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作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确立各年级段作文教学目标体系,降低作文门槛,打破传统作文被动写作。疲于应付的局面,还作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的训练体系是:

一、自主交流,自由发展

作文是一种高难度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知难而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作文内动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口头作文训练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众所周知,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口头表达。又包括书面表达。口头作文对小学作文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指一个人说话的技能和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而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随机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如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21世纪小学生作文》杂志。我校近千名学生,20个教学班师生人手一份。一篇篇优秀习作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良师益友,读后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之感悟生活,从而自己去创作。

具体做法是:每周一、三、五晨读时间,先让学生自由阅读《21世纪小学生作文》或其他阅读材料10分钟,然后选一名学生到台上进行口头演讲,时间一分钟左右。口头演讲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意讲评,时间为2—3分钟。最后教师总结。时间为1分钟左右。总体训练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样的训练内容形式多样。学生自己将读书中的感觉、亲身经历的事或耳闻目睹的事,简要地、流利地叙述出来。做到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条理,有中心。对胆小、言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从多听、多想中逐渐过渡到想说、说清楚、说完整、有条理、有主次。辅导老师每周总结一次。评出“小小演说家”和“步演讲者”,加以奖励,同时指出努力方向。

二、激情引趣,发展个性

在口头作文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第二阶段的训练目标:即着眼内容,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使学生被禁锢的灵气释放出来。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作文课教学中。我们将更多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写作前有愉快感,轻松感和新奇感。另外。还将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艺术想象天地:阅读或思考,或翻开自己的观察日记,或游戏等。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之而来的各种素材将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向荡漾的湖水一样此起彼伏。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作文的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只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就能做到文中有物。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从中摄取素材呢?首先让学生明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为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搜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从生活挖掘好的素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再根据写作要求。有选择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感想一起表达出来。

三、循序渐进,体会快乐

快乐作文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快乐,变“苦学”为“乐学”。学生怕写作文。根本原因是觉“没啥可写”,不知怎么写。要帮助学生“找米下锅”。他们就会找到写作的乐趣。我们的做法是:(1)从日常生活中找快乐。小学生尽管阅历浅,然而毕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关键在于挖掘。如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在假期里经历的事很多。这些事需要梳理。需要再现。教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迪。这样写作材料就有了,他们写文章就会觉得很快乐。(2)在日记中找快乐。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找一件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难忘的事写成文章内容,题材不限。(3)在“劳动”中找快乐。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差一些的文章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劳动”之乐。(4)抒发“真情”之乐。

四、互批互评,共同提高

我们认为:硬性规定每篇作文均精批细改是极不科学的,也是得不偿失的。为此,我们改变了传统作文的批改方法,将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互改或集体修改相结合。教师起引导作用,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会增强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具体做法:(1)把学生的习作发下去,打乱顺序,互相交换。(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文章的内容。(3)根据本次作文训练内容给出批改意见和建议。

五、初见成效。前景喜人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摆脱了传统作文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在作文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主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写作的潜能。我校各年级均成立了“小记者站”、“小作家班”,每周队会时间由小记者们向全班报道本周要闻,为“小作家班”提供写作素材。每周安排6名课题研究组成员对每个年级的“小作家”分别培养和指导。学校还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嫩芽》文学社,及时广播和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

实践证明,本实验课题符合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愉快高效的氛围中地完成习作。这就是作文教改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口头作文生活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口头表达一点通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